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旅游产业发展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影响的调查分析
2019-07-08马幸
马幸
摘要:调查发现,信阳市旅游业发展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但近年来大众旅游的快速扩张与生态旅游的异化挤压了生物的栖息空间,而景观型种植业的蔓延也导致生物物种趋向单一。发展生态旅游是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为此,要在信阳市大力发展名实相符的生态旅游、持续发展旅游地周边社区经济、科学发展景观型种植园、完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并严格执法。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旅游产业 生态旅游 协调发展 信阳市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东与安徽省接壤、南与湖北省比邻,是中国南北过渡地带,也是淮河源头地区,还是我国“南水北调”重要水源区。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特征非常明显,被誉为天然的物种“基因库”,20世纪90年代被批准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以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近年来,为了改变落后局面,该市加快推进旅游资源开发,并起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此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适度利用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信阳市旅游产业发展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促进作用
经过多年发展,信阳市已经形成了“红”“绿”两大旅游品牌,先后培育了数十个区域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产品、观光度假产品,打造了山水生态之旅、茶香风情之旅等7条旅游精品线路。2017年,信阳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056.7万人次,同比增加15.0%,是2010年的3倍;旅游总收入199.07亿元,同比增加21.7%,是2010年的6.6 倍①,旅游业发展速度显著高于其他产业。此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就業机会,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超过8万人,间接从业人员15万余人[1]。调查发现,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对信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
(一)出台相关政策,强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信阳市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原则,将旅游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机结合,通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通过发展旅游业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近年来,从市到各县区的旅游政策(规划)都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并通过退耕还林、绿化荒山、封山育林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通过保护风景区林木,实施绿色通道建设工程来保护生态。例如,早在2009年,针对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挖滥采野生植物,严重破坏生态平衡的问题,商城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决定》,开展了打击盗猎盗挖、贩卖野生动植物专项行动,有力地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在旅游活动中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全社会生态保护的意识
通过旅游发展,提高全社会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的参与,使生态功能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公众的一种自觉行动。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断加大自然资源管护力度,加强公众生态环境教育宣传,利用“中国珍稀濒危动物保护论坛”“中国董寨鸟类摄影年会”“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向公众进行保护鸟类、关注大自然的生态教育,人们的环保意识、护鸟意识显著增强。光山县在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中,设立县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加强旅游宣传推介。商城县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广泛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特别是领导者和管理者的环保意识。
(三)通过旅游产业发展,加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投入
通过促进旅游业发展,带动景区建设,完善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改善保护条件,提高信阳市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能力。光山县根据保护与建设并举、保护优先的基本原则,持续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在旅游区资源、环境保护方面主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大对机动车尾气的治理。一方面逐步推广普及使用无铅汽油或使用燃气汽车、电瓶车,提高机动车尾气的达标排放率;另一方面积极调整燃料结构,普及液化气,推广清洁能源,减少燃煤用量,禁止燃烧木材。二是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完成对水环境功能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取缔景区内及外围区域内的污染企业及污染源,尤其是饮用水源保护区;实施污水集中控制达标排放,建立污水治理设施和旅游型的生态环保厕所;种植水土涵养林,减少水土流失,确保水质清澈。三是在景区实施生态管理,购买环保型的车辆来运送游客。罗山县在供水排污上加大投入,采用三级泵站从九里湖提起饮用水源,通过净化后供给各景区用水;修通各大景区排污管道,建设大型垃圾处理场、垃圾中转站多座。
二、信阳市旅游产业发展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不利影响
(一)大众旅游的扩张与生态旅游的异化挤压了生物的栖息空间
