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幕墙出口检测及认证技术交流会在北京举办
2019-07-08易序彪
2019年5月15日下午,由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北京建筑材料检验研究院、北京建筑五金门窗幕墙行业协会主办,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建筑五金水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承办,广州加华美认证有限公司(CSA GROUP)、SAI国际认证集团(SAI GLOBAL) 、北京康居认证中心协办,广东省门窗协会、安义门窗行业协会、佛山市江西安义商会支持,北京奥博泰科技有限公司特约赞助的“门窗幕墙出口检测及认证技术交流会”在北京建筑材料检验研究院成功召开。
出席此次会议的有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塑料门窗委员会主任丛敬梅和副主任易序彪、联络部负责人向建军、铝门窗幕墙委员会副主任白新、钢木门窗委员会、自动门电动门分会会长助理王颖,北京建筑材料检验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何光明,北京建筑五金门窗幕墙行业协会秘书长邓贵智、执行秘书长权燕玲,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建筑五金水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副主任谷秀志,陕西省建筑设备与门窗协会会长王召全,辽宁省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党支部书记安平,吉林省建筑节能门窗协会秘书长任立国,江苏省建设机械金属结构协会副秘书长、江苏省协会幕墙门窗遮阳行业分会秘书长姜美琴,贵州省建筑装饰协会门窗幕墙专业委员会主任谢云宁,广东有色金属加工技术委员会主任王自焘,以及来自科研院所、检测认证机构、门窗幕墙行业的企业代表共160余人。会议由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塑料门窗委员会副主任易序彪主持并介绍了到会的领导和嘉宾。
会议首先由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丛敬梅主任及北京建筑材料检验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何光明先生进行了精彩致辞,对各位嘉宾及行业朋友的到来表示感谢,衷心希望通过本次技术交流会的举办,行业的同仁们能够得到启迪和收获,形成新的发展共识。
随后,进入大会交流阶段。此次会议邀请行业8位专家分别就以下几个议题进行了交流。
北京建筑材料检验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建材五金水暖产品质检中心节能事业部副经理王东旭做了“BMT门窗幕墙五金检测”的报告。北京建筑材料检验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简称是BMT,BMT开展国内外标准测试已经十余年的经历,是国内最早、规模最大、专业性最强的第三方外标、国标授权检测机构,可以提供一站式的出口认证、检测对接服务,与SGS、CSA、SAI、康居认证中心等认证机构建立了重要的合作伙伴关系,致力于帮助国内企业节约认证成本、提高认证效率,规范和推动出口门窗、幕墙的认证和检测工作。
康居认证中心马伊硕副主任做了“被动式低能耗建筑适用门窗幕墙的认证标准”的介绍。康居认证中心是住建部直属的综合性认证机构,自2011年开始,在中德两国政府的见证下,中德促进建筑节能工作组成立,在中国推广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技术,至今已完成我国不同气候区的被动式低能耗建筑70余万平米。作为中方工作组,康居中心针对每一个项目执行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在补充国内欠缺的专业技术知识,提高设计、施工水平,量化建筑能效标准,促进节能技术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广东加华美认证有限公司(CSA GROUP)销售经理罗道雄先生介绍了“北美门窗市场”。加拿大经济发达、幅员辽阔,市场潜力巨大。CSA是北美最大和最权威的标准制定和检测的认证机构之一,至今已有百年历史。针对门窗、幕墙产品,CSA中国致力于本土化认证服务,助国内客户打开北美市场。
SAI Global中国区的销售经理王铭明做了“澳大利亚门窗幕墙市场介绍及SAI认证”的报告。澳大利亚地广人稀,但是随着澳洲房地产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建材企业将目光瞄向了澳洲这个市场。同时伴随着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的建立,这对我们中国的建材企业来说更是一个很大的契机。出口澳洲,不仅需要符合澳洲当地的法律法规的要求,产品本身还需要符合澳洲本土的标准要求。SAI Global作为澳洲最大第三方认证机构,为全球出口澳洲的建材企业提供了出口澳洲的通行证。
广东加华美认证有限公司(CSA GROUP) 认证工程师杨览先生做了“北美认证技术要求”的相关介绍。
SGS 通标标准技术服务(天津)有限公司孙晓晴经理介绍了“欧盟安全认证-CE认证”。
北京建筑材料检验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建材五金水暖产品质检中心幕墙检测部主任周飞翔、外标测试工程师宜学鹏分别介绍了“欧、美、澳幕墙检测技术”及“欧、美、澳门窗检测技术”。BMT开展门窗幕墙的国外标准檢测具有丰富的经验,BMT的两位负责检测技术的工程师总结概括了门窗和幕墙的测试要点以及国内外要求的对比,可以让代表们能够清楚了解到产品开发需要注意的关键点,进而根据不同标准做出针对性的技术提升,以适应不同市场要求。
此次会议的内容丰富全面,涵盖了被动式低能耗建筑适用门窗幕墙的认证标准及门窗幕墙出口澳洲、北美、欧洲等地区市场准入政策和检测认证技术要求。经过半天时间的交流,会议圆满结束,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此次会议得到了领导和代表的一致赞赏。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671-3362(2019)06-00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