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儿童世界的教育学意义

2019-07-09王延冉武忠明

祖国 2019年10期
关键词:层面世界精神

王延冉 武忠明

一、对儿童世界的阐释

儿童世界是儿童生命和精神存在和发展所创造的儿童专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偏见,没有交易,儿童是自由的,平等的,万事万物都是有灵魂的,这个世界是不断学习、成长的世界。儿童世界是黑白分明的,没有灰色地带;同时儿童世界又是色彩斑斓的,承载着儿童的梦想。儿童世界可根据其特性的不同从理论上划分为儿童生活世界、儿童精神世界、儿童童话世界,不同的部分有其不同的属性,但各部分又是彼此交融的,形成一个整体。儿童的生理、心理结构与儿童的生活世界,是同一个本体世界。

简单来说,真正的儿童世界是用童言书写的,充满童真、童趣,儿童生活在其中,用童心经历、体验、创造着的,诗意、纯真、新奇而又流动的儿童专属世界。

(一)儿童生活世界

从广义上说,生活世界是儿童与成人共在的世界,但从狭义上说,由于儿童与成人的思维、生活方式不同,这也就决定了儿童生活世界与成人的生活世界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所讲的儿童生活世界也即是儿童生活于其中并经验过的现实的世界,通过对儿童在生活世界中行为举动的观察,加之与成人生活世界的比对,从中发现其本质。

1.原初性

儿童生活世界尚未受到世俗事物的累赘,虽然处于染缸之内却依然遗世独立,是干净纯洁的,在他们的世界中没有金钱的概念,没有名利的争夺,他们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的你死我活,他们的生活甚至是没有目标的,他们只随心而动,一切行动的动力仅来自于内部的需要,他们才是真正的随性的。

2.游戏性

由此可见,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是儿童发展内驱力的外在要求,是儿童内在能量的迸发。与成人将游戏作为生活的调味品不同,儿童的生活就是游戏,游戏就是生活,他们通过不断的游戏经验着这个自然存在的世界,激发着自身潜藏的能力,只有游戏才能调动幼小儿童的积极主动性,并使儿童全身贯注于一件事情,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我们必须尊重儿童的游戏。

3.诗意性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生活的最佳状态就是“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儿童的生活正是对这句话的完美演绎。儿童的精神是双面的,一方面他的意识正在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他的潜意识仍然占据着有利位置,尤其是6岁以下的儿童,在这种状态下,往往分不清主客关系,这决定了儿童精神的“泛灵”。万事万物在儿童看来都是有灵魂的,被踩的小草会感到疼,天空会哭泣,玩具们会在夜晚开完会,大家唱歌、跳舞。

(二)儿童精神世界

人的身上存在三个精神层面:生理层面,本能行为和无意识层面,意识层面。人类个体精神的发展正是要经历这三个阶段,最终使意识层面占据主体。这三个精神层面体现在儿童身上却是生理层面、本能和无意识层面占据主要地位,意识层面尚未得到完全发展,这也成为构成儿童精神世界不同于成人精神世界的主要因素。

1.丰富性

个体的精神发展犹如生理发展一般,是对人类精神发展史的简练复演,是对历代祖先精神世界的叠加,因此儿童精神世界在其内容上至少部分地是人类历代祖先生生不灭的典型生活的沉降。所以儿童的精神世界是丰富而非空白的,存在于儿童身上的生理层面和无意识层面正是今后意识层面成长的土壤,只有正视儿童的潜意识层面才能为意识的成长提供根基。

2.纯真性

儿童的精神世界是原生态的,纯粹的,儿童的精神发展对人类精神进步史的浓缩。所以在早期儿童基本上没有属于自己个体的精神,大多是属于类的精神世界,是无意识的,而这正显现出我们所常说的儿童的 “纯真”。

3.专属的价值观

儿童精神世界的独特性体现在他们拥有自己的认识、道德、审美标准和自己的梦想,可以说他们拥有自己的价值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中强调儿童有其不同于成人的善恶、荣辱、尊严观念,有自己的审美标准,甚至有自己的时间尺度。儿童拥有自己的哲学和科学,伦理价值观和审美观。

