APP下载

金融的现实与情怀

2019-07-10胡婕

金融经济 2019年6期
关键词:情怀理性现实

胡婕

金融有现实,也有情怀,就看能否坚守正义,并将它变得有趣。

金融圈有乱象浮生,也有人情冷暖。那些用理性而有趣的文字勾勒出的金融,弥显真实动人,我们才视如珍宝,更没有理由错过。读罢董希淼所著的《有趣的金融》,笔者掩卷深思,颇有感触。

金融的“现实”使人独具慧眼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金融是非常专业的领域,产品种类繁多,关系抽象复杂,创新层出不穷,再加上目前金融本身正处于大变革中,从参与机构到运作模式,从风险构成到技术手段,均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即便是从业多年的圈内人,也表示很多时候越来越看不懂了,更遑论圈外的吃瓜群众。于是,鱼龙混杂中,各类金融诈骗盛行,在经济下行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极大隐患。

《有趣的金融》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将常人看来难以企及的专业知识转变为发生在百姓千万家身边的事情,平实通俗,耐心普及。书中有一章专门揭示金融骗局和各类风险,叫做“骗局能不能躲过去”。其中有一篇揭示了“最无耻的三大理财骗局”,并为读者提炼出骗子公司和平台的三大共同特点,比如编造好故事、吹嘘高收益、号称大创新等,这对消费者提高警惕、增强风险意识而言颇有助益。使缺乏金融知识、对金融风险毫无抵御能力的大众,多了解一些金融常识,多掌握一些保护自己财产安全的工具,这也是一种广义上的“金融普惠”。

金融的“现实”使人正义凛然

正如欧阳修在《与颜直讲》中所讲,君子出处不违道而无愧。尤其对于金融业的研究人员来讲,如何帮助社会大众甄别“真”与“假”、“对”与“错”、“好”与“坏”,不仅需要专业分析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更需要有敢于发表不同观点的正义与勇气。通常,撰写金融评论文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性价比却不高,吸引不了多少眼球,也带不来什么名利,远不如某些所谓“专家”为骗子平台站台来得实惠。而且在揭示真相、理性发声的过程中,很容易触及多方利益,还得承担不小的风险,但这些都没有让作者畏惧。《有趣的金融》还有相当篇幅,是关于银行发展改革的一些热点问题探索。比如对于银行盈利合理性的探讨、对于银行存款安全性的评价以及对于银行发展前景的判断等。作者坚信真理越辩越明,在笔耕不辍中逐步积累沟通的技巧与经验。

现在社会上是信息过量与信息稀缺并存。没有价值的噪声多、没有依据的攻击多,而真正具有参考价值的理性声音非常稀缺。在此背景下,任何一点理性的声音都应该为我们所珍惜,尤其是这样理性而有趣的声音,我们更没有理由错过。

金融的“情怀”使人虚怀若谷

《史记》有曰: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写东西的人都有体会,若想打动读者,让读者读起来轻松有趣,自己必然是轻松不起来的,要下大功夫:一方面要对所言之物甚为了解,才能去繁就简,讲得生动易懂;另一方面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形象的比喻、幽默的修辞,才能信手拈来。对于金融这样专业性强、概念抽象,晦涩难懂,关系复杂,变化频繁的领域,要将其普及于大众更是难上加难。往往从业多年的金融工作者都颇具经验,对金融运行模式、经济金融规模的认识都较为深刻,但缺乏的是如何将金融变得“平易近人”。

这本书用一种别开生面的标题,将金融变得妙趣横生。书中几乎每一篇文章的题目都非常吸引眼球,比如,《浙江蚂蚁金服是蚂蚁还是大树》《格莱珉模式与青岛大虾》《国债为什么比火车票还难买?》《“云闪付”:空中有朵雨做的云》等,让人看了题目就不由自主地想读下去。正文干货满满,逻辑缜密,有理有据,且在理性中增添了几勺“辛辣”、些许“幽默”,味道更足。

金融研究圈前些年有一些不好的倾向,比如模型至上,啥都没想清楚就上模型,好像一有模型就高大上了。但往往因为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解不够,模型本身就有问题,得出的结论自然会出现很大偏差;还有那些故作高深或有所图谋的,动不动就是一堆舶来的理论,讲一些似是而非的空话,用貌似高深的语言来遮挡苍白的思想,用含混不清的逻辑来掩盖其真实意图。文章也好,说话也罢,能让行外人不觉得深,行内人不觉得浅,才是大本事。

金融的“情怀”使人坚守始终

“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蘇轼在《晁错论》中告诉世人在面对挑战时,秉承坚韧不拔之志的意义。对于中国经济金融发展而言,我们遇到的问题新、挑战多,各种创新也格外多,非常值得去记录,去分析,去辩论,去判断,去思索。经济上行期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始失灵,很多金科玉律开始被打破,很多看不懂又不敢不懂的新技术层出不穷。在这一时期,如果能够在“解惑”这件事上有所助益、有所贡献,将是作为金融研究人员的无上荣光。

金融有现实,也有情怀,就看能否坚守正义,并将它变得有趣。

猜你喜欢

情怀理性现实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
“五老”情怀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