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年东坡豪放情

2019-07-08刘舒

课外语文·下 2019年5期
关键词:乐观贬谪苏轼

刘舒

【摘要】苏轼是北宋诗文大家,他虽屡遭贬谪,但他诗文中无不显示着他的乐观旷达,通过复习课本知识和课外延伸,以课程整合的形式,让学生对苏轼、对他的诗文有个整体与系统的了解、掌握,进而感悟他的豪放情怀。

【关键词】苏轼;贬谪;乐观;豪放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逝世——是金人征服北宋的二十五年之前。他在北宋最好的皇帝(仁宗)当政年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神宗)在位期间做官,在一个十八岁的呆子(哲宗)荣登王位之时遭受贬谪。这就是苏轼的一生。

鲁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总共选取了苏轼的四首词、一篇文,进入复习阶段,为了让学生对苏轼、对他的诗文有个整体与系统的了解、掌握,我讲了一堂名为《千年东坡豪放情》的公开课,教学目标是:

1.复习苏轼的四首诗、一篇文,掌握重点词句的意思;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轼“豪放”情怀。

我采用了“猜猜他是谁”的方式导入:

1.他二十一岁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

2.他生活在北宋,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画方面也极有造诣;

3.“三苏”,说的就是他,以及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4.他不但能写“大江东去”,而且还能信手拈来“千里共婵娟”,又能“十年生死两茫茫”,还能“日啖荔枝三百颗”。通过逐一的提示,答案也越来越清晰,学生大声说出这堂课上要讲的主人公——苏轼。通过这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轼的文学天才不容置疑。还在年少时,苏轼便已“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不仅是文章,他的詩、词、书、画也极有名,大概都是在少年时代打下的基础。仁宗嘉祐二年 (1057),他年仅二十岁,便于弟弟苏辙一起,考取了进士,可谓少年得志。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那时的考试,为防徇私舞弊,都是无记名考试。欧阳修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一篇才思敏捷又文风绝赞的文章所吸引。当时欧阳修很想把这篇文章评为第一,但他又觉得这篇文章又很像自己的门生——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曾巩所写,为了避免别人说闲话,最后把这篇文章评选为第二。待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了解到第一名竟然是苏轼。苏轼的出众的才华和旷达的胸怀让欧阳修为之赞叹:“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然而在宋代文人视为安身立命之基的政治方面,苏轼却远非一帆风顺,而且可以说是蹉跎终身。在嘉祐六年(1061)的对策中,苏轼就发表过改革弊政的议论,其后在《思治论》中,他又提出过“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看起来像一个“新党”。然而王安石厉行新法时,苏轼却又不同意其过激做法,屡屡与新党发生矛盾。于是他自己自求外放,先是通判杭州,其后又提升而知密州、徐州和湖州等地。密州环境比较差,比不上东京汴梁这些好地方,当地的灾害也比较多,苏轼在密州做官,可以说做得比较累,但正是因为做得比较累,仕途从此充满了坎坷和艰辛,反而使他写出了很多好的作品。苏轼的贬谪词更能体现他的旷达。

一、老夫出猎展狂情

在熙宁八年(1075),苏轼被贬密州,作《江城子·密州   出猎》。这首词有三处用典“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为此,我抓住用典这个角度让学生来分析词人的用意。词人英姿勃发、意气豪放的太守形象、报效国家杀敌报国的志向,学生们立马就能揣摩出来,通过边读边赏析、边赏析边读的形式让学生加强对这种感情的理解。当再让他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去读的时候,心情似乎格外激动。有个同学还特别提醒了一下,“何日遣冯唐”在这里是以魏尚自喻,不是冯唐,和诗词赏析题紧密联系起来。这首词以两个男生的合作朗读结尾,他们感情充沛,豪气冲天。让我们在不经意间感受到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

