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视野下的星海音乐学院北门广场空间再造
2019-07-10吴春明
吴春明
(星海音乐学院审计处 广东广州 510006)
0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场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热点,同时也有大量的学者分别从文化、美学、生态、城市建设等方面对广场的设计进行了理论探索,如:曹文明[1]运用社会空间理论研究广场的社会本质及其文化内涵。郭恩章[2]探讨了当前城市广场建设形势、质量评价、规模、绿地率、吸引力以及发展趋向等问题。周波[3]研究20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历史演变机制。黄健文[4]研究旧城改造中公共空间的整合与营造,并提出适宜建设密度的分析推论。袁青和冷红[5]提出寒地城市广场设计应采取“气候响应”的设计对策。王建国和高源[6]分析了我国城市广场设计的几个误区。陈乐迁和孙萃芸[7]研究了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张景伟[8]等从伦理学角度对大学校园广场设计进行了思考。
学校广场是城市广场的一部分,也是校园主要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场所,担负着校园的“起居室”功能,当前“环境育人”的观念已深人人心,学校广场正以其独具特色的空间形式影响着周围环境。但现有的学校广场设计,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对人的心理和情感研究均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造成人文营造、师生参与度均存在问题。
本文以环境心理学理论模式为基础,借鉴城市广场的设计原则,对星海音乐学院大学城北门广场设计进行分析,提出校园广场设计的几点意见。
1 环境心理学
在以人的行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心理学中,环境无疑是一项重大的课题,人的行为可以考虑是由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8],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二者都对行为发生重要影响,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
1.1 起居室案例
1.2 边界效应理论
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在对荷兰住宅区的逗留区域研究中提出了边界效应理论,受欢迎的逗留区域一般是沿建筑立面的地区和一个空间与另一空间的过渡区[9]。爱德华·T·霍尔[10]阐明了边界效应产生的缘由,处于森林的边缘或背靠建筑物的立面有助于与他人保持距离,比在外面暴露少,不会影响他人的通行,站在边界区域观察与反应就容易多了。
1.3 亚文化群边界
有机体的细胞壁,不只是区分细胞内外的一层表皮,更是维护细胞完整性的一个紧凑机体,同时还帮助细胞内部与外部的液体进行物质交换。有着特别生活方式的人类群体,需要一个范围以保护其特性不受侵犯,或被周围的生活方式淡化,这种亚文化群边界的作用,犹如一层细胞壁,它既保护亚文化群,又创造空间,使其与周围的生活方式进行交流。
1.4 空间舒适度
直径30.5m广场上不足33人时,就显得空旷,直径为10.67m时,4个人就充满生机,在一个地方聚集4个人的机会要比33个人的机会多。当广场直径不大于21.35m时,人们有意无意地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能认出周围人的面孔,并隐约听到他们的交谈,在大空间范围内这种感受就会消失。
1.5 仪式感体验
