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鼓灯与农村小学教育的融合

2019-07-10周保圩

读与写·上旬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路径探索小学教育

周保圩

摘要:推动花鼓灯与农村小学教育的融合,需要首先对其教育价值进行明确,多措并举,以引发学生关注,将花鼓灯确定为校本课程以及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的方式和引发社会关注的方式来积极推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进程。

关键词:花鼓灯;小学教育;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9-0215-02

1.花鼓灯及其教育价值

花鼓灯是一种广泛流行在安徽沿淮中游的蚌埠、阜阳、淮南一代的我国过劳的地方歌舞艺术形式。花鼓灯以农业社会生活为背景,是一种由平民在长期生活过程中自发创造的民间歌舞艺术。

1.1 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形成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基础。从青少年角度来看,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键时期,周围的环境对其起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农村青少年,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教育资源的缺乏,容易形成错误的思想和观念。因而通过创造利于文化认同培养的环境,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促进其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人生发展都有极大的助益。在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时,一方面要通过在日常的教育中,以花鼓灯的形式进行渗透,另一方面也需要讓学生融入到实际的环境中。如:在每年阴历三月二十八日,涂山举行的庙会中,淮河沿岸地区的花鼓灯班子都会在庙会上进行“拼灯”的表演。通过引导学生参观庙会,感受庙会现场的氛围以及观看相关的传统仪式,进而让学生感知并体验花鼓灯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也是将花鼓灯融入农村小学教育的一种方式。

1.2 促进农村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花鼓灯即是一种精神文化产物,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在花鼓灯中,包含了音乐、舞蹈、锣鼓等多种艺术表现方式和娱乐活动,既能促进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形成,也能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从花鼓灯的具体内容来看,其中的歌谣和习俗等内容包含了许多传统思想的精华,真实地记录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精神面貌,更是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礼仪规范等内容的具体体现,因而将花鼓灯融入到小学教育中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以灯歌《小小水车咕噜噜响》为例:‘小小水车咕噜噜响,昼夜不停转得忙。转得东方太阳出,转得禾苗往上涨。”这其中描写了日常的劳动场景,并蕴含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小学生在对花鼓灯进行具体接触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对劳动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起健康积极的心态。

2.花鼓灯融入农村小学教育的路径探索

2.1 营造氛围,创造条件。在推进花鼓灯与农村小学教育的融合过程中,首先要拓宽渠道,营造出相关的舆论氛围,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能够有一定的渠道对这种艺术形式进行接触。结合农村小学的资源,在舆论渠道的拓展方向上,可以综合运用包括广播、杂志、书籍和光碟等传播媒介来营造舆论环境。例如:在利用校园广播进行舆论营造时,首先通过内容建设,增加学生对广播内容的兴趣,同时将花鼓灯歌谣融入到广播内容中,从而达到宣传目的。其次,在运用杂志与书籍时,首先要保证此类书籍的数量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农村小学也要借助花鼓灯的宣传入手,推动部分书籍的电子化,从而让学生的获取渠道更为丰富、获取成本更为低廉。实践中,通过集中优秀的教师团队,对花鼓灯的内容从原始书籍上进行甄选,其次要建立起基于微信公众号、QQ公众号等基于即时通信软件的新媒体平台,对花鼓灯知识、音频、视频内容等进行传播,以达到拓宽传播渠道和增强传播深度的目的。

进行这个过程时,一方面内容建设既需要贴合学生的平均认知水平,也要对整体内容的分布做出具体的规划,如果广播内容完全以花鼓灯的歌谣作为主体,则很可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丧失兴趣,因而进行有效的内容植入,以学生能够接受和感兴趣的信息入手来达到花鼓灯的传播目的。另一方面需要在更高的层面引起重视,学校要通过建立起相应的团队来对花鼓灯相关的传播内容进行管理,从而确保针对花鼓灯的舆论建设时,媒介、内容的选择始终处在预定的范围之内。

2.2 将花鼓灯确定为校本课程。当前,社会已经初步认识到民间艺术及民俗内容对小学教育作用,但相较于传统的学科,仍然存在一定的忽视,因此,在农村小学教育中对相关教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是促进花鼓灯与小学教育融合的关键。

落实国家三级课程惯例有关规定,对课程内容进行生成和开发要建立在对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的基础上。这个过程中,学校首先要抽调一定的教师团队,进行花鼓灯教育内容和资源的评估工作,以确保相关内容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其次,花鼓灯的教育资源较为丰富,进行相应的整合时,既要结合教科书文本资源,也要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包括数字软件、网络资源和博物馆等。在运用这些资源时,要结合其具体的特征,运用恰当的手段来实施教育,例如:网络信息技术资源的运用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来源于网络的优秀花鼓灯表演视频,也可以将网络资源进行一定的在创作,利用简单的剪辑方法制作成为更具表现力和更适宜于小学生接受的内容。而博物馆等花鼓灯教育资源的运用,则可以拖过课外拓展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另外,在利用多种社会资源进行教育的时候,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适当的整合,以便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例如:进行博物馆和网络的整合时,配合博物馆,以即时连线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跟随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参观,完成课外拓展任务。

将花鼓灯确定为校本课程时需要注意的是,尽量避免“拿来主义”,而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差异着手,对相关内容进行一定的加工和生成,从而让教学更富于生动性,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促进花鼓灯及相关文化在小学中的传承。

2.3 充分运用资源和教学方法。教育的具体实施是由教师完成的,资源的调动是由学校主导的,通过两方的积极配合,可以有效地促进花鼓灯与农村小学教育的融合进程。在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通过对学生家庭、学习等情况进行简单调研,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和学习状态,以便从学生的具体差异入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活动。

依据实际的调查研究结果,再结合小学生普遍的心理需求,可以实施以故事促进学生文化和身份认同感的教育。花鼓灯在其形成过程以及表演内容中,具有诸多可以挖掘的故事內容,教师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班级范围内的花鼓灯故事比赛,来进行相应的展开。其中需要注意,应该引导学生去向长辈寻找相关故事源头,并让学生对故事内容自行整理的方式推进。这个过程一方面是对学生探索性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了解花鼓灯的文化背景和当地历史故事,来获得自身身份的认同。

而资源的调动,需要通过学校站在统筹的角度来进行。首先要把握住学生在学校内有一定花鼓灯学习的实际,组建起相应的学生社团和表演队伍;其次要让以家长会的形式来向家长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并对家长进行相关理念的宣讲活动,让家长转变传统观念,为学生进行花鼓灯学习提供一定的便利。其次可以在当地校园进行花鼓灯文化节及相关活动,邀请当地居民进入校园,或是走入当地社会实施部分表演,从而既可以促进花鼓灯文化的传承,又能为校内花鼓灯社团提供实践和筹措经费的渠道。

结语

花鼓灯与农村小学教育的融合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学校在进行具体的教学实施时,需要通过多方的调查研究,了解融合过程中相关问题的根源,制定出全面的规划对具体细节进行统筹,同时也要调动学生学习花鼓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有效地推进花鼓灯与小学教育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 纵艳芳,童锦,张平.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融合花鼓灯艺术的可行性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88-91.

[2] 丛灿日,罗红,付冬梅.关于花鼓灯健身舞引入高校女生体育课程的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11,23(5):123-125.

[3] 胥春华.贵州省民族舞蹈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思考[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0(3):64-68.

猜你喜欢

路径探索小学教育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