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省级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的比较及对策
2019-07-08杨帆
杨帆
摘要: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出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也会相应调整。通过运用协整方法,分析海南省1988—2017年间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数据,同时选取我国八个省份情况作为对比,得出如下结论:随着海南产业结构的优化,就业结构也相应优化,并且三次产业对就业都具有正向吸纳作用。三次产业对就业的吸纳力不同,第三产业是第一产业的10倍;第一产业产值占比虽逐年下降但其就业占比一直居高不下,仍有大量劳动力未从第一产业释放出来;三次产业对就业的吸纳作用短期内效果明显,但不具有长期协整关系。海南省与我国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一样,都面临着第一产业滞留过多劳动力的问题。基于此,海南应当坚定科学、绿色发展观,注重产业关联性,遵循产业发展规律;重点产业选择应避免“潮涌”现象,使其长久发挥吸引投资、引进人才、引领创新的作用,带动整个产业与就业体系的跨越式发展;构建“政府—企业—个人”的多层次就业协同机制,使产业升级与就业形成长期稳定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质与量;协整检验
中图分类号:F269.22;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9)03-0078-006
海南省地区生产总值由建省初期的77亿元发展为2018年的4832.05亿元,增长近63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220元提升至48430元,增长近40倍(均未考虑价格上涨因素)。由于独特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等区位因素,海南的发展轨迹区别于我国其他省份。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主席提出“支持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为海南的发展指出了新方向。面临继建省办经济特区、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的第三个重大机遇与挑战,海南若要实现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建立起合理的经济结构是关键。[1]海南省省长沈晓明在海南省人民政府企业家咨询会议成立大会中明确指出海南当前的三大痛点:产业结构不平衡、人才短缺与物价偏高。产业结构不平衡或许是这三个“痛点”中最基础和最难以解决的问题。[2]
一、海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状况
(一)海南省产业结构概况
建省之初,海南第一产业比重显著高于二、三产业,农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随着“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等战略推动,海南省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产值显著上升。笔者梳理了海南省统计年鉴中历年三次产业地区生产总值数据(详见图1)。1992年,由于政策导向,海南第三产业产值占总地区生产总值比首次超过50%。之后数十年间,产业结构都保持明显的“三、一、二”格局。自2006年起至今,海南省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值几乎连年持平,呈现较为独特的“三、一(二)”结构,这与绝大多数发达地区完全不同。产业增速方面,海南省1988—2017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5%,三次产业年均增速为:第三产业(17.3%)>第二产业(15.8%)>第一产业(11.7%)。[3]
(二)海南省就业结构概况
海南建省当年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为70.86∶9.51∶19.63,绝大多数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图2显示了海南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动情况。结合图2与图1可以看出,虽然海南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逐年下降,但对比二、三产业仍然偏高。1988—2012年间,第一产业就业规模一直远超二、三产业,全省三次产业就业保持“一、三、二”结构。随着海南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也不断增加。2013年,海南省第三产业就业规模首次超过第一产业。自此,就业结构转变为“三、一、二”形态。然而,第一产业就业规模偏高的问题始终未得到解决。2017年,海南省的第一产业就业占比依旧高达40.31%。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海南发展30年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几乎一直维持在10%左右,没有太大变化。[4]
(三)基于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分析
配第-克拉克定理不仅可以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时间序列分析中得到印证,也可以从处于不同发展水平上国家和地区在同一时点的横断面比较中得到类似的結论。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越小,而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讲就越大;反之,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大,而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越小。[5]
由前文分析可知,海南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就业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占据“半壁江山”;第二产业无论是占GDP的比重还是就业比重都保持较为平稳状态;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虽从1992年起就一直高于40%,但其就业比重却是在2012年才超过40%的,就业比重的调整滞后产业比重十年。[6]海南产业发展在产值方面已经进化为第三产业绝对主导,但第三产业并未表现出应有的就业吸纳力。海南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直至2017年仍然高于40%,远高于我国平均第一产业就业比重(27%),更与全球发达国家如美国(1.6%)、日本(4.4%)等相距甚远。因此不难看出,海南的发展历程并未遵循配第-克拉克定理。[7]
二、海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整分析
(一)模型指标选取
