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退心不退情系夕阳红
2019-07-08张顺清
张顺清
走进大山深处的开阳县龙岗镇大鸭村一座小山村,远远就听到葫芦丝吹奏的优美声音。在原谷坝小学校内,一位鬓发已渐斑白的妇女,带领着一群六七十岁的乡村老人,用葫芦丝合奏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映山红》。
她叫鲍廷英,今年64岁,是贵州省直机关工委原副巡视员,2015年4月退休。说起她,大鸭村的村民常常会竖起大拇指说:“她真是一个好干部,她改变了大鸭村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她为大鸭村的老年人办了很多实事好事。”
2015年,鲍廷英退休回乡探亲,看见村子里的中青年人基本上外出打工了,留在家里均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残疾人和留守儿童。这些留守老人多数虽然温饱不愁,但性情孤独、生活沉闷、缺乏精气神,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想为这贫困的小山村出点微薄之力。
她看见农村多数家庭厕所都在室外,老年人晚上起夜不方便,便自掏腰包2000多元购买了30多个便携式室内马桶,分发给部分老人,为这些老年人解决了晚上入厕难的问题。她还带领大鸭村的村民组长跑县政府有关部门,将该村作为全县第一個农村厕所改造示范点打造,大鸭村的老人们从此用上了城里人的厕所,大鸭村里的脏乱差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大鸭村村子里的通户路自古以来就是泥巴路,遇下雨天走路全脚就会被稀泥裹上。为了解决老人们出行难的问题,她带头捐出6000元,并动员其爱人和二哥捐出5000元,参与父老乡亲共同修建村寨水泥路。
鲍廷英从深层次思考,仅为村里老人们做这点小事,还是不能解决老人们晚年的孤单生活。为了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真正使大鸭村老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依,让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能够安心工作,解除后顾之忧,于是她又同村里的老年人们坐在一起商量,总结多年党务工作的实际经验,能不能在大鸭村筹办一个老年人自己的组织——老年协会?
这一想法得到众多老年人的赞同。说干就干,她走村串户动员群众。没有场地,经她与开阳县教育局协商同意后,将闲置了多年的原谷坝小学校舍作为老年人的活动场地。按照协会章程和上级有关规定,建起了龙岗镇大鸭村老年协会,选举产生了老年协会理事会,同时组建了大鸭村幸福院、大鸭村老年活动中心。
没有经费,鲍廷英又拿出一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动员她的亲属为协会捐款4000多元,动员许多个人和企业捐款共两万余元。经费解决了,协会理事会一班人急需工作经验,于是她亲自开车带领协会理事会一行13人于2015年8月15日前往遵义市三岔镇学习取经。通过参观学习,理事会一班人工作逐步进入了角色。协会建立不到三年,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省老龄委的认可,2015年12月,龙岗镇大鸭村老年协会获贵州省老龄委颁发的三星奖牌。
为了让协会活动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更多老年人参与进来。她动员自己的同事、好友捐书捐物,不到一年时间,图书室各类书刊达到800多册,让来到活动中心图书室的人有书报、杂志可看。看到协会活动室没有乒乓球桌,她又动员单位曾经的同事,省直工委正厅级干部廖翼翔主动把自己家里的一张乒乓球台捐给了协会。为让大鸭村更多老年人参与协会文化活动,她又自掏腰包购买了21支葫芦丝,组建了一支大鸭村老年葫芦丝演奏队,她在贵州老年大学一边学习葫芦丝吹奏,一边回来教大鸭村老人们吹葫芦丝。近年来,大鸭村老年葫芦丝队在乡镇闻名,多次参加附近乡镇组织的乡民活动,获得好评。为了老年人能够像城里人一样散步时听音乐,听新闻,了解国家大事,她动员自己的二哥花了6000多元为协会老人购买120多个随身听收音机,分发给协会老人。
在协会建设过程中,鲍廷英不辞辛劳,跑上跑下,向各级老龄组织反映情况,使协会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活动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协会建设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如今的大鸭村老年协会有2000多平方米的活动场地,建有协会办公室、老年教室、老年娱乐室、老年健身室、日间照料室、老年食堂,室外安装了部分老年健身器材和路灯,建立了老年党支部,成立了老年舞蹈队、老年舞龙队、老年葫芦丝队等。
大鸭村老年人在老年协会享受着快乐,也十分珍惜这份快乐。他们深知,这份快乐与鲍廷英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作者单位:中共贵州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