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拍一个黑洞

2019-07-10

学苑创造·C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视界X射线米歇尔

人类拍下首张黑洞照片的消息,大脸兔已第一时间为大家播报。今天就让栗子君带你来学习——

黑洞不是你想拍,想拍就能拍

现今恐怕没几个人不知道“黑洞”一词,这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爱因斯坦与霍金两位大神的名人效应。但其实早在1783年,剑桥学霸约翰·米歇尔就提出了黑洞的概念。

米歇尔设想,有一种天体,如果密度足够大的话,其引力也将大到连光都无法逃逸。

1915年,广义相对论发表后不久,天文学家卡尔·史瓦西就根据爱因斯坦重力场方程,算出了黑洞确实可能存在。

那么问题来了:黑洞既然能吞噬一切物质、能量,连光都不能幸免,那么它就是不可见的,它的存在该如何证实?

间接证据是有的。

黑洞强大的引力,会将附近的物质吸向自己。这些物质绕着黑洞旋转并最终落入其中,这一过程称為“吸积”。物质绕转时形成一个盘状,称为“吸积盘”。由于高速旋转,摩擦生热,吸积盘温度非常高,会放出强烈的X射线。故宇宙中的超强X射线源,很可能就是黑洞的所在。人类发现的第一个疑似黑洞天鹅座X-1,正是这样一个射线源。

此外,由于磁场的作用,吸积盘上的一些物质会以接近光速的高速,从垂直于吸积盘的方向上喷出。这是追寻黑洞的另一线索。“网红”黑洞Powehi所在的M87星系中心,就以长达5000光年的壮丽喷流而著称。

当然,无论X射线抑或高速喷流,它们依然不是黑洞本身。2015年,双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首次被探测到,人类相当于“听”见了黑洞的存在。但“耳听为虚”,唯有亲眼“看”见,才算 踏实。

脑洞有多大,眼界就有多大

如前所述,黑洞不能直接被看见,不过呢,它总得有个边界,叫做“事件视界”。事件视界被吸积盘所围绕,其轮廓也就被吸积盘勾勒出来。我们要“看”的,就是这个剪影一样的轮廓。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因为黑洞们实在太遥远了。比如Powehi,虽然它的事件视界比太阳系还大,但5500万光年的距离使得要看见它好比从地球看月球上的一个橘子!没有一个实体望远镜有这样变态的能力。

所幸,我们有“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简单来说,就是把几个小望远镜联合起来,达到一台超大型望远镜的观测效果。

这台虚拟的超大望远镜有多大呢?其口径相当于相距最远的两个小望远镜间的直线距离。也就是说,地球上的小望远镜联合而成的虚拟望远镜,最大可以相当于地球那么大!(如果加上2011年俄罗斯发射的太空望远镜,这个最大值还可拓展到35万公里,跟地月距离差不多了。)

经过多年的协调,天文学家调动了全球8台顶尖的射电望远镜(阵),组成了这个脑洞跟地球一样大的虚拟望远镜——事件视界望远镜,来给黑洞拍照。

拍照五天,冲印两年

技术有了,器材也OK,是不是请黑洞同志看向镜头微笑一下,就能得到一张标准照了呢?不行,还得看日子。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要求,所有参与的望远镜要在同一时间观测同一天体。于是,为了避免来自云层水汽的影响,8台望远镜所在的地方必须同时晴天,连云都不能有。

这样的要求已经像全班大合照中不能有人眨眼一样苛刻了,更何况8台望远镜观测产生的数据多得吓人,根本无法通过网络传送,只能用硬盘记录后“人肉”快递到一地汇总。其中进入极地从南极望远镜取出数据的机会,一年还只有一次!

2017年4月5日,事件视界望远镜终于等来了合适的时机。8座台站联手,连续5天对M87星系和银河系中央的两个黑洞进行观测,获得了约3500TB的海量数据。

3500TB是个什么概念?如果像看电影一样不间断地看,得用500多年才能看完;即使用大型计算机集群来处理,也花了两年时间。

至此,来自全世界的200多名科学精英,前前后后付出了十余年的努力。要是从米歇尔的脑洞开始算,为了这惊鸿一瞥,我们已等了两个多世纪!

虽然只是一张照片,但相对论的正确性却再次得到验证,爱老爷子棒棒的!下一个被验证的将是什么?是霍金关于黑洞内部性质的预测吗?等在黑洞出口的,会不会是平行世界的霍金……哈哈,开个玩笑。不过栗子君还是很期待的哟,你呢?

猜你喜欢

视界X射线米歇尔
米歇尔·马多作品选
工作室手记
基于VR技术的X射线图像安检危险品自动识别
X射线
不要说话
天鹅座X-1——最容易看到的黑洞迹象
堆沙堡
为何可以通过X射线看穿人体?
机视界
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