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群中高职衔接的探索与实践
2019-07-10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以国家示范性重点建设的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为龙头,建设了主要包括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群。经过示范性建设,已建成了船舶电气工程技术省级教学团队,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国家船舶制造工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随着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针对专业群生源中职生比例不断提高的实际情况,专业群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以专业群的形式,宽口径做好中高职衔接;优化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确保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内涵建设方面中高职互补、递进;调整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使专业群建设不但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动态匹配、也与区域职业教育格局变迁相适应,社会辐射能力不断提升,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适应地区经济及行业发展的需要,专业群积极响应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的需求,大力推进中高职衔接,并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基于中高职衔接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与人才培养实践
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与生产方式的转变,电子产业发生着深刻的转变与变化。一是产业分化明显,电子产品的标准制定、设计等明显分化成为一部分拥有高端人才与技术的企业追求的目标;而制造型企业则专门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电子产品的服务成为新的增长点,并成为很多企业追求的目标。二是技术升级快且深入全面,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不断出现,现在的电子产业无论从哪方面与前10年、前5年甚至是前一两年相比在很多方面都呈现出很大变化甚至是根本性改变。而原来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并没有什么变化,主要还是本科型的压缩饼干,培养内容仍然是设计型的,所教授的技术、工艺、方法仍然是陈旧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职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又是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压缩饼干,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培养目标都明显雷同、不衔接。中职生一方面是就业困难,另一方面是有很多学生存在着进一步深造提升专业技能的强烈愿望。
针对电子产业的新情况及湖北省中高职人才培养适应区域电子产业发展的需要,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结合湖北省教育厅布置的专项课题“湖北省中高职衔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研究”及“湖北省电类专业技能高考”的需要,与其它6所高职学院、7所中职学校及多家企业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开展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一体化设计,并进行了多年的人才培养实践。
1.1 提出了中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一体化设计的理念并提供了具体方案
中高职一体化设计的理念是中职主要完成初中级技能素质的培养,适应操作型岗位需要;高职接续培养中高级技能素质,适应技术技能工艺设计型、技术服务型岗位需要。中高职的课程体系围绕这一目标一体化设计,减少、重复雷同的教学内容,为各自的教学目标服务。具体制定了《湖北省中高职衔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标准》(2013年7月由湖北省教育厅颁布),这一“标准”为湖北省中职和与中职衔接的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规定了教学体系框架与基本内容,使得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有了基本依据与规范,也使得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更加适应中职生源教学的需要。依据“标准”制定了《湖北省电类专业技能高考大纲》,大纲指导广大中职电类专业考生备考,并引导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
1.2 提出了中高职衔接的理念并进行了中高职衔接的设计与人才培养实践
中高职衔接即中职与高职双向衔接。中职一方面独立培养适应操作型岗位需要的毕业生,另一方面为学生升入高职学习做好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准备;高职在中职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素质的基础上接续培养与中职有效衔接,培养适应高技术技能型岗位需要的人才。中高职从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职业能力、课程体系、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进行衔接。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从2011年开始招收通过了技能高考的中职毕业生,目前已有了5届毕业生,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供不应求,用人单位反映良好。还与湖北省中职学校(如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等)进行了中高职衔接的实践。一是在“标准”的指导下制定了各自独立又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中高职学生能够接续学习。目前,招收的“3+2”的学生已完成中职段3年的学习,通过转段考试,已进入高职继续学习,为期2年。
1.3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初步适应了电子产业的需要
通过将现代电子产业的新变化融入一体化的设计与人才培养实践,培养了适应电子产业变化的新型人才。将人才培养目标从原来的产品设计型转换到工艺型与产品服务型上来,将新工艺及现代电子服务的新要求、新方法添加到教学体系中去(如:增加了现代电子工艺、产品销售等课程),删除了陈旧的或不适应岗位需要的课程(如:信号与系统、数字电子设计等课程),培养了电子生产工艺员、产品售后服务技术支持岗位的人才。这些人才正是电子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所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4 取得的成果及辐射、带动作用
一是参加各类各级电子大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二是成果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湖北省中高职衔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获得2016年湖北省职业教育学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省中高职衔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研究”获得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三是根据“标准”编写推出的中高职衔接的9本教材为广大中高职院校所采用,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四是为湖北省培养了大批骨干教师。通过师资培训基地共进行了中职303人次的培养,高职教师203人次的培训。