近年来,信阳市非常重视旅游产业发展,旅游活动的范围与强度正快速增长,对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尽管部分景区也开展了生态旅游,但从实质上看,还是传统的大众旅游,换言之,是以生态游之名行大众游之实。总体来看,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生境破坏主要表现在:第一,游客的活动范围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特别是景区通道的日益网络化)而不断扩大,这大大增强了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第二,景区(点)内部纵横交错的线状设施(如,道路等),以及日益增加的各类建筑将许多天然生态系统不断切割,造成生境碎化,妨碍了动物类群间的基因交流;第三,新的旅游景点与旅游项目的建设,降低了植被覆盖率、改变了地表形态,破坏了动物的栖息地;第四,随着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景区的人流和车流呈快速增长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各个景区理应根据其可进入性与承载力,合理测算其最佳游客容量,然后在必要时动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对旅游者流量进行调节,从而把旅游活动强度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然而,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大多数景区(点)并没有按照这一要求进行管理,这势必会造成生态功能的破坏;第五,为了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淮河源各县区都制订了鼓励开发山野菜、花卉、根雕、奇石等土特产品的政策,客观上激励了对花草、树木、岩石等的乱采滥挖,使得生态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进而降低了生物多样性”[2];第六,为了满足游客对“吃”的偏好,当地一向重视利用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餐饮业,此举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野生植物资源的过度采挖,以及对野生动物的乱捕滥杀,致使部分物种数量明显下降,生物多样性受到极大的挑战。
(二)景观型种植业使生物物种趋向单一
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近年来信阳市各类景观型种植业发展很快。在这一过程中,对视觉效果与农林产量的片面追求,导致植物种植种类单一化,使得生物多样性降低,其中最为典型的则是茶叶景观型种植业。作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的主产地,连片分布的茶叶种植园随处可见,这成为信阳市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个“斑块”。其原生植被被“斑块”取而代之,形成了种植品种单一的地段,造成生物物种的高度单一化;同时,这样的“斑块”分割了原有生态系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生境的整体性。这种状况还会形成连锁反应,从而使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进一步下降。因为,景观型种植业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不能与其他物种形成食物链,容易发生虫害,并且单一的种植也会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较快。为了应对这种局面,生产中的常见举措就是增加农药与化肥的使用量,其结果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的品质,而且还大大破坏了生态环境,从而进一步危害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1 景观型种植业与生物物种变化的关系
三、信阳市旅游产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发展的路径
(一)大力发展名实相符的生态旅游
為了真正实现信阳市旅游产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性互动,就必须扩大生态旅游的空间范围。除了上述生态旅游地之外,其他地区也要尽可能开展生态旅游,努力打造生态游品牌。这当中特别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必须坚持开展“真实”的生态游,避免以生态旅游之名行大众旅游之实的行为出现。二是对已开展旅游的生态旅游地进行全面评估,取缔与生态旅游规范背道而驰的的旅游项目;搬迁或拆除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对传统设施进行生态化改造,在满足最小需求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避免修建不必要的建筑与交通线路,新修道路与新建设施要遵循经济实用和环境危害最小原则,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三是在尚未开展旅游或旅游刚刚起步的生态旅游地,要采取多重手段对流量进行控制,严格按照生态旅游开发的内容与程序进行规划,具备条件的要有序推进,不具备条件的暂不开发。
(二)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地周边社区经济
社区能否从生态旅游中获取收益,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因此,应多渠道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性。一是对环境资源进行估价,鼓励社区以资源入股的方式间接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增加社区的经济收入;二是建立合理补偿机制,投资方应当把所得收益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给当地社区,以补偿社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利益损失;三是要求旅游投资企业把一定比例的就业岗位提供给当地社区居民,从而引导他们逐步放弃资源依赖型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使社区居民的“身份”转变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者。
(三)科学发展景观型种植园
在规划上,对于确实需要连片分布的种植园,应当按照一定的间隔预留足够面积的自然林地与草地。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该预留地最好是谷底与坡地的过度区域或是坡度超过25度的地块。同时,在保证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尽可能让地块之间的分界(地埂、田埂)保持原貌,不要进行任何改造,特别是不要破坏原有的植被。这样,既对生物多样性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还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实地调研发现,按照上述要求规划设计的茶叶种植园,茶的品质会更高。这是因为,毗邻种植园的植被为益鸟提供了栖息地,茶树的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因而下降。
(四)完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并严格执法
一是树立科学的生态环境观念。一个好的生态环境不是“绿色”多,也不是植被覆盖率高,而是生物多样性保持稳定甚至上升。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管理者必须对此形成正确的认识,牢固树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二是全面开展旅游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3]。该项指标缺失或未达到要求的,规划环评要一票否决;在评价中,要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并逐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三是建立领导干部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绩考核制度,并把此项内容与领导干部的任免、晋升挂钩,同时强化执法责任制,要建立事前监督、公众监督和媒体监督机制,以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注释:
①根据2017年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参考文献:
[1]信阳市“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信阳市人民政府网站,2016-8-1.
[2]彭荣胜.淮河源旅游产业发展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研究[J].生态经济,2012,(7):156-159.
[3]彭荣胜.旅游产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发展路径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2,(1):149-151.
(作者为信阳师范学院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