(三)儿童童话世界

童话世界正是因童话而起、由童话所造、符合儿童精神发展需要、与儿童“泛灵”意识相吻合的一种假想的世界。这个世界低于现实却又高于虚无,在这个世界里意识与无意识、存在與不存在的界限变得模糊,矛盾得到缓和,所以它包含着真实世界的内核,只不过是用另一种形式在向儿童传输真实世界的某种思想和哲理。童话的幻想促进儿童主体的生成,童话的哲学蕴涵契合儿童的思维发展,童话的内容帮助儿童认识世界,揭秘现象隐藏下的人性。

二、教育回归儿童世界的构想

(一)协调“三重生命”

亚里士多德将人的灵魂分为三部分:植物性灵魂,动物性灵魂,理性灵魂,人也就拥有三重生命:植物性生命、动物性生命和人所特有的精神性生命,这一点在儿童身上的体现尤为明显。相对应的儿童的成长也就有植物性的成长,也即身体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长;动物性成长,即人体本能和无意识的出现与成长;精神性的成长。儿童精神的成长还处于萌芽时期,植根于植物性和动物性成长之中,因此,儿童植物性成长和动物性成长是最为重要的。

而我们传统教育弊端的根源就在于三重生命的不协调,甚至可以说完全颠倒。我们的教育更注重的是儿童精神性的成长,动物性成长甚至被完全忽略。人的发展是持续的,但为了更好的说明三重生命成长的顺序性,我们只得先将儿童的成长划分若干阶段。7岁之前,儿童的成长还主要在于植物性的成长,肢体及神经系统的发育成长是这一阶段的重点;7-14、15岁,这一阶段出自于人内心深处的感觉和欲望支配着人的整体,本能和无意识的发展居于主导地位;14、15-18岁才真正的进入精神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的心智走向成熟,他会形成个人的判断力、独立的思想和抽象的思想。

(二)让儿童做自己的教育者

教育的生活能够过滤儿童自然的生活,浓缩儿童自然的生活,有更多的机会与周围的环境和同伴相互作用。但是,这一切必须以儿童为前提,儿童不仅是自己的教育者,也是教育者的教育者。教师的启蒙作用应该是什么?就好像一个人独自漫步于森林之中,宁静、愉快、轻松、沉思,任凭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大自然中徐徐展开。这时,远处传来悠扬的钟声,在这动与静中更加强烈的体验刚刚的宁静,而在这之前他对这里的感觉一直是朦胧的。教师的引导就好比这钟声,让儿童对事物有更加清晰强烈的感知。

三、教育回归儿童世界的基本原则

(一)自由原则

儿童的成长是一种内发式的成长,儿童的内在冲动决定了它发展无限可能性。然而顺应儿童天性成长并非取消教育,让儿童完全回归大自然,而是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并提供适宜的刺激物,为儿童天性的成长提供条件,给儿童充分的发展自由,包括内在自由和外在自由。

要想真正的實现“内在自由”就要求教育提供充足的外在自由,包括时间的自由,思想言论的自由和良好的环境氛围。

要让儿童的天性得到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人格的养成,还要提供充足的学术自由,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而教师则是构成这个环境的重要因素。教师对学生的渲染作用非常重要,一个好教师自身构成的氛围对学生有着本质的影响。

(二)需要原则

儿童的成长正是他需要的成长。教育的眼光,正是成长的眼光,以此眼光来观儿童的发展历程,需要注意三点:

首先,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人的需要更是如此,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证实了人的需要是不断提升的,儿童的需要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儿童不同时代、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需要来创造不同的条件来给予满足。

其次,要对儿童的需要加以鉴别,不仅满足儿童现时的需要,还要提升儿童的需要层次。要对儿童的需要进行甄别,就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真正的了解儿童世界,了解儿童的需求,否则错过了儿童发展的最佳时期就难以补救。同时,我们的教育也要有意识的提升儿童的需要层次,引导儿童走到正确的方向,不能沉浸于低级的需求。

最后,儿童的生长需要,有其自身的节律,教育者必须要理解并尊重的儿童发展规律,并以此作为教育行动的指南,不“守株待兔”任其发展,也绝不做“揠苗助长”的事情。

儿童的成长过程是 “因成长而带来的新需要”和 “因需要变化而带来的新成长”之间的融通转化,在不断往复中带来新的成长。

(作者单位:聊城幼儿师范学校)

猜你喜欢

层面世界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