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量化混凝土实用技术应用及经济分析
2019-07-10刘文刘兴军
刘文 刘兴军
中图分类号: TU5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14-0161-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4.078
0 前言
为解决混凝土配制过程中沙漠砂使用遇到的技术难题,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混凝土技术人员对新理论新技术的理解,降低成本。通过混凝土的配合比和实际的强度计算為混凝土提供1兆帕强度所需水泥用量的计算方法,以及胶凝材料合理用水量的计算方法,外加剂合理用量的调整方法。砂石骨料的检测方法以及设计用技术参数的计算。本次试验以公司提供的C30混凝土配合比调整为例进行了胶凝材料的计算,列出了砂石骨料计算的公式和步骤。一个是石子的测量,主要掌握石子堆积密度、空隙率和吸水率的测量方法,技术参数的计算方法。另一个是砂子的测量,主要是掌握砂子紧密堆积密度测量压力值72KN、200KN确定的依据、采用压力机测试的过程,用4.75毫米筛子确定含石率的测量方法。在配制混凝土的时候,掌握了天然砂用水量控制在6%-8%,主要考虑的是砂的溶胀;机制砂用水量控制在5.7%-7.7%,主要考虑的是与水泥检测使用的标准砂对应;对于不符合砂子标准指标的细集料用水量的确定,不考虑含水率,配合比设计过程水的用量是通过压力吸水法测得的吸水率作为依据。然后进行实际操作检测砂石,根据砂石检测出来的参数,采用数字量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进行配合比调整计算,得到两组采用不同砂石的C30和C50混凝土配合比。本次试验使用的石子为卵石,级配不合理,砂子有两种,一种是天然河砂,一种是沙漠黄砂,经过现场检测、配合比调整计算后试配的混凝土达到正常使用的目的。
1 砂石的测量
1.1 石子的测量
先将石子装入10升容积桶,测得堆积密度=17.53*100=1753kg/m3,加满水后称得质量为21.06 kg,石子空隙率==35.3%,表观密度=2709kg/m3,湿石子质量17.85kg,石子吸水率=1.8%。
1.2 天然河砂的测量
将天然砂子装入1升容积桶,压实,称得质量为2.1kg,紧密堆积密度==2100kg/m3,用4.75mm筛子筛分后测得石子的质量为0.565kg,砂子的含石率=26.9%。实际测得砂的含水率=5%
1.3 混合砂的测量
将天然河砂子和沙漠黄砂按照1:1的质量比混合后搅拌均匀,取样品装入1升容积桶,压实,称得质量为1.91kg,紧密堆积密度=1910kg/m3,用4.75mm筛子筛分后测得石子的质量为0.185kg,砂子的含石率==9.7%。实际测得砂的含水率=2.5%
2 C30配合比调整
2.1 天然河砂配制C30混凝土
2.1.1 调整基准
原配合比中胶凝材料为:水泥280kg,需水量27,密度3100kg/m3;粉煤灰100kg,需水量比0.96,密度2200kg/m3;28天实际强度37.3MPA。在配合比调整的过程中,不考虑粉煤灰对强度的贡献。
水泥对强度的贡献=7.5kg/MPA
C30混凝土的水泥用量=259
粉煤灰用量仍然取100kg。
2.1.2 胶凝材料体积的计算
V胶凝材料=0.129m3;
2.1.3 胶凝材料标准稠度用水量的计算
W胶凝材料用水量=96kg;
由于胶凝材料为259+100=359kg,考虑泌水,泌水系数MW=0.2
胶凝材料拌合用水=89kg拌合水量体积的计算
V胶凝材料拌合用水量体积=0.089m3
2.1.4、胶凝材料浆体体积的计算
V胶凝材料浆体体积=0.218m3
2.1.5 砂子用量及用水量
S砂子用量=1014kg
W砂子最少用水量=7kg
W砂子最大用水量=27kg
2.1.6 石子用量及用水量
G石子用量=889kg
W石子用水量=889*1.8%=16kg
2.1.7 骨料用水量
W砂石骨料最少用水量=7+16=23kg
W砂石骨料最大用水量=7+16=43kg
2.1.8 调整后的配合比
2.2 混合砂配制C30混凝土
2.2.1 调整基准
原配合比中胶凝材料为:水泥280kg,需水量27,密度3100kg/m3;粉煤灰100kg,需水量比0.96,密度2200kg/m3;28天实际强度37.3MPA。在配合比调整的过程中,不考虑粉煤灰对强度的贡献。
水泥对强度的贡献=7.5kg/MPA
C30混凝土的水泥用量=259
粉煤灰用量仍然取100kg。
2.2.2 胶凝材料体积的计算
V胶凝材料==0.129m3;
2.2.3 胶凝材料标准稠度用水量的计算
W胶凝材料用水量==96kg;
由于胶凝材料为259+100=359kg,考虑泌水,泌水系数MW=0.2
胶凝材料拌合用水=89kg拌合水量体积的计算
V胶凝材料拌合用水量体积==0.089m3
2.2.4 胶凝材料浆体体积的计算
V胶凝材料浆体体积==0.218m3
2.2.5 砂子用量及用水量
S砂子用量==746kg
W砂子最少用水量=746*(5.7%-2.5%)=24kg
W砂子最大用水量=746*(7.7%-2.5%)=39kg
2.2.6 石子用量及用水量