对海南历年统计年鉴进行搜集整理,分别选取1988—2017年三次产业产值及三次产业就业人数为分析对象,三次产业产值依次记为GDP1、GDP2、GDP3,三次产业就业人数依次记为JY1、JY2、JY3。为了消除异方差和数据剧烈波动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对所选数据分别进行了对数处理使其呈现平稳数列,所得结果也不会改变协整关系。[8]处理后的数据分别记为LNGDP1、LNGDP2、LNGDP3、LNJY1、LNJY2、LNJY3。本文选用Eviews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伪回归,需要对所选经济变量进行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本文运用ADF法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ADF检验模型为:
列出全部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原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但LNGDP1、LNGDP2与LNJY1、LNJY2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序列,LNGDP3与LNJY3的二阶差分序列是平稳序列。由于协整检验要求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并且在只有一个被解释变量和一个解释变量时,二者的单整阶数必须相同。综上,可以对本文所选的三组变量(第一产业产值与就业、第二产业产值与就业、第三产业产值与就业)进行协整检验。[10]
(三)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的经济意义在于解释时间序列变量的长期稳定关系,没有协整关系的单整变量回归仍然是伪回归。由于本文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所以选用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基于协整回归残差的ADF检验方法,即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11]
(四)结果分析
1.由方程①—③可以看出,LNGDP1、LNGDP2、LNGDP3的系数均为正,即海南省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对产值的弹性系数为正,产业产值的增长可以正向带动就业的增长,完全符合地区经济发展规律。
2.三次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带动能力不同:第一产业产值每增长1%可以带动劳动力就业增长0.034257%,第二产业产值每增长1%可以带动劳动力就业增长0.204291%,第三产业产值每增长1%可以带动劳动力就业增长0.340201%。虽然,第一产业对就业的带动性明显弱于第二、三产业,但是,2017年海南省第一产业就业占比40%,意味着当前海南省第一产业需要解放出大量劳动力,否则将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造成阻碍。
3.三组变量的协整检验结果都是否定的,说明海南省第一产业与就业人数、第二产业与就业人数、第三产业与就业人数间虽都是正向相关,但均属于短期效应,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海南目前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还存在很大优化空间。
三、我国代表性省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
为了更加清晰地反映海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所处的发展阶段,笔者综合区位因素、地区经济总量及产业发展阶段,选取8个代表性省份:台湾、广东、浙江、江苏、湖南、福建、甘肃、宁夏。其中,台湾与海南同样具有岛屿经济特征;广东、浙江、江苏代表我国经济发达省份;湖南、福建代表经济总量居中但经济增长快速的省份;甘肃、宁夏代表欠发达省份。分别对这8个省份地区的统计年鉴进行梳理,选取与分析海南相同的时间段(即1988—2017年)数据。[14]
(一)台湾
台湾是我国工业化发展较为成功的地区,也是较顺利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发展的典型范例。与海南相似的是,台湾同样具有典型岛屿经济特征;不同的是,台湾具有完整的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到服务型经济有序演进的过程。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与工业化起点,台湾在几十年内完成了许多国家数百年才能完成的工业化进程。事实上,台湾自1953年完成土地改革后就开始逐步进入初级工业化发展时代。1953—1988年间,台湾完成了一系列工业化演进,由重点发展纺织、水泥、玻璃、食品、塑胶制品等为主要产业的工业化初期迅速发展为以电脑、电子、化学纤维等高附加值、低能耗产业的工业化后期。1988年,台湾三次产业结构为:6.1∶46.2∶47.7,就业结构为:13.73∶42.47∶43.8。可见此时台湾的产业与就业结构已经呈现出“三、二、一”格局。1989年起,臺湾加速产业升级并过渡为产业平稳发展阶段,重点发展电子、咨询、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使台湾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另外,台湾中小企业占比将近98%,分散的企业布局为劳工创造了相对“公平”的就业机会,也促进了“农工兼业”的现象。因此,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台湾创造了劳工“持续向上流动”的成功模式,在实现经济增长与公平共进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2017年,台湾三次产业结构为1.81∶35.37∶62.82,就业结构为4.9∶35.8∶59.3,是一个典型的“三、二、一”倒三角结构。
(二)广东、江苏、浙江
1.广东
广东省2017年以地区生产总值89879.23亿元高居全国第一。由于历史原因,广东省第二产业产值占比常年偏高(40%以上)。但是广东省一直多项并举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由1988年的26.5∶39.8∶33.7调整为2017年4.2∶43.0∶52.8,呈现出发达地区普遍的“三、二、一”格局。在就业结构方面,1988—2017年,第一产业就业占比由53.7%下降至21.4%;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占比均随产业结构的升级而提升,但是第二产业就业占比几乎一直高于第三产业,这暴露出广东省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就业结构调整滞后的问题。然而,自2010年起,广东省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就业占比的差距开始明显缩小。2017年广东省就业结构为21.4∶40.1∶38.5。也就是说,在当前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广东省很快会呈现出“三、二、一”的就业结构。
2.江苏
江苏省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为85900.9亿元,位居全国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历程与广东省情况相似。1988—2017年江苏省第二产业产值占比常年偏高(约为50%)。自2006年起,江苏省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产值差距开始缩小,并于2015年第三产业产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7年江苏省产业结构为4.7∶45.0∶50.3,呈现出明显的“三、二、一”产业格局。就业结构方面也与广东省相似,就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与产业结构。2017年江苏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16.8∶42.9∶40.3。
