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小学数学教学运用游戏的主要原则

2019-07-10洪建林

教师·下 2019年5期
关键词:游戏教学数学课堂

洪建林

摘 要:人,游戏者。儿童天生就喜欢游戏,游戏让他们真正成为儿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机融入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培育学生的游戏精神,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要真正达到高效境界,教师就必须在教育教学中遵循一些基本原则,适应儿童天性。结合学科特点,教师应真正做到:趣味性、启思性融为一体,形式、内容有机统一,过程、结果相互兼顾,自由、规则寻求制衡,从而优化实施小学数学游戏教学。

关键词:数学课堂;游戏教学;主要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2-13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5-0052-02

一、引言

儿童天生就喜欢游戏,玩游戏是他们理解世界的有效路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游戏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思维被激活,在丰富的体验、探索、创造过程中产生愉悦、发展智慧。美国卡尔·M.卡普教授指出:“游戏化是采用游戏机制、美学和游戏思维来吸引他人、鼓励行为、促进学习并解决问题。”[1]

在数学教学中,从小学低学段到高学段,学科的理性色彩逐渐浓烈,儿童的情感色彩却在机械的模仿、过度的训练中变得淡薄。而数学游戏正如一种融合剂,在学习中能够产生“化学反应”,让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得以融合,在快乐中生成智趣,在自由、开放的状态下培育游戏精神。这样的“游戏化”让数学教学更加鲜活、更加吸引学生。

但是,运用游戏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所谓教学原则,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这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早在1923年,俞子夷起草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就把“使学生在游戏的生活里,觉得数量的需要”视为教学的原则之一。关注数学游戏,其实是关注孩子好奇、好玩的天性;和孩子的天性合作,教育更可能成功。

基于儿童天性,基于学科特点,我们应该将游戏与数学有机融合,致力实施游戏教学,努力遵循以下四个原则:趣味与启思融贯、形式与内容统一、过程与结果兼顾、自由与规则制衡,从而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趣味与启思融贯

游戏的趣味性,能够引起儿童的好奇心。数学游戏具有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身的特点,数学游戏让理性与感性相互融合,能使学生感受到看似冰冷数字的温度,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和保持学生数学探究的兴趣。数学游戏本身的趣味价值决定着我们在进行游戏教学时必须首先考虑趣味性,这是第一要则,没有这一点就谈不上“游戏教学”。

就数学教材而言,大量的内容本身就是游戏,如“可能性”教学内容中,充分利用摸球、摸牌、抛骰子等活动,让学生深度体验游戏、感悟可能性在生活中的运用;再如,苏教版教材中“综合与实践课”算24点、有趣的七巧板等,都是趣味性很强的游戏。此外,人教版、北师大版教材等都精心安排了丰富的游戏素材。这充分表明,数学游戏应当多选取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智力游戏,而不是简单的数学练习。事实表明,游戏的对抗性激励着儿童个体的探索,游戏的合作性又催生着儿童的分享[2]。

注重趣味性,要求教师积极关注鲜活的游戏教学内容,发掘教材中的游戏元素,开掘生活中的游戏资源,在课堂上精心设计游戏化教学结构,以活泼的游戏形式、多样的游戏手段、多元的游戏评价等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设计与实施方面,要把“数学有趣、数学有用、数学不难”的理念贯穿始终,设计出有趣的数学课程,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数学内容,图文并茂,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达到学习数学文化的目的[3]。

数学游戏的本质还在于培养智力,以游戏启迪智慧可以看作最重要的任务。教学时,在学生“趣已生”的基础上,更要强化启思性,这与数学学科特点是分不开的。让游戏的智力催进作用充分发挥,激活学生的深度思维,这尤为必要。关注数学游戏,其实就是看学生学习动机是否被激发,进而以游戏为载体,实现从“游戏动机”到“学习动机”的转变,并把学习的“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内在动机”的形成又始终立足于认知过程的不断深化,更离不开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认知兴趣。

趣味与启思融贯,趣味是动力,启思是根本,没有趣味性,思考的意味就会大打折扣。游戏在逻辑思维和线性规则上的相似性,为两者的融合以及“学戏相长”奠定了基础。“趣已生”,游戏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在数学游戏中,学生是游戏的主体,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参与,体会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因游戏而积极体验,因游戏而深度思考。通过游戏来学习数学,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的内涵。因此,游戏能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和愉悦的学习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形式与内容统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游戏,外在表现为各种游戏形式。首先,游戏的形式要有多样性,这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是相适应的。对同样的游戏内容而言,可以采取不同的活动形式;同一游戏,也可以通过变换游戏对象、改变游戏范围、调整游戏次数、提高游戏目标来予以变化。游戏形式的变化是一种显性状态。对学生而言,丰富的形式可以服务于游戏内容。