出生、入学、成年、就业、结婚和死亡的仪式对人类的成长都是很重要的,这个门槛应采用什么具体的形状或结构呢?神圣的事物之所以让人感觉到神圣,因为其是不能轻易接近的。它设置有层层的通道、等候的场所、高低不一的路径、逐渐展开和显露的空间、穿过重重门口的通道等,缓慢而逐渐地穿过层层大门,到达一个神圣的中心。
2 星海音乐学院北门广场改造
2.1 项目背景
改造原因:星海音乐学院大学城校区北主入口,位于大学城外环西路398号,占地面积约7902m2。改造原因有3点:①校名构筑物离外环路机动车主干道太近(图1),当拍照时需站在机动车主干道上取景,存在人身安全及交通安全隐患;②水体发臭,蚊虫、蛇蚁滋生引起卫生安全隐患(图2);③解决管线等配套设施老化的问题。
图1 原校名构筑物
图2 原广场水体和人行道
改造意义:校园出入口及周边景观是学校校园空间序列起点,是校园环境和校园景观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考虑大学城教学区南北两个出入口及周边环境景观提升改造的整体性、协调性及延续性,提升教学区的办学环境,增加校园文化内涵,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场所,体现学校办学理念。
初步设计:拆除原有绿岛和保安亭,不要原有的校名构筑物,改为景观黄蜡石,大小为10.5m×3.4m×1.2m,上面雕刻校名,沿着景观墙砌弧形景观梯田,分为3个梯级,景观墙墙身贴芝麻黑荔枝面花岗岩,墙项贴芝麻黑烧面花岗岩,栏杆立柱重新喷涂。丰富广场边界,在四周种植绿树,围绕绿树安装音符石凳,对原有水系进行改造,增加净水系统和喷泉,增加咖啡屋饮水机等休闲设施。广场地面用各种规格芝麻黑烧面花岗岩拼装。
媳妇缓过点神来。但脸还蜡黄着,嘘嘘地喘着气。哥们儿朝洛蒙想媳妇在老家是个有名的假小伙子。媳妇身体壮硕,冒冒失失,天不怕地不怕。春天敢独自一人爬悬崖捋榆钱儿,夏天敢一个人驾着犟牛去山坡种荞麦(那可是顶死过人的公牛呵!),现在却被城里小小的虫子吓倒了!他下地把媳妇扶起来,替她掸掉身上的土。
2.2 项目分析
2.2.1缺乏仪式感
大学校门的入口是学校的门户,对于整所学校来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但当艺术广场位于学校主出入口时(图3),门槛就显得太宽太低,无法体现出学校门户的概念,缺乏仪式感,不能产生庄严、神圣的艺术殿堂气氛。
图3 优化前校门入口
2.2.2缺乏亲和力
广场的体量过大,为了追求宏伟而忽略了人性化的关怀,景观面积达到7902m2,其尺寸与周围建筑物高度比例不协调,缺乏亲和力,在广场中活动产生空旷荒芜的空间感受。
2.2.3边界缺乏驻足的空间
人行道与广场之间边界区域,没有适当的供休息和观看的空间(图4),广场位于学校大门口,整个共用空间就显得暴露,师生在那停留或坐下就会觉得不舒服,导致北门艺术广场成为一片无人问津的大型空地。
图4 优化前广场
2.2.4孤立存在
艺术广场位于学校的尽头,而不是自然中心位置,师生们出入楼宇时不需要经过此地,使得广场成为一个路过的空间,而没有自我领域。广场功能上还存在着忽略、错位和不具备人性化,如没有雕塑、绿化和小品等,师生少了可以活动的内容。
2.2.5影响整体感
每所学校都是完整的一个整体,一个亚文化群,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园边界不仅能保护每所单独的学校每个亚文化群,同时能起到联系这些学校的更大作用。但是广场与市政道路之间没有空间分割,缺乏亚文化节群的保护边界,显得校园好像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2.3 项目设计理念和方案
北主出入口建设成艺术广场,强调了广场的展示功能和交通组织功能,但却出现了孤立空旷而且缺乏仪式感的结果,使得整个校园的形象未得到提升,同时也限制了大学城校区的发展。在满足校园的综合管理要求和解决好出入口交通疏导问题基础上,主要有以下5方面修改意见。
2.3.1主题改为集散广场
由于南方气候炎热,广场需要提供遮阳的地方,建设成大树广场和不低于25%的绿地面积,为了方便活动广场也需要足够的铺装硬地(图5)。此外,音乐厅前面应该有集散的地方,由于场地的限制,只能将广场的主题设为集散广场。
图5 广场绿化和铺装
2.3.2调整景观石
根据学校的校园环境和建筑特点,把景观石(校名景墙,图6)从学校北主出入口左手边调整到右手边安装,设计尽量简洁,方便过往车辆和行人观察,同时解决摄影人员安全问题。