3.浙江
2017年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51768.26亿元,排名全国第四。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3.7∶43.0∶53.3;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11.80∶46.22∶41.98。虽然素有“鱼米之乡”的称号,但是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并非以第一产业为主导,而是与其他发达地区一样呈现出“三、二、一”格局。浙江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和前述的广东省、江苏省高度相似。产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下降;第二产业产值由于常年占比较高(约为50%),经过缓慢优化后开始下降;第三产业产值占比稳步上升。就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就业占比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占比仍然较高,但是与第三产业就业占比的差距明显缩小,最终朝向“三、二、一”结构发展。
(三)湖南、福建
1.湖南
明代中后期便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2017年湖南省地区生产总值34590.6亿元,全国排名第九。湖南省第一产业产值占比逐年下降,而第二、三产业产值占比常年比较接近但一直处于不断优化中,2016年首次呈现出明显的“三、二、一”格局并且仍在继续优化。2017年湖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0.7∶40.9∶48.4。就业结构方面,自1988年起湖南省第一产业就业占比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占比几乎没有太大波动,第三产业就业占比明显增加。虽然2017年湖南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39.7∶22.8∶37.5,表现出“一、三、二”结构,证明第一产业仍然滞留了大量劳动力,但随着社会经济结构优化,第三产业劳动力占比很快会超过第一产业。
2.福建
2017年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为32298.28亿元,位于全国第十位。福建省产业结构虽然总体一直处于“二、三、一”结构,但可以明显看出其第一产业占比在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占比也自2014年开始持续下降 ,第三产业占比稳健上升。2017年,福建省三次产业结构为6.9∶47.7∶45.4。就业结构方面,2014年起,第三产业就业占比开始超过第二产业并保持增长,呈现出“三、二、一”格局。2017年,福建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21.7∶35.5∶42.8。
(三)甘肃、宁夏
1.甘肃
甘肃省虽然属于我国经济欠发达省份,但近年来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甘肃省三次产业结构由1988年27.51∶42.39∶30.10,调整为2017年13.85∶33.38∶52.77。产业结构在调整过程中出现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情况,但自2014年起第三产业占比逐漸高于第二产业。就业结构方面,2000年开始第三产业就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并且逐渐拉开差距,第一产业就业规模虽逐年下降但仍然过高(超过50%)。2017年,甘肃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54.9∶15.7∶29.4。由此可见,与海南省相似,甘肃省同样存在大量劳动力亟待从第一产业释放的问题,就业结构需继续优化。
2.宁夏
2017年宁夏地区生产总值为3453.93亿元,全国排名倒数第三。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宁夏发展起步较低,但是,近年来也一直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政策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产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产值占比持续下降;1988—2008年,宁夏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第二产业产值占比总体上升;2008—2017年,第三产业发展带动产业优化升级,第二产业产值占比缓慢下降。2017年宁夏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为7.3∶45.9∶46.8。就业结构方面,宁夏第一产业就业占比由1995年将近60%下降至2017年40.8%;第二产业就业占比几乎一直维持在20%左右。第三产业就业占比明显提高,由1995年20.9%提升至2017年41.1%。宁夏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三、一、二”格局,与海南的情况非常相似。
四、海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文梳理了历年海南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同时选取台湾、广东、浙江、江苏、湖南、福建、甘肃、宁夏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情况作为对比,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注重产业关联性,遵循产业发展规律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具有普遍规律性。海南一直以来大力推进第三产业以期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整体思路是符合自身实际的,但在发展过程中却急于求成。海南的发展要保障“绿水青山”并不一定就是“谈第二产业色变”。事实上,三次产业之间具有紧密关联性。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第一产业,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主要表现为向全社会提供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为第二、三产业提供原材料。第二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第一产业的基础上的,其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向第一、三产业提供“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对地区发展的贡献不仅局限于生产力的提高或地区生产总值的提升,更是对当地人民的思维观念、行为准则等产生深远影响。只有在第一、二产业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因为第三产业,即各种服务业需要有其服务的对象才有意义,其作用体现在对第一、二产业的拉动及反向刺激方面。[15]
(二) 秉承科学、绿色发展观,探索独特的“海南模式”
