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双柏: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纪实
2019-07-09郭存兰
文/郭存兰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高度,部署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族工作战略,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双柏县审时度势,顺势而谋,积极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要求化为生动实践。
文化为魂,硕果累累
双柏历史悠久。旧属古滇国之地,为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益州郡24县之一,纳入了中原王朝郡县管辖之下;自唐以降,辖区多有变更。公元1275年为南安州,领广通县,属威楚路,治所为今楚雄市云龙;民国元年(1912年)改州为县,因与福建南安县重名,易名摩刍县;1919年6月恢复汉时双柏县名;1947年,治所由云龙迁至妥甸;1949年4月,又重新迁返云龙;1950年1月,双柏解放,县治仍在云龙;1958年10月撤销双柏县,并入楚雄县;1959年11月恢复双柏县,县城从云龙迁至妥甸至今。
双柏文化荟萃。彝族创世诗史《查姆》、叙事长诗《赛玻嫫》享誉海内外,被称为彝族“根谱”;彝族民间说唱《阿左分家》被称为彝剧“始祖”;彝文医药书《齐苏书》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早12年。以“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为主的“三笙文化”是具有国际影响的民族民间文化,被誉为彝族古傩仪的“珍存”和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双柏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彝族虎文化故乡”。
双柏硕果累累。深入挖掘查姆文化和彝族虎文化,征集整理双柏民族民间传统古籍,建成查姆文化展厅和毕摩文化展厅。投资1825万元的双柏县民族文化体育中心、投资960万元的双柏彝族老虎笙传习所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加强对大庄苏家祠堂等重点文物的保护,实施了法脿镇李方村大锣笙、大麦地镇峨足小豹子笙传习所等一批民族文化传习和活动设施建设。编纂出版了《双柏“三笙”》文化丛书、双柏彝文《查姆字典》(南部方言)和图文并茂的双柏《彝文识字兴趣读本》。举办了58人为期三个月的中国·双柏彝族南部方言高级研习班,此举为全州乃至全省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开创了先河。加大非遗传承人培养力度,全县共有各类民族民间艺人647名,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7名(国家级2人、省级9人、州级12人、县级94人);2013年在全州率先出台了《双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及经费补助办法》,对县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2400元的生活补助;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66项(国家级2项、省级5项、州级4项、县级55项)。从2014年开始,双柏县每隔四年举办一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楚雄州两个县级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县市之一。积极组团参加楚雄州历届民运会,在2018年楚雄州第十届民运会上,双柏县共荣获14金8银8铜、6个第四名、7个第五名、9个第六名,以团体总分290分的成绩位列全州第二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双柏县陀螺运动员一直代表州和省参加省级和国家举办的历届民运会,均取得丰硕成果。2015年8月,双柏籍陀螺运动员木天光代表云南省参加第十届全国民运会陀螺项目的比赛,荣获团体冠军和个人冠军;2018年,双柏籍6名陀螺运动员代表楚雄州参加云南省第十一届民运会陀螺项目的比赛,荣获男子团体冠军、男子单打冠军、男女混双冠军、女子单打亚军、女子双打第三名、男子双打第四名的好成绩。
精准扶贫,美丽蝶变
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目标,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要求,大力弘扬和践行“十二心”新时代双柏扶贫精神,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紧密结合,实现了各民族高质量脱贫摘帽的目标。
用进村入户的热心细心,扣好精准扶贫第一粒扣。坚持带着真情实意进村入户访真贫、看真贫、识真贫,面对面、心贴心与群众认亲交友、掏心窝,与群众交实心、谋实惠,在工作之初就把各族群众家庭情况搞精准,在群众遇到烦心事的时候下场“及时雨”,在群众碰到急难事的时候搭把手,建起相互信任的“连心桥”,用热心细心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让群众敞开心扉、打开话匣,真正了解掌握群众的所急、所思、所盼、所怨,在脱贫攻坚第一步中就把贫困对象搞精准。健全完善贫情动态监测体系,及时开展动态监测,全程实施监测帮扶,把各族群众因突发重大事故、重大灾害、重大疾病造成家庭发生大额支出,不能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家庭及时纳入帮扶体系,切实把对象精准第一粒扣子扣好扣实,确保“零漏评、零错退、零漏扶”。
用解说政策的耐心诚心,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德、扶勤相结合,以县级领导干部讲政策、乡镇干部讲措施、村干部讲经验、“脱贫光荣户”讲感受的方式,耐心细致、诚心实意做好政策宣传、思想引导、释疑解惑,把群众心中的疑虑疙瘩一个一个解开,把脱贫攻坚政策一项一项讲清楚,做到“四个”讲清楚:讲清楚贫困人口识别、退出的标准和程序,讲清楚脱贫攻坚的特惠制和普惠制政策,讲清楚自力更生和外力帮扶的关系,讲清楚贫困户脱贫不脱政策不脱帮扶,引导群众正确看待扶贫政策,消除“攀比”之风,避免刻意“争贫”“守贫”。抓实“十小工程”,在全省率先开展“感恩党中央、脱贫奔小康”主题教育,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通过引导贫困群众比过去看现在、比发展看差距、比幸福看未来,充分调动和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树立起勤劳实干、向上向善的道德新风。
用因户施策的真心匠心,下足精准扶贫绣花功夫。坚持把“精准”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各环节,认真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以真心匠心的精神下好进村入户的苦功夫、练好因贫施治的硬功夫、做好一户一策的细功夫,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以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为抓手,制定细化时间表、路线图与责任清单,做到贫困对象家底清、致贫原因清、帮扶措施清、投入产出清、帮扶责任清、脱贫时序清。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会什么干什么”的“问需式”原则,根据贫困户家的资源禀赋、发展意愿和致富能力,“一户一策”制定完善帮扶措施和巩固提升计划,切实把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切实把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用解难除困的善心决心,层层压实脱贫责任。坚持以解难的善心和除困的决心,扎实开展“我的工作我负责、我的困难我克服、我的业绩我创造、人民幸福我来谋”主题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干部把贫困群众当成“家人”、把贫困群众的事当“家事”、把贫困群众脱贫当“家业”,以贫困不除寝食难安的心志,竭尽全力帮助群众解难除困,以干部的脱皮、脱休换群众脱贫。全面落实各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县、乡、村三级书记抓脱贫责任制,全面推行县处级领导包乡镇、部门包村、干部保户的包保推进机制,在全省率先实行脱贫攻坚观察员制度,制定出台《双柏县脱贫攻坚问责追责十条办法》,组织开展脱贫攻坚专项纪律巡察,以“不摘穷帽就摘官帽”的倒逼机制推动脱贫攻坚责任层层压紧压实,在全县上下形成了“用党性作担保、用人格作保证、用饭碗作抵押”的攻坚合力,杜绝了“掉链子”“出岔子”“撂挑子”现象。
