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读”具魅力

2019-07-08陈丹清

新教师 2019年5期
关键词:范读人教版语文课堂

陈丹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读是一种方法,它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读是一种态度,它能体现学生学习习惯;读更是一门艺术,它能让语文课堂增光添彩,独具魅力。

一、“读”的特点——“润物细无声”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持久性较差,抽象思维占优势。在教学中,学生只有通过多读才能直观感知文本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重点句段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精准的用词,生动的语言,巧妙的布局,真挚的感情,等等,使文章“具象”、饱满、鲜活起来,进而“润物细无声”地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将其内化成所需掌握的知识,从而提高语文的感悟能力。

汉语独特的音乐性、特有的平仄声调,都使之成为一种韵律上美妙绝伦的语言。朗读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感受我们民族语言的音韵之美,从而培养他们对母语的亲近感。

二、“读”的现状——“小扣久不开”

可以欣喜地发现,当下“满堂灌”与“一言堂”的教学现象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教师的确愈加重视“读”这一环节。可当你驻足静心聆听,“读”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首先,唱读现象严重。语文是一门富有韵律美的学科,因其文体不同,内容各异,情感殊途,读的方式亦不相同。农村地区的学生由于不重视朗读习惯,日久养成了“和尚念经”式朗读,千篇一律。其次,五花八门的朗读形式,缺乏实效。现如今,读的花样可真不少,但从课堂表现来看,各种读往往没有目的性、针对性,泛泛而读,没有落到实处。再有,朗读指导浮于表面,机械、生硬、无趣。常常在课堂中听见教师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文章第几自然段”“把某某人的语气读出来”,至于怎么才能读出感情、读出语气则不做详解,学生往往不得要领,瞎读一气。又或者“一招重,读遍天”。教师说,重要的部分、感情浓烈的句子要重读,于是不管文体如何、情境怎样,学生对于重点词语一律重读,机械学习,毫无思考,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相左。

三、“读”的有效——“ 上下而求索”

有效的朗读,用自己的语调来传达对文字的理解,重要的不是声音,而是会心、动情、发自肺腑地读。

1. 教师范读,纠正唱读。

纵观课堂,随着年级递增,教师范读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一是顾虑太多。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朗读不如教材配套的音频标准,恐误人子弟。其实,这点不必顾虑太多。学生对自己的老师自来就有一种依赖感,课堂上教师开口范读,学生会更专注,对于字音、断句、情感的吸收,远比听音频的效果好得多。教师提升范读能力,学生听读跟读学读,久而久之,唱读现象自然会得以改善。二是对范读的轻视。许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范读的重要性。通过范读,以声传情,可以帮助学生塑造人物形象,读出人物性格特点。比如,教师通过范读人物的对话,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晏子使楚》中睿智的晏子与霸道的楚王,《草船借箭》中心胸狭窄的周瑜与机智的诸葛亮,《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中灵活的嘎子与憨厚的胖墩儿性格的不同。通过教师范读,更能帮助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曲线,体会文章的感情脉络。众所周知,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无一不是精挑细选,都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然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根本无法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别提洞察人物复杂的情感起伏了。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时,教师结合危急的情境范读,重读、快读中尉甲、乙,轻读、慢读伯诺德一家三口,有助于学生理解伯诺德一家与德国军官的几次交锋。此外,巧用肢体语言范读,更能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2. 层层深入,有效阅读。

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语文课堂的“读”,首先在于熟读感知。这里,不能让学生自由散漫、毫无目的地读。要在学生默读、听读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阅读提示,带着问题与要求去读课文,有的放矢,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想要读有所获,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发现问题,不要在意课堂一时的沉寂。其次通过对文章中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的仔细品读,精思其中精妙,品味人物情感。叶圣陶说过,知识不能凭空得来,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据,那凭借就是语文课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中有这么一段话: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这段话虽精彩又富有内涵,但对学生而言,却较难理解。要想读出感情,教师可以先联系季羡林留学时的资料,去品味语段中两个“凄凉”的不同含义,然后再以不同方式反复读,相信学生将会有所收获。最后通過多种层次地读,观察文章的行文思路,学习作者篇章架构之法。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如何引导学生“读”出居里夫人的美丽?一读外貌;二读事例——提炼镭的艰辛;三读居里夫人坚定执着、为科学献身、淡泊名利的精神美。层层地读,内化文本,文章思路愈加清晰,这也为学“写”埋下伏笔。

3. 注重指导,授之以渔。

(1)依据文本,差异阅读。寓言和童话,多是童声童语,进行情境角色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教学时,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鸟儿,在寻树过程中遇见树根、大门、小女孩,在对话中直观感受遍寻不到树,鸟儿愈加着急的心情。描写祖国壮美山河的文章,诸如《雅鲁藏布大峡谷》《牧场之国》,由于学生眼界有限,教师结合资料、插图进行范读显得尤为重要。诗歌,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读时要划分节奏,感受韵律美,通过赛读、诵读,让学生感受其魅力。

(2)注重技巧,入情入境。朗读时要注意重音、停顿、声调的抑扬顿挫和语速等方法的指导,进而融入文本,感悟人物品质。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穷人》时,要注重对桑娜语言的朗读指导。

(3)注重细节,辅助理解。小学语文课本大多都是图文并茂,文情共存。教学中,教会学生读插图批注,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展开想象,活跃思维。

4. 自主“悦”读,培养兴趣。

推荐合适的篇目,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训练精读细读,挖掘潜能,深度拓展,培养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将“读”落到实处,引导学生将“读”与文本相结合,学生的“读”必将行之有效,学生的语文能力定能不断提高。“读”让语文课堂独具魅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猜你喜欢

范读人教版语文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范读策略探究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