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风俗 唤醒元气之夏
2019-07-10木易
木易
《风土记》记载:“端午仲夏,端者,初也。”也就是说,过了端午,才算是真正迎来盛夏。端午节时,给门上挂一束艾草,拎着一网兜粽子访亲探友,目之所及、鼻端所闻,便是一个正在徐徐铺展开来的夏天。
吃“五毒饼”
在我国北方,端午节还有吃“五毒饼”的习俗。虽然这种饼不过是上面加盖了五毒纹样或压出了五毒形象的普通饼类糕点而已,但这也反映了人们希望“吃掉”这些毒虫,使其不能再毒害世人的愿望。那么“五毒饼”上最常见的“五毒”花纹是什么呢?答案是:蜈蚣、蛇、蝎子、蟾蜍和壁虎。
采艾挂户
如果说粽子是端午节味觉的记忆,那端午嗅觉的记忆必然是属于艾草的。正如诗中所言:“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艾草属菊科,香气悦人。艾蒿的茎、叶都有挥发性芳香油,产生的奇特香味可以驱赶蚊虫,净化空气。中医也以艾入药,有理气血、祛寒湿的功效。而将艾叶加工成艾绒,也是灸法治病的重要材料。傳统习俗中,艾草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把艾草汁混进糯米里,包上馅儿,便是江南春天最有时令滋味的青团。
兰汤沐浴
兰汤沐浴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习俗,后来渐渐与端午节相结合,屈原曾经写过“浴兰汤兮沐芳华”;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唐代以端午节为中心,把五月称为“沐兰之月”。
这里所说的“兰”是菊科的佩兰,本身有香味,常被用来煎水沐浴。《离骚》中说:“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所谓“蕙”即是佩兰。兰汤沐浴后有异香绕身,百病不生。
雅赏菖蒲
菖蒲,也叫尧韭,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也是端午节气的代表性植物,与兰、菊、水仙并称“花草四雅”,是文人案头的清供雅伴。菖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认为是防疫驱邪的灵草,它狭长的叶片中含有挥发性的芳香油,可以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但是全株有毒,口服多量时会产生强烈的幻视。
江南常见菖蒲,端午时间悬菖蒲、艾叶于门窗,饮菖蒲酒,以祛避邪疫;夏、秋之夜,燃菖蒲、艾叶,驱蚊灭虫。古人夜读时,也会在油灯下放一盆菖蒲,吸附空气中的微尘,免除灯烟熏眼之苦。
佩戴香囊
仲夏暑气慢慢上升,很容易使人烦闷躁动。古人在端午节时,喜欢以草木香料之物,装在精致的香囊之内。香气清雅温和,安息定神,令人神清气爽。
俗话说“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于小孩和大人来说,也是讨一个好的兆头,端午的习俗里,自古就有佩戴五彩绳的习俗,《岁时杂记》有载:“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随后香囊渐渐发展成为佩香之包。
喝端午茶
自春秋战国时期起,一直都有喝“端午茶”的传统,还有“喝了端午茶,百病都远走”的说法。仲夏五月,天气炎热,蚊蝇繁殖,百病滋生。为驱除疾病,家家上山采藿香、野菊、桑叶等熬制成茶,用来强身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