2 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一体化设计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与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也是相关度很大的两个专业,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主持了湖北省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工作。通过组织调研、召开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会、制定职业能力标准、编写专业教学标准、编写课程标准等工作,最终完成了湖北省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的任务。
2.1 认真调研了解行业企业及中高职学校情况
课题组调研走访了省内外机电企业53家,调研走访了湖北省开办机电专业中高职学校共68所,调查了本专业187名顶岗实习和已上岗的毕业生,共收集毕业生顶岗实习工作经历证明187本,调研表明:
机电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是传统行业中随着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升级的行业。它既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又是技术密集型行业。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机电行业的就业岗位群越来越多。教育部门今年的统计和各地的人才招聘会都传出这样的信息: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巨大,毕业生供不应求。
随着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启动实施,湖北省机电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大型企业富士康、格力、美的等纷纷落户湖北,《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加快培养壮大技能人才队伍…”。这些规划和要求,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根据调研情况统计,现在岗位中,实际高职与中职毕业生的比例约为1∶3,即现在岗位中,高职生的人数远低于中专生。而根据各调研企业反馈的情况来看,企业理想的岗位需求比例是1∶2,也就是说高职毕业生的缺口还很大,故急需培养能力层次更高的高职生。将现有的中职生通过技能高考、对口升学等形式升入高职继续学习深造,是一种有效的培养途经。
中职学校的现状是:(1)生源递减趋势明显;(2)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学积极性不高;(3)实训室条件分布不均;(4)核心课程开设不规范;(5)课程体系构建不合理。中职学校在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条件、教师业务能力等方面亟待提高。同时,大多学生进入中职学习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大部分学生有继续深造的愿望,数据显示近80%的学生有意愿通过各种途径深造。所以统筹规划和制订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系统探索人才培养的延续性,实现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迫在眉睫。
2.2 通过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归纳出机电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
通过总结归纳分析给出中职阶段主要专业职业岗位任务有5个:机电产品生产与加工、机电产品安装、机电产品检测、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的销售与服务;高职阶段主要专业职业岗位任务有5个:机电设备生产及工艺、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机电设备维护与维修、机电产品检测、机电设备的营销与服务。得到相应的中高职适应的岗位群如图1所示。
图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适应岗位(群)衔接图
根据调研得到的实际情况,恰当地定位了中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
(1)中职段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湖北省机电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备良好的职业与人文素养,掌握机械、电气及自动控制等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能从事机电产品生产与加工、机电产品安装与检测、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及机电产品营销与服务等岗位的工作,具备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同时为进一步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高职段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湖北省机电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与人文素养,掌握机械、电气及自动控制等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能从事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维护与维修、机电产品生产与管理及机电产品营销与服务等岗位的工作,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依据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和中高职生适应的岗位群的实际情况,对中高职课程体系进行了重组,避免课程的无谓重复或断档,得到了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中高职课程的基础关系、递进关系、加宽关系
该教学标准已通过结题验收,由湖北省教育厅颁布[6]。机电一体化专业从2012年起连续招收中职毕业生,目前已有4届毕业生,从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情况来看,毕业生很受欢迎。
3 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探索
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作为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的品牌专业,有着多年的办学经验,为国家船舶工业培养了大批各类人才。随着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船舶工业产能过剩,行业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发布,预计今后我国高技术船舶与海工人才需求缺口更大。预计到2020年,我国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118.6万人,需求缺口为16.4万人;到2025年,人才需求总量为128.8万人,需求缺口将达到26.6万人。业界人士认为,我国船海产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人才培养与船企实际需求脱节,船企在人才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不突出,生产一线职工尤其是技能人才的地位和待遇整体较低、发展通道不畅,将是我国船舶工业未来在人才建设方面面临的主要考验和挑战。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已经体会到了生源的萎缩与就业的困境。面对这种挑战,专业该如何发展?