从游戏的分布范围看,主要涉及“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量的计量”“统计与可能性”等领域。在设计游戏内容时,一条路径是基于国家课程,整合教材内容,設计与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考等相关的游戏;另一条途径是设计富有特色的数学游戏,其取材资源可能来自“童玩世界”、数学故事、中外经典名题等。数学游戏在类别上可以分为视听感知类、动手操作类、探究类、巩固类、整合类等游戏[4]。游戏的难易要适度,让大多数学生都能从中享受挑战成功的愉悦。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游戏内容丰富多彩,游戏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应该选择好的游戏形式服务于游戏内容,这尤为必要,也是这一原则的精髓所在。以低年级为例,游戏主要结合“认数”进行,游戏需要活泼、生动,在形式上相对短小、易于操作,还可以结合数学故事、数学童话等进行教学。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就在于防止“游戏教学空有一副好皮囊”。不少教师追求的“游戏”只不过是知识教学的附属品,追求的只是课堂的热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师既要从游戏的内容特点出发,灵活选用相适应的形式,又要根据形式安排贴切的教学内容,最终达到形式与内容统一的境地。

四、过程与结果兼顾

数学游戏的思维性体现在过程中,关注学生游戏时的思考过程,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思考方法、提升思维能力、发展核心素养。数学游戏的过程更多地让学生参与、体验、挑战,在各类游戏中,有的是视觉、听觉的参与,有的是操作性活动、探究性活动。有专家认为,操作类的数学游戏更受学生喜欢,而情境化的操作类数学游戏又比单纯的操作类数学游戏更吸引学生。操作活动是学生直接参与的,学生在游戏活动的同时也在建构知识,且专注度更高。

在当今的学习领域,适宜地引入游戏资源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如何重视游戏过程,让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生長世界呢?我们认为,关键在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游戏内容,采取多样的游戏方式,让学生体验无比的游戏快乐。游戏过程伴随着学生的思维活动发生、发展,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各种策略,设计好每一个游戏活动,明确游戏目的,恰当地运用方法、方式和手段,使游戏过程不断丰实,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地发生。

另外,在一定程度上绝不能忽视结果。正确结果的产生表明一部分学生能够迅速理解规则,并运用规则,体现了学生在游戏中的智慧。但教师不能只看游戏结果,关注谁输谁赢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为什么能赢、为什么会输。学生需要反思活动的过程,需要思考规则因素、方式方法等。过程与结果兼顾,要求教师在游戏中从学生的行动出发,让学生的思维发生和活跃。

五、自由与规则制衡

特级教师李继东在《游戏与小学语文教学》一书中认为,“游戏”是自由的,“自由”是游戏最为基本的特征,缺失“自由”,便没有真正的“游戏”。游戏的自由精神不是放任自流,让学生为所欲为,而是建立在一种规则基础上的“自由”。真正的游戏是神圣的。这样的思想对数学教学同样适用,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游戏,就是要建构一种规则世界。规则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自愿遵守,要对规则尊重、敬畏和坚守,在游戏中始终有“规则感”意识,规则公平才能产生良性竞争,激发学生热情。数学教学中,特别要制定准确、相对简洁、学生容易理解的规则,这样才能保障游戏有效地开展。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游戏精神,就要求教师不再牵着学生走路,而是让学生在开放、多元、鲜活的游戏世界畅游,思维更加灵动,思路更加开阔,理性与情感得以交融。同时,学生又要自觉地遵守规则,不能混乱和放任。实现真正的课堂自由,一定离不开约束;遵守必要的规则,又是儿童自由的基础。

六、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游戏,就必须遵循趣味与启思融贯、形式与内容统一、过程与结果兼顾、自由与规则制衡四大原则,从而真正发挥游戏的作用。而不能流于形式,追求表面的热闹!如果教师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游戏中生发智趣、深度体验、灵活思考、自由创造,那么,“数学游戏”就一定会成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向深层发展!

参考文献:

[1]姚铁龙.从游戏到学习还有多远[J].小学数学教师,2018(6):42.

[2][4]余 颖,提秀雷.数学小游戏[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

[3]康世刚,张辉蓉.数学文化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游戏教学数学课堂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有效运用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在游戏中经历, 在探索中提升
试析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