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行真教育”理念下的学校管理

2019-07-08蔡宏敏

新教师 2019年5期
关键词:槟榔课型研讨

蔡宏敏

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和核心,也是校长办学思想的核心。槟榔小学冷静地聆听历史,眺望未来,反思现在,力求将学校文化理念化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经过多年探索,厦门市槟榔小学在“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逐渐形成了“行真教育”办学体系。行,指实践体验,指向“发现”。真,指真心、真知、真理,指向“美好”。行真教育旨在积极主动的体验探索创造中发现更多美好。槟榔小学的“行真教育”倡导在实践中让每一个生命更丰富美丽,唤醒每个生命追求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实现更多的可能。

一、课堂教学在真实践中逐步开放

(一)课型研究结构化

课堂是研究的阵地,课型研究是“新基础教育”的抓手。槟榔小学所有学科组抓住专家下校的节点,通过“学习—实践—反思—重建”的基本路径,努力改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磨炼课堂教学新基本功,迈实研究每一步。

1. 语文学科“群文读写”课型研究逐步成型。语文组通过为学生提供多文本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效地参与进来,比较语言结构,构建表达特点。

2. 数学组的研究重点是数概念和形概念课型。把有关联的课放在一起研究,尝试把关联课题成型化。根据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梳理知识间的关联,构成知识树,在长程两段式课堂教学中逐步推进。

3. 英语组探索“新授课”与“巩固课”的课型研究,使课型研究更为聚焦:以英语课堂新元素,培养听说演的素养,利用“教结构→用结构”的方法,还工具给学生,最后完成任务时,抽出支架,让学生真正运用交际。

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槟榔小学的音乐、美术等综合学科也先后举行区级的“新基础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抓好日常化的校本研究和管理,通过对教学常规的有效管理,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

(二)教研模式特色化

教师们采用“发现问题—学习研讨—产生新问题—再学习研讨”的“基于真问题”的研讨范式,各学科组负责人开发组内资源,在实践中摸索总结槟榔小学各学科组的研讨模式。

1. 语文组借鉴台湾阅读教学“文学圈”的模式,开展“研习圈”研讨。第一,宣布大家共同研讨的课题;第二,自主选择并阅读跟教材相关的材料,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记录思考所得;第三,自由组建小组进行讨论;第四,汇总讨论中的精华内容,进行更广泛的团体共享和交流;第五,完成讨论的小组之间进行相同梯队的成员交换,组成新的研习圈,开展新一轮的修改和研讨。这种研讨形式人人参与倾听、思考、争论、质疑,在最大限度上实现资源共享。

2. 数学组立足引导教师探寻行为背后的问题。第一阶段,变评判为合作,几个骨干教师以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为依据,以研究兴趣为前提,自发组成跨年段的非正式“斗阵行”研究小群体。第二阶段,变问题为专题,把整个学期的反思专题化、系列化。第三阶段,变散点为聚焦,由教研组长和部分骨干教师参与“数学斗阵行”小课题选题征询会,帮助老师们发现教学困惑背后的深层问题, 聚焦教育生长点。

3. 英语组“车轮式”研讨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全体组员共同出谋划策。由第一位老师说课,第二位老师执教,第三位老师评课,第四位老师重建,这样车轮式的研讨使“新基础教育”的理念落实到每位教师的实际教学中去。

各学科特色化的教研模式推动教师回到研究之中、回到具体的情境之中、回到独立自主的“自我”之中,在创造性工作和合作共享中发展教师的精神力量,也焕发更新自身的生命活力。

二、教师队伍在真研究中逐步成长

槟榔小学关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反思与重建,关注教师生命发展质量的提升,引领教师在日常、真实的实践研究中品尝教育的真滋味、真成功。

(一)内外合力,引发自觉

1. 个人层次——自我培养。教师针对本班本学科教学试行新方法,践行新观点,提炼新经验,发现新问题。让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工作状态下研究。

2. 小组层次——同伴互助。强化备课组长的职责意识,认真组织集体备课,参加学术沙龙活动,就课堂实践中的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实践和总结。

3. 集群层次——专业引领。由华东师大课题组、研究人员、学校领导、第一梯队教师等组成较为稳定的研究队伍,既有高屋建瓴的引领,又有紧贴实际的实践,让研究在专业引领下逐渐深入。

(二)建立梯队,分层培养

槟榔小学教师队伍培养的总策略是:以先行骨干的培养为抓手,辐射、引领全体教师的梯队发展,在动态推进中造就教师队伍,形成“核心骨干→骨干→准骨干”梯队,分阶段、分学科实现“新基础教育”的研究推动,并细化职责,实现团队的整體发展。

(三)做实节点,磨砺“骨干”

重大节点事件是培养骨干教师的重要抓手,槟榔小学注重将新型骨干教师在节点事件中磨砺,从价值取向与发展内动力、扎实的文化底蕴,实践创新的思维能力?专业素养几方面自觉提升自己。

三、学生工作在真体验中逐步回归

(一)回归主体——学生立场的复位

学生是班级生活的主人,只有真正认识学生,关注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将“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评价权”还给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生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学生立场的复归才能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要我参与”为“我来发展”,变“要我玩”为“我来体验”。

(二)回归实践——学生活动的创生

槟榔小学学生工作力求通过实践体验,实现从“活动执行”到“活动创生”,从“散点活动”到学生“生活重构”,从“镣铐跳舞”到“和谐共生”的创生性、创新式发展。如“梦想田园”活动,学生用发现的眼睛观察作物,做好种植记录,寻找作物生长的秘密,主动盘活融通学科知识:运用数学知识丈量土地、结合美术学科知识绘制红线图,综合音乐知识创编“田园之歌”……“梦想田园”孕育着的不仅是“梦想”更是学生多维度能力的主动发展。

(三)回归全员——梦想社团的丰富体验

槟榔小学目前有62个缤纷多彩的梦想社团,每到快乐的星期一,全校的孩子们打破原有的班级限制,自主申报社团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体验课程参加学习,活跃在校园各个角落里。

槟榔小学“行真教育”追求“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的教育”,每一次行动都力求生命自觉的唤醒,在实践中让生命更丰富和美丽,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槟榔小学 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

猜你喜欢

槟榔课型研讨
有利有害的槟榔
合作学习法在不同课型中的有效性实践研究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例谈在不同课型中培养史证意识
梦回槟榔园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课型与教学模式的探讨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以《散步》为例谈课型设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