图6 景观黄蜡石
2.3.3加装浮雕墙
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在音乐厅西北角与外环西路相交处安装浮雕墙(图7),即学校北主出入口的左手边,浮雕墙设计要高于4m,高过教A门口的扶栏,同时起到安全围栏作用。浮雕内容为多样性主题,中西结合,体现音乐灵魂和自然和谐。精神支柱(图8),不拆除,设计提升,体现“步步高”的意思。
图7 校门景墙
图8 精神支柱(堡垒)
2.3.4保留原有水系
使用泳池净化设计和过滤系统,使校园的水体干净清洁,把水的清澈和灵动带给游人,使人流连忘返。水还象征传统文化的教化流行,智者乐水等。如《白虎通》:“天子立辟雍,行礼乐、宣教化。雍之以水,像教化流行”。使用多级喷涌系统使水池呈现出此起彼伏的喷泉,加上高低错落的绿化,让人神清气爽,从而达到舒缓神经紧张的目的(图5)。
2.3.5丰富广场边界
如果边界不复存在,那么空间就决不会富有生气,孩子们总是先在门前聚集一会儿,然后再开始集体游戏并占有整个空间。对广场四周进行围合,重视边缘空间设计,通过绿蓠、景墙和休闲椅等方式来加强边缘区域的趣味性,提高环境中的人的参与度(图7)。
2.3.6前导空间处理
一是学校交通以大学城规划路线为依据,保证行人的安全与活动的正常举办;二是将保安亭从音乐厅地下车库出入口前移,除学校公务车和职工交通车外,其它车辆必须一律限制通行;三是前导空间设计小绿岛种植绿化,利于出入车辆分道,学校地面要与市政地面分区处理。
2.3.7增加休闲设施
由于用餐是人类最有共性的活动之一,广场应提供饮水器、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最好还有一个小型咖啡屋,满足师生休闲个性化需求。设置给人休息的座椅,比如富有艺术特点的音符石凳,供师生驻足或停下来交谈。通过增加小品、喷泉和雕塑等景观元素充实内容,使广场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
3 结语
学校广场的质量不能以投入和规模来衡量,而要看它是否创造良好的社会交往空间,是否满足师生情感的需求,是否体现独特的校园文化特征,是否有丰富多彩的视觉艺术效果,产生积极向上的感觉。一个开放空间成为学校广场,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特征和要素。但成为一个良好的学校广场,达到一定的空间效果,满足各种功能和意义,广场规划设计还需要处理好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
3.1 维度一:舒适度
舒适度一指广场的宽度,宽度约为18.3m时舒适度效果最佳,成为人们喜欢停留、休憩的地方[12];二指“好用”,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如提供盲人使用的无障碍通道,配套小品、物体、绿化等符合人体的生理特征。
3.2 维度二:特色
广场的特色有自然、社会和建筑等3方面。清华大学大礼堂前的草坪广场,体现出清新和浓厚的书卷气息,具自然特色;北京大学的校园广场,突出科学和民主精神[13];四川外语学院广场就利用建筑造型特色突出广场的位置。
3.3 维度三:主题
明确的主题可以提供明确的建设目标和使用功能,行政楼前的礼仪广场,用于迎接贵宾、举办仪式;在音乐厅和体育馆前的集散广场,用于疏导人流;在道路中心的交通广场,为师生出入解决车行问题;在宿舍区附近的休闲广场,为交往提供舒适的共享空间[14]。
3.4 维度四:布局
校道都会在那些活动最多的中心地带自然开阔起来,举行集会、庆典、晚会以及演讲、舞蹈、欢呼、哀悼等各类活动。分散布置以取得均匀的校园活动公共空间,成功的学校广场处于学校主干道到各个功能分区的“途中”,具有良好的可达性。
3.5 维度五:边界
活动生长于向心的边界,空间的边缘为观察者提供了最好的地理位置。边界的处理体现在座位和逗留区域的设计,座椅的设计和布置成为师生们是否愿意停留的关键因素[15]。柱廊、绿化和矮墙形成的小空间具有较强的领域感,也是学生乐意逗留的一种空间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