而苏轼作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提到他的豪放词,不得不说《念奴娇·赤壁怀古》。同学们根据导学案上的内容齐读这 首词,思考:词人的豪放体现在哪些方面?经过片刻的思考后,有的同学提到“大江”“千堆雪”,通过景物的描写,展现出一种大场面、大格局,正因为词人的胸中海纳百川,才有这样广阔的境界。“遥想”一句,词人追忆以前,更是和现在的自己做对比,经过大浪淘沙,惊涛拍岸之后,这周围的一切也涤荡着词人的心灵。一个“笑”字,如发自丛林深处的长啸,越过无数的空间,排空而来,在这江岸之上,久久回荡,似乎将古往今来所有怀古伤今的悲凉止住了。在词人的心中,这个英雄人物,是那么的潇洒,那么的豪放,这才是令人仰慕的英雄。如梦的人生,有多少感慨,就有多少豪壮。

二、对月遥祝离人情

刘熙载在《艺概》中曾称赞道:“东坡词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地贯穿在他的诗歌当中,再来看他的《水调歌头》:

师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首词是在熙宁九年(1076)所作。复习完《推敲》,大家都知道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情况,学习这首词的时候,要求学生抓住其中的一个字或词来进行赏析,体会作者表达出来的情感,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有学生赏析到了“此事古难全”中的“难全”二字,他说:“残缺也是一种美,正因为我们在生活中有许多未知的答案,才促使我们去不断追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美好祝愿。在这首词中,大家提到最多的是苏轼对苏辙的那种强烈的思念之情。苏轼和苏辙的这份兄弟情,确实是常人难比的。

苏轼写过很多关于苏辙的诗:《子由将赴南都诗一首》《东府雨中别子由》《初秋寄子由》……在《初别子由》中更是说道“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苏辙对苏轼,更是“平足之爱,平生一人”“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无良朋”;“乌台诗案”期间,苏辙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苏轼出狱以后,苏辙前去接狱,特捂其嘴,以示三缄其口;元祐年间,子由升为尚书右丞;苏轼又遭人排挤,乞求外任,子由也连上4札,亦乞外任。他们不只是兄弟,更是师生,是朋友,是政治上荣辱与共的伙伴,精神上互相安慰的知己。

三、枣花簌簌亲民情

从嘉祐元年到熙宁十年的期间,苏轼屡屡遭受贬谪,但他时刻把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个目标放在心上,并且以儒家的“入世”作为自己的基本思想,他处处不得志,一辈子以笔买祸,正因为心里想的都是百姓:在杭州,他监督捕蝗,赈济灾荒,筹款创建“病坊”,组织人员疏浚西湖,修筑长堤,使杭州人民世代受惠;在密州,蝗灾严重,他上奏朝廷要求免除秋税,治理灾害,亲自沿城捡收弃婴;在徐州,黄河决堤,他全力组织抗灾,召集军队与人民筑堤护城;在颍州,冬天久雪人饥,苏轼开放“义仓”外调炭薪,分发人民;贬官惠州期间,他虽为“罪人”之身,又老又穷,但仍忧患民生,热心推广新式农具,建议兴修水利,设法修建桥梁,解决当地人民生活困难;在遥远的海南儋州,他鼓励黎族人民从事农耕,身体力行,教化人民……走过这么多的路,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初心。《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领百姓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愿望实现后,他带着别样的心情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曾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

同学们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这首词在上阕和下阙中所展现出来的画面,并揣摩 “试问”二字所传达出来的感情,在启发之下,诗人那种客气的同人家商量的语气:老乡,能不能给一点茶解解渴呀?大家瞬间脱口而出。

