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管子德法并重思想的治国之策

2019-07-09单昕蓓赵荣波

祖国 2019年10期
关键词:管仲君主治国

单昕蓓 赵荣波

摘要:管仲作为齐法家代表人物之一,推崇法治、主张德政,并提出德法兼治治国主张,促使齐国国力鼎盛,国富民强。本文通过对管仲德法兼治思想的梳理,旨在探究其德法兼治治国之策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德法兼治   治国之策

管仲任相期间,在齐国大兴改革,强调礼之教化作用,但也发现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随即提出了德法并重的治国主张。认为法律是维护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准绳,是保障,提出了“法者不可不恒也,存亡治乱之所以出,圣君所以为天下大仪也”(《管子·任法》),法治是德治的补充,二者相辅相成。

一、为政以德

(一)推崇“四唯”论

“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就国家和社会而言,提出要遵守礼义;就个人而言,提出应知廉耻。民众知礼守礼,行为合乎规范,君主的统治地位就稳固;民众遵守道义,投机取巧行为也会相应减少;民众有过错而不掩饰,知错就改,品行自会慢慢端正;民众不屈服邪恶,邪恶之事自会逐步消失。由此,国家就有了自己的道德准则,百姓安居乐业,君主励精图治,从而社会安定,天下大同。

(二)选贤举能“三本四固”

“国之所以治乱者三,杀戮刑罚,不足用也。……治国有三本,而安国有四固。”(《管子·立政》)“三本”即用人三項基本原则;“四固”指鉴别人才的思想政策。主张君主选人应注重所选之人能否当其位、是否匹其俸、是否谋其位。同时强调,知德而不仁,不可将国家重权托与此人;遇贤能而不主动退让,不可给其高官爵位;亲贵犯错避而不罚,不可给其兵权;不务地利而随意征收田地赋税,不可将都邑交付此人。

此外,管仲主张用人应扬长避短。《小匡》记载,管仲因为知悉自己所存在的缺点,便向齐桓公举荐五个有才能之人,辅助齐桓公实现富国强兵、成就霸主宏伟大业。

管仲主张君主应“尊贤授德”,要避免“不知贤、知而不用、用而不任、任而不信、信而复使小人参之”①。 选信忠臣,对于国家国富民强的实现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继而成就宏伟大业;反之,听信奸佞,国家的发展则岌岌可危,甚至国破家亡。选人用人关乎国家能否安定有序发展,君主需谨慎为之。

(三)轻徭役,薄赋税

管仲认为作物生长的时令性与百姓民力的可竭性,均与君主无穷无尽的私欲形成了鲜明对立,主张君主“取民有度,用之有止”②。君主如若不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统治地位就会岌岌可危。同时主张“省刑罚、薄税敛、宽政役、敬百姓”③,以此规劝君主爱惜民力,促使君主减轻徭役、轻薄赋税、审慎刑罚,让百姓愿意归顺自己。

(四)审慎刑罚

君主能否审慎刑罚关乎国家的治理和百姓的生命安全。判什么刑,如何罚,需要统治者审慎严谨处断。如若包庇同亲贵族,王子犯法不与庶民同罪,百姓将不信服君主统治;若百姓触犯法律,但罪不当罚或可轻罚,却被判以重罚等,都会使百姓对法律失去信心。为此,管仲主张,国家兴亡取决于民心向背,君主审慎刑罚,是得民心的关键,一要从源头上遏制百姓违犯法令行为,二要强化法令在百姓心中的地位,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君主只有秉持审慎态度量刑判罚,才有助于赢民心、得民意,也能在根本上让百姓信服法律,遵守法律。

二、以法治国

(一)理念的提出

管仲虽推行德政,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然并不能实现天下大治。其任相期间,汲取先王执政经验,向桓公提出坚持法制的重要性,并将其放在核心地位,并首次提出了“以法治国”思想,期望可以实现 “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体之从心”(《立政》)之效果。

(二)立法的原则

“夫生法者,君也”(《任法》)。管仲并未否认“顺天道、法自然”的理念,主张天道、四时不可违逆。顺应老子“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提出“法天地之位,象四时之行,以治天下”的自然立法观。”④“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故法立而治可行。”(《正世》)同时,管仲主张立法还需以社会活动规律为参考,提出“恒变结合”理念,应依据国情,社会发展现状作出相应改变和调整;但以法治国是不可变的,不能以任何事或人而变更。因人都趋利避害,管仲主张“立民所欲”(《明法解》)立法原则,促使君主在立法时应考虑民众需要,制定宪令或政策都应切合民众实际利益,若想让百姓做到“令行禁止”,则必须“令民之所好”,所谓“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不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自然会信服君主的统治,敬畏法律,不敢违背法令。

管仲德法兼治的治国主张使齐国真正实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繁盛景象。在全社会推行德治,君主以上率下教化民众,使百姓真正将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提高民众的道德素养;与此同时,在社会实行法治,以解决德治所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更好地实现了社会安定有序发展。管仲德法兼治的治国之策,对于新时代我们建设法治国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注释:

①《说苑疏证·尊贤》,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32-233页。

②《管子校注·权修》(全三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1页。

③《管子校注·霸形》(全三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453页。

④李新泰:《齐文化大观》,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212页。

(作者简介:[1]单昕蓓,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赵荣波,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管仲君主治国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当代皇室
管仲买鹿
和谐君主帝喾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点点和小e / 管仲之器小哉
略论《尉缭子》的治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