数据证明海南与甘肃、宁夏都属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过程相似,面临的问题也相似。广东、江苏等发达省份虽然也处在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但它们面临的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高阶段问题,早已度过了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多的阶段。由此可见,相较于发达地区,海南尚需解决的是初级发展阶段的问题。海南的发展需要在正确认识产业关联性的基础上,坚持科学、绿色发展观,探索出具有“海南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海南不是一定要进行“传统的工业革命”、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而是应秉持创新和绿色发展理念,发展高新技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提振工业文明,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现代化及传统产业价值创造和价值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形成三次产业之间长期稳定发展的良好格局,劳动力也自然会从第一产业释放出来,形成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16]
(三)使“重点发展产业”带动整个产业与就业体系的跨越式升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为海南指出了战略定位:要求拓展旅游消费发展空间,鼓励以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海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了重点发展的十二大产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新兴产业由于存在模仿的后发优势,趋同较为严重,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时应同时考虑尽量避免“潮涌”现象。事实上,我国已有许多省市将互联网产业、教育产业、现代金融服务业、医疗健康产业等作为战略性重点发展产业。海南只有充分挖掘自身在此类产业中的优势,才能在吸引投资、扶持企业创新创业、引进与培养人才方面保持长期驱动力。另外,“重点发展产业”不是单纯GDP的增长点,而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应通过这些重点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地区产业与就业体系的跨越式升级。[17]
(四)密切关注劳动力就业情况,构建多层次就业协同机制
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力在三次产业的比重结构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各产业发展的优劣好坏。据富拉斯蒂埃预测:“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第三产业最多可吸纳85%左右的劳动力,第一产业将保留5%左右,第二产业约占10%。”2017年海南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为40.31∶11.76∶47.93,与经济发达地区尚有较大差距。同时,海南省居民受教育程度尤其是高层次教育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7年全国6岁及以上人口中,普通高中占比13.1%、大学专科占比7.4%、大学本科占比5.9%、研究生占比0.6%;海南普通高中占比12.2%、大学专科占比6.3%、大学本科占比6.7%、研究生占比0.11%。因此,在当前背景下海南急需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协同机制。首先,政府继续推进各项政策提升全民教育水平、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优化营商环境、继续鼓励创新创业。其次,企业应当坚定可持续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研发与创新投入、加大企业人才培养。最后,从业者本人应当重视自身就业能力的培养,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以匹配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只有“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长、就业增长促进产业优化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海南的长期稳定发展。[18]
参考文献:
[1]威廉·配第.政治算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Lewis W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J].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139-191.
[4]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钱纳里,塞尔奎因.发展的型式[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6]白雪洁,卫婧婧.企业并购、方式选择和社会福利影响——基于2008—2014年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17,(1):32-48.
[7]夏杰长,王丽华.把创意经济培育为上海经济增长新动能[J].中国发展观察,2018,(1):54-58.
[8]周叔莲.重视研究高增长行业的规律性[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6):61-65.
[9]何德旭,姚战琪,程蛟.中国服务业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9,(8):99-107.
[10]黄群慧,贺俊,杨超.人才争夺劣势状态下二线城市人才政策調整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9,(1):5-16.
[11]李萍,谌新民.人力资本投资、就业稳定性与产业转型升级——基于东莞市的经验数据[J].学术研究,2012,(9):80-86.
[12]叶仁荪,王光栋,王雷.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与技术进步路线的选择——基于1990—200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3):137-147.
[13]徐珍.社会平等:内部构成、复杂性及其实现方式[J].齐鲁学刊,2019,(2):85-96.
[14]潘友仙,黄文强.海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整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4,(41):42-45.
[15]谢君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关系——以海南省为例[J].开发研究,2018,(3):98-104.
[16]芮明杰.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选择[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17]丁焕峰,邱梦圆.技术创新的结构布局、专业化优势与经济增长——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3):11-22.
[18]谢获宝,张玮玮,李祎.产融结合与实体企业投资效率——基于上市公司持股金融机构的经验研究[J].珞珈管理评论,2017,(3):63-83.
(责任编辑 张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