用诚挚奉献的爱心忠心,凝聚强大攻坚合力。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在脱贫攻坚中检验党员干部对党的忠诚与忠心,通过实行脱贫攻坚主题月、攻坚周、专题日制度,为“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定主题、定频次、定责任,以一颗忠心确保脱贫攻坚制度落实、责任落实、任务落实。组织开展“百企帮百村”“同心工程”助力脱贫攻坚社会扶贫行动,认真实施打造一批产业、转移一批就业、组建一批专业合作社、搭建一个扶贫慈善平台、解决一批扶贫资金、培训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的“六个一”活动,调动各方积极性,引领市场、社会同向发力,用诚挚奉献的爱心忠心,推动形成“人人参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脱贫攻坚“突围”之势。
用巩固提升的用心恒心,持续巩固脱贫成效。坚持把脱贫质量作为首要标准,用巩固提升的用心恒心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坚持短期增收、实现脱贫与长效巩固、稳定致富相结合,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总目标和“6105”退出标准,逐村逐户排查,逐条逐项对标,严格标准、把握程序、精准退出,确保真脱贫、脱真贫,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至2018年底,双柏县完成了2个贫困乡镇退出,38个贫困村出列,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311户2273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249人,占脱贫人数的62.7%,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0.76%下降到1.56%,全县脱贫摘帽通过了省州的评估验收。按照“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项目、脱贫不脱责任”的要求,对已脱贫的“扶上马、送一程”,巩固工作成效;对未脱贫的“再聚焦、再发力”,坚持做到“力度不减、劲头不松,队伍不撤、人心不散”,纵深推进精准帮扶,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
最美县域,绿色崛起
和睦相处。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进校园活动,乡镇中小学校开设彝文和民族传统体育兴趣爱好班,学习民族团结进步历史、学讲民族故事、学唱民族歌曲、学跳民族舞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已融入生活,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观念,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最高利益、神圣职责。坚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注重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已融入生活,在农村普遍推广民族团结公约,在宗教活动场所开展和谐寺院建设,在城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社区,使民族政策和民族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军营,营造“民族团结人人做,民族团结大家亲”的浓厚氛围。双语普法已融入生活,巡回庭审、双语法官深入人心,各族群众知法、守法、用法、护法形成自觉,让法律成为各族群众共同的行为底线,民族团结进步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和衷共济。坚持以“6+2”城市创建为抓手,打好“组合拳”,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与以“乡风文明、崇德向善、提升品位”为目标的国家级文明城市创建,以“环境卫生、生活健康、干净宜居”为目标的国家级卫生县城创建,以“绿海明珠、天然氧吧、森林康养”为目标的国家级森林县城创建,以“绿水青山、城水相依、美丽宜居”为目标的省级园林县城创建,以“生态良好、和谐共生、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省级生态文明县创建,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军民团结”为目标的省级双拥模范县创建,以“社会稳定、财产安全、人民幸福”为目标的省级先进平安县,以“干净、宜居、特色”为目标的省级“美丽县城”层层融合、共建共享,民族团结进步的幸福感与日俱增。成功创建了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先进平安县、省级“双拥”先进县、省级生态文明县。查姆湖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跨越发展先进县、重点生态功能区先进县,2018年入选“中国最美县域”。
和谐发展。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生态产业,把生态之美化作百姓之富。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发展战略,一以贯之推进“彝州开放南大门、绿色经济示范县、生态文明先行区、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展示区”建设,打造“养生福地、生态双柏”品牌。坚持绿色发展不松劲,形成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格局。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互促共进、深度融合,竭尽全力培育和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旅游文化产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绿色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四大重点产业,全方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大地山川绿起来,生活环境美起来,人民群众富起来,绿色品牌树起来,经济实力强起来。2018年,全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共取得“三品一标”认证,登记总面积达3.48万亩。其中:绿色食品认证11个,有机食品认证9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31万亩,绿色食品产地0.17万亩,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1万亩,培育出了“妥甸酱油”“白竹山茶”“阳光玫瑰”“邦三红糖”“密架山猪”“滇中黄牛”“柏子匠人”“雅口飞鸡”“宴霸食品”等一批地方农特产品品牌。组团参加建州60周年名优新特农产品展、第5届中国—南亚博览暨第25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沪滇产品推介会等,有效提升双柏优质特色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企业知名度。绿色产业的长足发展进一步夯实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2018年,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等四大重点产业实现产值75.7亿元,同比增长26.6%。
民族之情源远流长,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实践证明,双柏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得益于各民族团结一心,亲如一家,共同奋斗;展望未来,双柏县将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优的举措,更实的作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切实以示范创建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谱写双柏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