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2019-07-08葛英伟张雪
葛英伟 张雪
摘 要:生物医药产业是21世纪创新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产业之一,对于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制高点,加快壮大新产业、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建设“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提高认识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平台载体建设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精准施策重点突破着力做好项目谋划和招商引资、深化对外合作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哈尔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哈尔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3-0078-02
2017年,哈尔滨市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出台了《哈尔滨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并提出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但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哈尔滨市的生物医药产业还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研发能力不强、资金不足等问题。因此,如何利用好国家有关政策,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能力提升和新旧动能转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生物医药产业包括新型疫苗、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品与原料药制造、现代中药与民族药、生物医药关键装备与原辅料和生物医药服务。哈尔滨是我国现代医药产业的发源地之一,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富集的要素资源。近年来,哈尔滨生物医药产业逐渐进入了集群式快速成长的发展轨道,在全市产业发展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一)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经过多年的发展,哈尔滨市已基本形成了抗生素及粉针、综合制剂、传统中成药、中药粉针、保健品、生物工程制药、动物疫苗及兽药七大系列、20多种剂型、1000多个品种,具有规模化生产能力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品体系;形成了科技研发、生产加工、包装印刷、物流营销、检验检测、健康服务等全产业链条;拥有哈药集团、珍宝制药、葵花药业、誉衡药业和三联药业五家主板上市企业。
(二)基地建设不断推进
利民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是哈尔滨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区,已发展成为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医药产业基地”、国家发改委“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国家工信部“新型工业化(生物医药)示范基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区域集群试点城市集聚区。园区的产业规模占全市医药行业近63%,占全省的40%,集聚发展态势进一步显现,对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创新体系日趋完善
哈尔滨拥有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家,纳入市级管理生物医药领域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建立了药物筛选、药效评价、安全评价、检验检测、中试等平台,创建了黑龙江省兽药产业创新联盟、东北基因创新产业联盟和全国抗体药物技术创新产学研联盟。
(四)政策效果逐步显现
一方面,2016年底国家出台的“两票制”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的增长。以利民园区为例,2017年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26.6亿元,同比增长19.1%;规上(限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0亿元,同比增长16.7%;园区实现税收总额10.5亿元,同比增长114.2%。另一方面,《哈尔滨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出台提升了生物医药产业招商引资效果。
尽管多年来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高速扩张的发展趋势相比,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一是产业规模不大。目前,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占全国产业规模比重不足1%,市场份额仍然较低,有待进一步集聚资源,完善产业链,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发展不均衡。90%以上的生物医药企业为中小企业,20户重点企业完成了全市近80%的产值。三是企业研发能力不强。目前,全市80%的在产品种都是附加值较低的普药,产业链下游且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不多。四是发展仍受资金制约。生物医药研发的特点是周期长、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相关部门在资助项目时往往乐于资助短期见效项目,而好的生物医药项目由于以上特点,很难在短期内达到立竿见影的效益,所以难以获得资助。同时,市场中拥有大量资金的金融部门、企业、个人等也同样追求短期利益,即便是风投机构也大多寻找低风险项目,从而造成生物医药项目融资难。
二、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的潜力分析
(一)豐富的自然资源
哈尔滨森林覆盖率高达46%,拥有丰富的药用动植物资源,如林蛙、鹿、熊、麝、刺五加、五味子、人参、满山红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物种的多样性为哈尔滨在天然药物、中药、生物药等领域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推动具有特色的北药开发,也形成了哈尔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比较优势。
(二)雄厚的科教资源
哈尔滨现有在哈高等院校63所,其中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院校具有生物和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力,集聚了丰富的人才智力资源;拥有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等国内知名研究机构,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较强的研究与开发实力,这些有利条件决定了哈尔滨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良好的市场需求
哈尔滨是黑龙江省会城市,也是东北北部医疗资源比较密集、医疗服务设施比较齐备、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医疗水平较高的城市。发达的医疗服务业给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需求。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人们的健康需求日益提升,哈尔滨生物医药市场还将持续扩大。
(四)有利的政策机遇
随着一致性评价、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两票制、新医保目录等政策落地实施,生物医药行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行业发展日趋规范,必将导致仿制药行业面临大洗牌,一大批不合格的药企或将遭淘汰。相反,拥有资源实力和资本实力的企业将在这个过程中受益,从长远看对哈尔滨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三、加快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顶层设计
一是建议尽快制定出台《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哈尔滨生物医药产业中长期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二是建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各有关综合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哈尔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对重大问题做出决策,统一领导生物医药产业的规划和发展。
(二)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一是制定新的资助考核标准。建议根据生物医药研发上市的不同阶段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考核,既能对医药项目的投资进行合理的评估,同时也会减少相关部门对于投资生物医药产业见效慢的顾虑。二是确保现有政策真正落实到位。已出台的《哈尔滨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包含了很多含金量较高的新举措,在下一步发展中,要逐条落实到相应部门,使生物医药企业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药。加快研发新型抗体、蛋白及多肽等生物药,推进抗体药物、靶向药物、纳米药物、缓控释制剂药物等新兴技术药物产业化。二是调整发展化学药。支持重点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大力推进由传统制剂向高端制剂新技术产品扩展,重点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新靶点、新作用机制创新药物。三是提升发展现代中药。推动中药提取物、中药配方颗粒的规范化发展,完善基于药材源头的全过程质量可溯源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中药标准化建设。四是积极培育新业态。重点培育专业研发机构、评价认证机构、检测诊断机构和基因服务机构等。
(四)强化平台载体建设,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
一是搭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平台。依托平台,围绕生物医药产业重点领域和前沿科技,着力抓好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二是搭建产学研信息共享平台。企业可在信息平台围绕新产品研发、已有产品质量提升、生产工艺改进、临床推广应用等方面发布科研需求,高校、科研院所可在信息平台公布有市场前景的科研项目。三是搭建市校合作新平台。深度挖掘在哈高校科教资源,促进其优秀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带动哈尔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五)精准施策重点突破,着力做好项目谋划和招商引資
一是做好招商形势分析。建立生物医药产业招商项目库和招商大数据,对于数据库中的领军企业、企业家、创新创业团队等,要定期更新名单,对重点客商要“量身定制”招商项目。二是实施精准招商。首先要做好战略谋划,切忌盲目招商,要加以限制条件,在此基础上,选择对哈尔滨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发展具有引领性的产业项目进行重点突破,做到有的放矢。三是建立招商项目落地协调机制。为避免恶性竞争,对于引进的招商项目在别处落地的地区,可以采取“飞地经济”合作模式,在税收上享受相应的分成。四是建立招商、落商、服商“一条龙”服务机制。加强各职能部门、服务单位之间的协调联系,着力协调解决项目供地、用水、供电等基础问题,为企业入驻和招商引资打好基础。当前形势下,还应特别注意生物医药企业的环保问题。
(六)深化对外合作,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
一是抓住国际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的机遇,重点引进国内外生物医药领域大企业、大集团和处于生物医药产业高端环节的大型产业项目。二是鼓励哈尔滨大型生物医药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和跨国并购。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中美贸易战背景下,要充分认识到“走出去”的难度,做好依靠自身发展的准备。三是鼓励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和科研机构在哈尔滨设立研发机构,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和创新科研团队到哈尔滨创业、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四是依托哈尔滨与以色列深厚的历史渊源,充分利用以色列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研发优势,推进哈尔滨医药企业与以方企业在基因工程药物、多肽药物、血液制品深度开发、生化药品、生物疫苗等方面的合作,联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新产品,着力培育生物医药国际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