3.1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
3.1.1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是:紧扣船舶电气人才培养目标,构建“2+3+1”教学模式。即专业教学计划第1、2学期培养学生的职业公共基础素质和能力,为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第3、4、5学期与企业联合,共同实施专业素质分类培养,并穿插进行“工学交替”的实训,形成学生的职业专业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最后一个学期(第6学期)到订单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形成岗位要求的职业岗位素质和能力。形成以公共基础能力、专业能力、职业能力、拓展能力为基础的能力框架,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强化学生船舶电气职业技能培养。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面向船舶制造、航运业企事业单位,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船舶电气设备及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岗位,具有船舶电气设备、船舶电站、船舶电力系统及自动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工艺设计和工艺实施能力,具备专业岗位基础和一定的职业发展基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按照“注重实践、培养能力、强化素质”的总体方向,根据企业订单对该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以五大平行工作任务(船舶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船舶电力系统的安装调试、船舶自动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船舶电站的组建调试、船舶电气设备的维护管理与调试)为导向,以四项典型工作过程(安装、调试、运行、检测)为工艺流程;以三项能力培养模块(职业公共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与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突出专业课程的实用性、技能性与职业性,形成本专业“五四三”课程体系架构为了更好地适应订单式培养要求和更加细化的职业岗位,在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第五学期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专门化方向(船舶电气设备及系统施工员方向、船舶电气设备及系统调试检测员方向、船舶电气设备及系统工艺设计员方向),每个专门化方向从9门课程中确定5门组合课程实施教学,使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职业岗位素质,在第五学期设有2门限定选修课,每个专门化方向从10门课程中确定2门组合课程实施教学。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第6学期全部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使其在校外实际的职业环境中得到职业岗位能力锻炼和职业素质的提高,实现零距离上岗和工作无缝对接。从2008年开始,本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人数达到98%以上,两年共有560名左右的学生到对口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效果良好。
3.1.2订单培养为主线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为:以船舶电气设备、船舶电力系统、船舶自动控制系统及船舶电站的安装调试等岗位能力为培养重点,通过与船舶类大型企业深度合作,形成以订单式培养为主线,以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为技能培训载体,企业训练与学院教育有机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近些年来,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专业委员会为支撑,与武昌造船厂(面向造船)、中海国际船舶管理公司(面向船员管理)、武汉南华工业设备公司(面向船舶电气设备制造)、华工激光科技公司(面向通用电器设备制造)等大型造船、航运及电气工程企业紧密合作,大力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人才需求下订单(订人数、订质量、订规格),为企业量身打造所需人才。
(1)校企合作-合作育人
聘请2位行业专家(省“楚天技能名师”)来校任教,负责校内专业生产性实训课程。请企业工程师直接为“订单班”学生授课;请行业专家来校进行船舶电气技术讲座。
(2)校企合作-合作办学
与武汉南华设备公司、武汉元力公司合作共同开发船舶电气专业实训室,建成能设置船电设备各种故障的船舶电气设备维修与调试实训室,建成能实际施工船舶电气安装各工位的船舶电工工艺实训室,建成能调整电站各种参数,能实际操作发电机组并车或卸载的船舶电站组建与调试实训室。
(3)校企合作-合作就业
每年派遣学生在船舶制造厂参加顶岗实习,到船舶电气设备制造厂顶岗实习。并每年为订单企业输送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门人才200多人。
(4)校企合作-合作发展
本专业与沪东造船厂、黄埔船厂、武昌造船厂等船舶制造厂及中海国际船舶管理公司、华工激光科技公司签订了“订单式” 培养协议,形成以“订单式”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4 结 语
专业群建设的目的之一是要促进各专业的互动与发展,但促进的方式与带头作用的发挥是可以发生转变的。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群多年来在示范性建设中,以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为龙头,带动了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的发展。如今,在原来相对处于劣势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及现在就业较好、生源充足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带动下,三个专业都进行了中高职衔接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保证了生源;二是促进了教学改革,使得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岗位的需要;三是为企业提供了符合其所需的合格劳动者;四是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为广大中职生提供了提升学历,继续深造的机会与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