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

2019-07-08李雪

知识文库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人才科技课程

李雪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人才作为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因此,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尤为必要。

1 科技人才的界定

1.1 科技创新人才的定义

从字面上分析,科技创新人才是科学技术和创新人才同时具备的复合型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应该同时包含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两方面的条件。

1.2 科技创新人才的特征

科技创新人才的特征里,智力因素起到了夯实基础的作用。科技创新人才是知识型人才,宽厚的知识基础加上合理的知识结构是现代科技活动的重要保障。科技创新人才具有相应的特长和较高的个人素质,有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稳定的研究方向。

现代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2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2.1 世界范围内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国家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对人才尤其是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显得格外突出,科技创新人才的竞争代表着未来国家实力的竞争。科技创新人才需要培养,并且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复杂过程。

美国之所以能长期保持全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领域的霸主地位,人才特别是科技创新型人才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是保持美国长期繁荣的重要因素。美国的科技创新人才举措包括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美国每年吸收国外高端人才达数十万之多,H-1B 签证计划这种长期执行有效并且灵活的移民政策从数量上和质量上为美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上了双保险。与人才引进工作相比,美国在本土科技人才培养成效方面相对逊色。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发布《应对美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系统紧急需求的国家行动计划》,指出美国现行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发展有过分依赖于外来科技人才引进的趋势,缺少本国自身培养的科技创新人才。针对这一现象,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经过调查、分析和研究,在 2010 年发布《培养下一代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杰出创新人才 选拔和培养美国人力资本》报告,报告提出了提供卓越的机会、广泛撒网、营造生态化支持系统等三项建议,希望通过建议促进美国科技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2.2 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高校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高校内部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宽松的文化气氛;拥有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科技创新队伍,人才辈出,可以通过不断地让年轻的学生加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注入新鮮血液,激发创新思想;学科门类齐全,容易相互交叉渗透,从而产生新的知识点和创新成果;最重要的就是高校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符合我国当下对人才的特定需求,在开展科技创新的同时为社会提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

3 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行高度集权的办学体制,高校自身办学自主权有限,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受到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较大阻力;另一方面,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讲究整齐划一,学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类型、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趋同化现象严重。

3.2 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当前高校课程体系中必修课程比例普遍过高,选修课程比例相对较低且可供选择的课程数量不够,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过小,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在内的课程体系和内容都过于强调学科的逻辑性,学科壁垒仍然严重,以实际问题为中心 的跨学科课程、综合类课程相对过少,新生研讨课程、专业研讨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双语或全英课程、学科导论课程等新型课程所占比例较低,课程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3.3 实践环节培养不够

实践环节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实践能力培养是提高科技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内容。长期以来,正是由于对科技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投入,高等学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体系缺乏整体优化、工程训练强度不够、实践内容陈旧等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应有的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低下,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工程科学技术人才的需求。

4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4.1 培养创新人才理念

高校要牢固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办学理念,将创新作为高校办学的核心价值追求。创新人才培养既要坚持课堂教学的主战场,又要充分发挥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学科专业竞赛、校园文化活动等的育人功能;面对现代经济社会对创新人才的复合要求,既要让学生接受优质的专业教育,又要重视通识教育的开展,促进学生了解人类最基本的知识领域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完备的理性、健康的人格和美好的情感。

4.2 积极营造创新氛围

首先,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以凝练和推广大学精神、大学口号为契机,将追求创新、鼓励创新上升为学校行为和意志,培养广大师生敢为人先、勇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意识。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栏等多种媒体方式,加强创新活动典型案例宣传,营造积极向上、共同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创新文化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强大精神驱动力。

其次,要着力营造宽松自由的浓厚学术氛围。学术自由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源认为 学术自由问题,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没有学术自由,只能培养庸才,培养不了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才。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本着真理至上、宽容对待的态度,鼓励学生就关心的问题提出质疑,提出批判意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追求真理的勇气。

4.3 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充分体现创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特征。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进一步细分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学术型研究人才、工程型研究人才、应用型人才等不同类型人才的成长规律,为不同类型的人才提供不同的成才途径和发展空间;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基础等自身特点因材施教,施行个性化教育,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欲望和创新潜质。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紧跟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产学研合作教育、国际化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人才培养新思路和新策略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应得到充分反映,同时积极配合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国家层面专项改革工作的推进实施,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先进性。

4.4 打造创新实践平台

强化创新实践能力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首先,应加强包括工程训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在内的集中實践教学环节改革,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实践教学新模式。在此基础之上,积极打造产学研结合创新实践平台。一方面,依托校内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学科、科研平台资源,建设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科研资源直接面向本科生开放。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以联合共建学生实习基地和实验室、企业参与课程设置、企业专家参与授课、学生参与企业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开展产学研合作,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和运用知识、创造知识能力的培养。

同时,打造学生科研训练平台,以科研训练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省级创新实验项目实施为契机,大力推广校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构建和完善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让学生通过接受科研项目初步训练达到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目的;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兴趣,有效带动和促进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作者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人才科技课程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科技助我来看云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毛遂自荐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