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杂技人的追求
——简谈杂技剧《战上海》

2019-07-09姜学贞上海杂协

杂技与魔术 2019年3期
关键词:全剧杂技团舞台艺术

◎ 文︱姜学贞(上海杂协)

◎ 图︱上海杂技团有限公司提供

前不久,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联合创排的杂技剧《战上海》成功进行首轮演出,受到业内外人士的高度赞誉。笔者有幸观看了试演,颇有感受,简单分析如下。

一、作为戏剧形态的尝试

一段时间以来,杂技尝试红色题材戏剧化创作方兴未艾,前有南京杂技团《渡江侦察记》,今有几乎原班编导团队参与创作的《战上海》。后者尤其显示了以杂技完整演绎故事的努力,成为海派杂技以红色题材对戏剧形态的首次探索。

面对解放上海这一宏大主题,该剧匠心独运从小处切入,从解放军小战士庆生的回忆视角出发,序和尾声首尾相顾,中间则设计了七杀之令、血战外围、智取密件、暗巷逐斗、青春誓约、铁骨攻坚、雨夜飞渡、生死黎明等八个主要戏情节,由回顾当年城市内外的英勇战斗,完整地串联起70年前的悲壮牺牲及换来的当下幸福生活。主要情节又着眼于两个主要人物解放军战士江华和地下党员白兰——两位革命者身上展开。一个在烽火连天的正面战场冲锋陷阵,一个在敌方统治的都市内暗中接应,内外斗争紧密配合成故事线,在戏剧冲突不断、情节连环相扣中,又以男女主角的爱情勾连起人物内在情感关系。甚至在回忆里再回忆,穿插进唯美浪漫的恋爱往事,可以说这种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故事编排手法,成功地在全剧的革命现实主义中糅合进了带动情愫的浪漫主义。小人物被放进历史大背景,小情感中融入了解放的大情怀,才能以环环相扣的故事,汇合奏响邪不压正人民必胜的凯歌。

在这种情境下,故事的编排、人物的塑造尤显重要。可喜的是《战上海》没有流于空喊口号、高台说教,也没有简单机械地以技巧节目串故事,而是以丰满的人物与充实的故事交织融汇,生动演绎了城市内外斗争的激烈艰险。正面战场和地下斗争两条主线交替展开,既高度契合解放上海战役的壮阔史实,也艺术地反映了感人至深的故事和人物命运。

二、杂技艺术形态的升华

扎实的文学台本为该剧的二度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在此基础上,《战上海》将海派杂技肢体语汇与戏剧语言做了几近完美的融合,从中进一步升华了杂技艺术。

在杂技的本体之上,恢宏的战争场面、复杂的城内斗争如何呈现?如何充分发挥杂技表演的优势,把丰富的剧情进行多维、立体地艺术再现?客观说来,海派杂技的惊险奇难自然富有张力。有技巧的肢体语汇一旦注入故事和情感,自然就有了感染人、激动人、引领人的力量。主创人员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从全剧的主题脉络出发,寻找与各剧情相对位的杂技技术形式,从全面解构中打碎重组,结构出全新的样式,从而支撑熔铸起整个戏剧主题。

纵观全剧,上海杂技团和上海市马戏学校共采用了17个保留和新创节目,杂技、魔术、滑稽等全新上阵,其中多个节目的固有表现形式被重编,行当不变,技术难度增加,杂技技巧、杂技道具展开重大革新。如上海杂技团屡获国际金奖的“八人造型”,表现了国民党军队的顽固死守,衬托出人民解放军突破守围之难。“双人组合——力”造型,则简约传神地表现外围战中最为艰苦的高桥之战。手技、柔术、双人爬杆、男女对手、魔术手杖等多种杂技手法,展现国际饭店宴会中“智取密件”的波谲云诡。多媒体技术和双人滚环、双人力量、双人绸吊等技法交叉组合,以其特有的柔美多变,展现江华和白兰两位主人公相识相恋,以及为信仰而分赴不同战场的历程,为战火纷飞的舞台场景增添唯美浪漫的画面,也为紧张的战斗氛围做了适当的调剂和节奏缓冲。

其后“雨夜飞渡”中的南狮梅花桩技术灵活运用,“铁骨攻坚”中群体性的绳梯表演,技术难度极高,都与具体戏剧情境融为一体,扣人心弦而催人泪下,营造渲染出战斗氛围的紧张、无畏牺牲的壮烈,感染力极强。剧中最后的神来之笔,落在了“力量”造型中翩翩飞来的一只白鸽。其中寓意不言自明,全剧谋篇布局大开大阖至此,引人遐思、给人震撼,成为全剧高潮。

三、杂技作为综合舞台艺术的追求

该剧演出以来,颇得业内外赞誉。很多观众由此刷新对杂技的观感和认知,甚至推论道:“杂技最为适合在舞台上呈现战争题材。”这是对《战上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达到一定高度的褒扬,也是对全体参与人员的肯定,更是对杂技人追求综合舞台艺术表现力的极大鞭策。

众所周知,一台成功的红色题材杂技剧演出,凝结着编导、舞美、演员、后勤、制作等多方面的辛劳和心血。应该说,制作方的大胸怀招揽各方英才参与创制,是与这一宏大题材相匹配的大格局。而大手笔锐意革新,宏观厘清方向,细节难点抠足,方方面面的合力,提升了该剧的综合舞台艺术水准。该剧对声、光、电、影、景等现代舞美科技的娴熟运用,成功营造了舞台的视觉冲击,杂技与戏剧、舞蹈、音乐、美术、电影等高度结合,多种艺术手段和舞台样式的巧妙相融,共同凝聚了该剧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军旅艺术家(编剧董争臻、总编导李春燕、执行编导刘亮)对整体舞台艺术空间的把控功不可没,演员更是在其中经历着破茧成蝶的痛苦与喜悦。

杂技叙事是否成功,在台本之上更直观地取决于演员的表现。演员同时承载着杂技难、险、奇的技巧和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戏剧表演,后者显然更为艰难。然而对于上海杂技界的第一次开拓,《战上海》演员平均年龄只有24岁、近八十人的演员团队还是圆满完成了任务。这些“90后”“00后”的年轻人勇于也善于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在短短三个月的创排中,他们通过采风学习,做到了演英雄、学英雄。更为难得的是,他们在该剧中都身兼多职,不仅完美展示每一个技巧,也演活了每一个角色。

可以说,通过这部剧,我们看到了杂技剧探索十多年来的成绩,领略到海派杂技磅礡大气、精致唯美的艺术风格,以及拓展新的表演空间的可能。这是上海杂技团与上海市马戏学校进行校企结合的果实,也是杂技艺术进一步成为综合舞台艺术的转化。

诚然,《战上海》有其开山之功,但毋庸讳言,试水之作也有诸多亟需修改提高之处。如整体节奏的调整、某些情节和技法的取舍、视频制作的精致化、部分技法的精细化、魔术部分的加强等。据悉,该剧在试演结束后将进一步打磨,力争在不久后以更为精彩的面貌正式演出。■

猜你喜欢

全剧杂技团舞台艺术
武汉杂技团杂技剧《英雄之城》
中国杂技团杂技剧《呼叫4921》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创业剧《追梦》央视开播
西藏抗疫题材舞台艺术创作综述
严凤英舞台艺术整理研究及当代意义
2019年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获奖名单
看见校园霸凌
舞台艺术闪耀“文华”
陈晓颖儿《舒克的桃花运》杀青播出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