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农业种植污染现状、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2019-07-08肖英梅
摘 要:本文分析了武当山种植业面源污染现状和原因,论述了化肥、农药、农膜的不合理使用和水土流失情况导致的土壤养分流失、土壤结构恶化、土壤有害残留物增加。针对污染状况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从源头控制和减少农业污染物的产生,进而减轻种植业面源污染。
关键词:农业种植污染;原因分析;治理对策
农业种植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中的农药、化肥或其它污染物,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地下渗漏等方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面源污染。武当山特区是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腹地,保障水源区水环境质量和群众饮水安全,武当山肩负着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责任。多年来,武当山特区两委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坚持把“打造国家级清洁水源地”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扎实开展农业种植污染治理工作,为确保“一江清水北送”作出了不懈努力。
一、武当山特区农业种植污染基本情况
武当山特区下辖3个街道办事处,共有32个行政村,117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9039亩,其中水田5421亩,旱地3618亩,年粮、油、菜播种面积近2万亩,特色产业基地近3万亩。目前,特区农业种植污染主要来自四大方面。
1.农药残留污染。据统计,特区各类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发生面积年均达3万亩次以上,使用农药防治面积6万亩次,年均农药使用量达100余吨(其中杀虫剂50余吨,杀菌剂10余吨,除草剂40余吨)。一方面农药使用量大,另一方面由于施药器械和方法落后,导致农药利用率低,再加上用过的农药包装废弃物随意放置,从而使大量难以被分散的有害高残留化学物质沉积于土壤中,随水土流失,使残留农药经河流、小溪最终流入汉江。
2.化肥污染。我国农田养分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部分很少,氮肥利用率约为30-35%,磷肥约为10-20%,钾肥约为35-50%。据统计,全区2016年化肥使用量达3487吨,其中氮肥2100吨,占60.2%,磷肥770吨,占22.1%,钾肥617吨,占17.7%。因超量使用化学肥料,加之施肥技术不当(多以撒施为主)、氮磷钾肥料比例不合理等,导致化肥利用率低下,对蓄水区域的土壤、大气、水体造成污染,其中约10%的化肥通过地表径流汇入汉江。
3.农膜污染。随着“白色农业”的迅速崛起,薄膜农业的推广面积越来越大,薄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显著,然而,塑料农膜系高分子有机聚合物,它既不能被微生物侵食分解,又不能在自然条件下氧化降解。如果不及时回收,长时间使用后大量废弃衣膜残留在耕层,会在土壤中形成隔离层,破坏土壤的通透性,恶化土壤结构,阻碍作物根系生长,影响根系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利用,造成作物减产。
4.水土流失污染。特区水土流失主要是种植柑橘、茶叶等经济作物的坡地,林草覆盖率低再加上耕作频繁导致大面积的水土流失,使土壤中的残留农药、化肥进入河流和库区,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二、种植业污染的原因分析
1.环境意识淡薄。一方面生产者一味追求产量,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忽视化肥、农药对面源污染的防治,同时对已建好的村庄环保设施不爱护,废弃物乱扔、乱堆、乱放等陋习还大量程度存在。另一方面广大消费者优质优价的消费意识淡薄,对有机、绿色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的价格差异还不能接受,导致生产上只重视产量不重视质量。
2.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长期以来,环境保护实行的是“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所以政府注重城市及工业污染防治。而种植业面源污染点多面广,且短期内不会造成重大环境影响事件,容易被忽视,又没有专项经费作保障,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度加大。
3.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农用投入品的生产、销售、使用、技术指导及管理涉及许多部门,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执法中协同作战尚未形成合力。同时面源污染长期的基础性监测调查和研究缺乏专业机构,有效的防治性技术标准和措施无法制订。
4.政策配套滞后。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不系统,强制性措施、引导性技术标准和规范性文件等缺乏。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再利用的优惠政策力度不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也未出台。同时,已有的环保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单位和个人惩处力度太小。
三、积极探索治理途径,农业种植污染治理初见成效
1.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肥料施用上坚持有机无机相结合、氮磷钾三元素相结合、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控制化肥投入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坚持施肥少量多次,增加使用新型高效的化肥,减少化肥流失率。在病虫害防治上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措施;降低施药次数,推广抗病虫害农作物品种,限制或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2.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利用无害化技术防治作物病虫害,2016年以来到目前全区推广使用频振杀虫灯600余盏、黄板15000余张,杀虫面积达5000亩,利用农业措施和生物措施防治病虫;积极推广使用无公害有机肥料、沼肥和优质农家肥,减少化学肥料使用量;覆膜(草)保护性耕作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以地膜蔬菜为代表的旱作物覆盖技术及地膜水稻栽培技术,年推广面积2000亩以上。土壤肥料监测体系基本完善,每年全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达5000亩以上。
3.办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样板。一是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突出发展农村生态家园,清洁田园,大力推行“三改一建”,即,改厕、改圈、改厨、建沼气池,优化、美化村庄生态环境;二是在田边、地头、村庄和公共场所修建垃圾回收箱,使全村在生活、生产中把不可分解的农地膜(袋)、农药瓶及其它包装袋进行集中处理; 三是推广“养殖-沼气-种植”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对农业废弃物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形成良性循环,使农业种植污染得到了有效治理。
4.加强水土保持工程治理。对水土流失较重区域,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人工造林;搞好小流域治理,因地制宜地采取护坡、绿化、整地等措施,修建塘坝、小型水库搞好拦洪截流;推行喷灌、滴灌、渗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农作物生产布局,以种植使用少量氮磷肥的作物品种取代大量使用的品种调整作物布局,由于柑橘产业衰退严重,将库区柑橘园还林,科学耕作,遏制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
5.完善执法监督管理体系。一是加强舆论宣传,提高生产经营者的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社会公众食品安全意识,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二是加强市场监管,防止高毒、剧毒农药进入农业生产环节,大力推廣使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普及使用优质农家肥和沼肥。三是制定和完善农业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奖励扶持政策,从而控制和减少种植业面源污染。
作者简介:肖英梅(1973-03-)女,汉族,湖北省丹江口市人,大专,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