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拜年方式的改变折射时代变迁

2019-07-08吴涛

晚晴 2019年2期
关键词:群发晚辈变迁

吴涛

每逢春节,“拜年”总是人们说得最多的话,随着时代的变迁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拜年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给长辈“磕头”的传统方式,到短信拜年,再到近年的微信拜年,不同的拜年方式也呈现着不同的时代烙印。

磕头拜年日渐淡化

拜年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种礼节。就在几年以前,河北的李阵一家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拜年方式。“大年初一早晨,饺子端上桌,晚辈儿孙们要向长辈磕头拜年,拜完之后,才能开始吃饺子。”李阵认为,这种拜年方式是中国的优良传统,不仅增强了年轻人的家族观念,更重要的是教育晚辈要懂得尊重父母长辈。

然而,李阵不得不承认,近几年来,自己家族中这种传统的拜年方式已经逐渐淡化,晚辈向长辈磕头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了。“虽然自己还是会向父母磕头拜年,但是其他的晚辈们来拜年时,已经仅仅是口头寒暄了。”

据一项调查显示,现在仍然保留着向长辈磕头拜年这种传统习俗的家庭,已经不足十分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拜年方式也与时俱进,而即使是以前受跪拜的长辈们,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改变。

不少人“被”短信拜年

随着手机的普及,近年来,短信和电话拜年成为新的时尚。然而,2014年春晚上,一首《群发的短信我不回》唱出了短信拜年的尴尬处境,中新网记者采访中发现虽然仍有不少人选择短信拜年,但其中很多人是“被动”选择:别人给自己发短信拜年,自己也只好短信回复。

“每年过年时候都能收到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祝福短信,光回复短信就是一项‘大工程,尤其面对似曾相识的短信,回复起来很没动力,但不回又怕伤了感情。”在北京一家单位任职的张经理说道。

有媒体对此指出,过节时收到的短信,大都是人工炮制痕迹明显的群发段子短信,这让收信人的幸福感和感动指数降低,回复短信的热情度也受到了打击。

即便短信拜年有种种弊端,不过据一项网络调查显示,短信拜年仍是主流。但是同时,短信拜年人群明显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线互动式拜年受追捧

相对于电话、短信拜年,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动动“指尖”来拜年:微信拜年,QQ上送祝福成了不少人的首选。

不少网友表示,大家在微信群里既可以表达新年问候,又可以共享、交流过年经历,且随时进行图片分享,显得更加“真情流露”。

除此之外,微信运营商还提供了“搶红包”的功能,这让微信拜年“如日中天”。中新网记者在几个微信群里面体验了几次“抢红包”,每抢一次,大家都在群里面晒晒抢到了多少钱,一边聊天,一边送去祝福,在玩的过程中就把年拜了。

天津社科院研究员张宝义表示,移动社交软件逐渐成为拜年方式首选,既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通讯技术融入人性关怀的体现。

但是,作为党员干部,有些红包不是你想抢就能抢,你想发就能发的。那么,党员干部是不是不能参与抢红包呢?并不是,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区分场合,看是否在工作时间;二是区分金额,看是否明显超出礼尚往来标准。

私人定制式拜年风头起

“@家住3楼的张爸张妈,儿子媳妇孙儿除夕夜给您拜年了!”据爱特传媒CEO聂帅微博透露,这是几个儿孙在给异地的长辈拜年,从除夕到年初二,每天不同的话语出现在父母小区的电梯里。

在各种拜年方式中,类似这种“私人定制”方式正在得到人们的认可。网友@些許光繽紛亮说,早决定今年拜年短信全部私人定制,绝不群发转发,耗时六个小时才完成了。碰到这样的短信,恐怕你都不忍心不回。

中研普华分析师认为,群发短信拜年遇冷正是因没让人感受到“得到重视”,如果发信息的人没有诚意,那么就算换一种新潮的方式,同样达不到祝福的目的,而这种私人定制信息,一看便知是“冲”着自己来的。

拜年方式,自古至今经过数次变迁,从当面跪拜到书信、明信片;从电话、短信再到社交软件的“爆发”,无论那种方式的流行,变的只是方式,而不变的是美好情感的表达。(来源:中国新闻网)

猜你喜欢

群发晚辈变迁
《红楼梦》中的“打趣”之妙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弟子规》小绘本
过年世相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借助微信自身功能实现消息群发
变迁
群发微信真能看出谁拉黑了你?
群发一条信息,就能识别微信拉黑你的人?
为什么过年要放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