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计算教学的几点探索

2019-07-08沈守钦

新教师 2019年5期
关键词:竖式计算能力解决问题

沈守钦

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笔者就在计算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些核心素养谈些看法。

一、借助生活情境,促使解决问题与计算有效结合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选择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或学生熟悉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让计算教学蕴于情境之中,使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之中。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笔者结合班级准备购买笔记本奖励数学竞赛获奖同学这一件事,先让学生到商店调查单本售价在10元以内的三种笔记本价格,取每本8.8元、6.8元和4.5元分别作为一、二、三等奖奖品,询问奖项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和三等奖8名,共需要多少钱?通过展示生活原型,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之中,不但能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巩固了计算的相关知识。

二、加强口算的估算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技能

口算是估算、笔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一要教“实”,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怎么算,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扎实掌握算理、算法。如在教学“30×3”时,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看成是30+30+30=90;也有的认为可以看成是3个十乘3是9个十,也就是90;还有的认为3×3=9,那么30×3=90,让学生在充分表达中掌握算法。二要“勤”练,口算训练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可以在课前进行三分钟口算训练,课后组织学生相互出题练习。三是激“活”,开展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游戏,引导口算训练,学生不仅兴趣盎然,也收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在强化口算训练的同时,也要加强估算的指导和训练,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如计算“412÷4”,学生在计算时容易漏掉商中间的0,最后得出错误答案13。如果计算前先引导学生估算:400÷4的商是100,所以412÷4的商肯定大于100。这样既避免了计算的错误,又培养了学生在计算前自觉估算的意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把口算、估算和精确计算结合起来,把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处处得以训练,使口算训练常态化,估算运用习惯化,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数形结合,夯实算理和算法,提高计算能力

数形结合是一项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与形的信息转换,相互渗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同时还可以大大拓展解题思路。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树立数形结合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笔算除法”时,笔者根据教材中的问题情境列出算式“42÷2”后,先让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手中的小棒图摆一摆可能的计算方法,并把想法记录在作业单上,然后让一位学生演示分法,其余学生认真观察。随后,笔者引导学生可以先分4个十,再分2个一,最后把两次分的结果合起来,用算式表示就是40÷2=20,2÷2=1,20+1=21。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大胆尝试列竖式,学生中出现了两种竖式(图1)。

这时笔者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竖式,问:第一种竖式分了几次,第二种竖式分了几次,你觉得哪种竖式更能体现分的过程?最后师生分工合作,学生再摆小棒图,笔者板书竖式的正确写法。这样以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学生不但理解了算理,掌握了规范的计算方法,建构了基本的计算法则,实现算理和算法的有机融合,而且懂得如何有序地操作和思考,体现了计算能力不仅是一种数学的操作能力,更是一种数学的思维能力。

四、大胆尝试,在错误中对比沟通,发展学生的思维

計算过程需要学生经历观察、比较、想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探索。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再引导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教学“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时,笔者把学生计算“93÷3”的各种方法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出来(图2)。

随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竖式,同桌间交流各自的看法,学生发现:竖式①肯定不对,商的个位不可能是空的,个位是空的话就要用0来占位,那么商就变成了30,30个30是900,而被除数是93,所以应该把3写在商的个位上;竖式②也不对,93本连环画,每班30本,3个班就是90本,只能分给3个班,而不是30个班。通过讨论,最后一致认为竖式③才是正确的。上述教学,当学生出错后,笔者并没有急于指出错误,而是把学生的各类错误和正确的写法放在一起,让学生在对比和质疑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五、引用经典题材,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数学计算蕴含着许多数学思想方法,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为计算而计算,学生必然感到乏味无趣。因此,教学中教师除了可以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知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可以通过利用古今中外的数学趣味故事,调动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

如在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后,笔者讲述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笔者用课件出示“1+2+3+4+…+99+100=?”,让学生试一试如何计算。同时笔者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求这个数列的和能一个一个相加吗,为什么?(2)这个数列的数字有什么特点?(3)能用我们已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首尾顺次相加1+100,2+99……和都等于101,有这样50组101,所以数列的和是101×50=5050。学生解答出来后,笔者询问:“还可以有其他的简便算法吗?”引导学生列出:1+99,2+98……通过讲述数学故事,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实现加法向乘法转化,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又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笔者讲述圆周率的故事,让学生充分量、算同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感悟先贤的智慧等等。通过挖掘数学历史题材,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创造踪迹,引发学生数学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计算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探究有效教学途径,帮助学生积累计算经验,在理解计算原理的同时,达到掌握计算方法,拓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罗源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竖式计算能力解决问题
竖式趣题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竖式填数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错误的竖式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