四、白首不移青云志

有时候,人生中的暴风雨不但没有消停,反而愈演愈烈。在元丰二年,苏轼遭遇了人生的重创——乌台诗案。经历了九死一生后,侥幸生还,但他又被贬到了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一职,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在黄州,苏轼经历了人生的最低谷,然而也是在黄州,他进行了全方位的反思——对政治、对人生、对社会。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苏轼在这里的生活确实困难,但日子还是要想办法过下去。于是在元丰四年(1081)的时候,苏轼过起了务农的日子。他在田东坡的一片地里耕作,还称自己为“东坡居士”,原先的时候,他曾想过远离官场,安心农耕,没想到现在,在被逼迫的情况下,理想成了现实。他将要在这一方天地里挥洒自己的汗水,“东坡居士”的号也由此而来。在这里,他自己油漆学堂,宴请宾客;筑水坝,建鱼池,从邻居处移树苗,从老家四川托人找菜种;他自己还善于做菜,告诉人们炖猪肉、做鱼的方法,发明“东坡汤”……从此,黄州成了苏轼生命的终点,苏东坡生命的起点。《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就创作于这个时期——元丰五年,也是苏东坡在黄州的第三个年头。

让学生理解“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几句话的意思,体会诗人那种不要在老年去感叹时光流逝的心情。而李商隐却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长歌行》中也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让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诗文,通过对比,感受苏轼的热爱生活、乐观旷达、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苏东坡的自我反思,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我们从他给朋友的信中可以看出:“谪居无事,墨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不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答李端叔书》)经历了人生的兜兜转转之后,也让他的心灵得到了升华。

也是在这一年,词人作另一首词《定风波》也很好地体现了词人反思后的人生观。

词的上阕写他经历风雨的突然袭来后,仍然保持着一种乐观与旷达、从容与天真。“谁怕”二字,掷地有声,毫无畏惧。下阕中,“山头斜照却相迎”是词人在生活中最积极的写照——挫折不可能是永远的。经历了官场浮沉,苏东坡似乎了悟了人生,回归到生命的原生状态。

五、空明月夜诉闲情

元丰六年(1083),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在经历了一天的喧嚣后,人们总希望在宁静的夜晚,寻找一轮明月,这月光如水一般空明澄澈,洗涤着内心的尘埃。在苏东坡的笔下,也有这样的一轮明月,我们来看他的一篇文——《记承天寺夜游》。

同学们一起朗诵这篇文,要求诵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诵出一点宁静的氛圍,诵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诵出一点复杂的情愫。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如临其境去感受作者的情感。接下来通过解释重点字词的意思,如“户”“欣然”“念”等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这样的夜晚,作者月下抒怀“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同学们为“闲”字组词,结合文章说明理由,看谁组的词最能体现“闲”之内涵,最契合文章。大家想到了“闲适”“闲情雅致”“悠闲”……在赏析的时候,学生们几乎都提到了那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那种修辞美、写法美、情感美、意境美,在作者的笔下和同学们的答案中都被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但少闲人”的内涵很丰富,既有自己与怀民同遭贬斥,没有什么事情可干,在闲暇时间比较多的情况下,趁闲情逸致来夜赏明月;也有他对人生碌碌无为的否定和庸庸官场的鄙视。因此,在这篇文中,作者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苏东坡一生屡遭贬谪,到了成年,还在颠沛流离、辗转奔波中度过,但他始终以他的乐观旷达来面对身边的一切,虽四处奔波,却关心民生。通过这样的课程整合的形式,让学生们对苏轼有了全方位的认识与了解,进而感悟他的豪放情怀。就如他的那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不可能为每一次风雨都做好准备,面对风雨交加的时候,勇敢和坚强就是我们最坚强后盾。带着这样的感情,同学们用饱满的热情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苏轼的一首诗词,学生个别展示,升华情感。

正如有人说他,前半生,是苏轼,可学习他的工作哲学,得“欣然”;他的处世哲学,得“超脱”;他的“做事哲学”得“负责”。后半生,是苏东坡,可学他的生命哲学,得“清欢”;他的生活哲学,得“趣味”;他的艺术哲学,得“境界”。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2]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刘舒,女,山东淄博人,现任教于桓台县实验 中学,中学二级教师。

(编辑:陈岑)

猜你喜欢

乐观贬谪苏轼
从善如流
苏轼的贬谪生活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试论贬谪文学中的旅游因素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宋代贬谪文学研究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