G石子用量==1090kg
W石子用水量=1090*1.8%=20kg
2.2.7 骨料用水量
W砂石骨料最少用水量=24+20=44kg
W砂石骨料最大用水量=39+20=59kg
2.2.8 调整后的配合比
3 C50混凝土
3.1 天然砂配制C50混凝土
3.1.1 調整基准
原配合比中胶凝材料为:水泥280kg,需水量27,密度3100kg/m3;粉煤灰100kg,需水量比0.96,密度2200kg/m3;28天实际强度37.3MPA。在配合比调整的过程中,不考虑粉煤灰对强度的贡献。
水泥对强度的贡献=7.5kg/MPA
C50混凝土的水泥用量=50*1.15*7.5=431
粉煤灰用量取50kg。
3.1.2 胶凝材料体积的计算
V胶凝材料=0.162m3;
3.1.3 胶凝材料标准稠度用水量的计算
W胶凝材料用水量==129kg;
由于胶凝材料为431+50=481kg,考虑泌水,泌水系数MW=0.6
胶凝材料拌合用水=103kg 拌合水量体积的计算
V胶凝材料拌合用水量体积==0.103m3
3.1.4 胶凝材料浆体体积的计算
V胶凝材料浆体体积=0.265m3
3.1.5 砂子用量及用水量
S砂子用量=1014kg
W砂子最少用水量=1014*(5.7%-5%)=7kg
W砂子最大用水量=1014*(7.7%-5%)=27kg
3.1.6 石子用量及用水量
G石子用量==763kg
W石子用水量=763*1.8%=14kg
3.1.7 骨料用水量
W砂石骨料最少用水量=7+14=21kg
W砂石骨料最大用水量=27+14=41kg
3.1.8 调整后的配合比
3.2 混合砂配制C50混凝土
3.2.1 调整基准
原配合比中胶凝材料为:水泥280kg,需水量27,密度3100kg/m3;粉煤灰100 kg,需水量比0.96,密度2200kg/m3;28天实际强度37.3MPA。在配合比调整的过程中,不考虑粉煤灰对强度的贡献
水泥对强度的贡献=7.5kg/MPA
C50混凝土的水泥用量=431
粉煤灰用量取50kg。
3.2.2 胶凝材料体积的计算
V胶凝材料==0.162m3;
3.2.3 胶凝材料标准稠度用水量的计算
W胶凝材料用水量==129kg;
由于胶凝材料为431+50=481kg,考虑泌水,泌水系数MW=0.6
胶凝材料拌合用水=103kg拌合水量体积的计算
V胶凝材料拌合用水量体积=0.103m3
3.2.4 胶凝材料浆体体积的计算
V胶凝材料浆体体积=0.162+0.103=0.265m3
3.2.5 砂子用量及用水量
S砂子用量==746kg
W砂子最少用水量=746*(5.7%-5%)=24kg
W砂子最大用水量=746*(7.7%-5%)=39kg
3.2.6 石子用量及用水量
G石子用量=(1-0.265-0.353)*2709-746*9.7%=962kg
W石子用水量=962*1.8%=17kg
3.2.7 骨料用水量
W砂石骨料最少用水量=24+17=41kg
W砂石骨料最大用水量=39+17=56kg
3.2.8 调整后的配合比
4 试配
4.1 配合比调整计算
根据现场测量砂石的技术参数、已知混凝土配合比以及已知混凝土强度进行配合比调整计算。得到所要配制的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混凝土外加剂掺量调整试验。
4.2 外加剂调整
C30混凝土:水泥259+粉煤灰100+水96,掺加外加剂,调整外加剂至净浆流动扩展度达到250mm时的掺量为3.1%。
4.3 试配工艺
首先将砂石骨料按照配合比称量加入搅拌机,开启搅拌机,加入预湿骨料水,然后加入胶凝材料,同时加入外加剂和胶凝材料拌合水,待混凝土拌合物留平时停止搅拌,四盘混凝土全部一盘实现试配成功,配制的混凝土没有出现离析、泌水、抓地和扒底现象。由于配合比合理,在搅拌机中停止搅拌即可实现自流平,卸料流速平稳,拌合物表面有光泽,停止流动后顶部没有石子外露的现象,用铲子铲混凝土拌合物很轻,浆体本身的流动很好。
5 技术经济分析
在工作性方面,经过现场实践,试验室技术员都熟练掌握了数字量化混凝土实用技术的核心内容,可以通过已知混凝土配合比和强度调整预期的混凝土配合比,熟练掌握了外加剂用量的调整方法;砂子紧密堆积密度、含石率和含水率的试验方法;石子堆积密度、空隙率和吸水率的测量方法以及石子表观密度的计算方法。通过现场计算和试配,实验人言都能够掌握一盘即可配制出符合设计要求的混凝土的方法。对合理使用沙漠砂配制混凝土、降低试配劳动量、提高混凝土动态质量控制,保证质量,节约社会资源,发挥巨大的作用。解决了混凝土离析、泌水、抓地以及扒底的问题,实现了一盘搞定混凝土配合比的目标。
在强度方面,本次调整计算所用原配合比中水泥为280kg,混凝土实际强度为37.7MPA,不考虑粉煤灰对强度的贡献,水泥的质量强度比为7.7kg/MPA,技术经济分析如下:
当所用的原材料品种不变时,C30混凝土调整后,工作性良好,水泥由280kg减少至259kg,节约21kg,采用预湿骨料工艺后混凝土强度由37.3MPA增加到43.4MPA,折算为水泥(43.4-37.3)MPA*7.5kg/MPA=45.75kg,要保持强度不变时,合计可以节省水泥21+45.75=66.75kg,当地单价400元/吨,单方混凝土降低成本26.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