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融资约束、盈余管理与投融资期限错配

2019-07-08李琳连怡臻

会计之友 2019年14期
关键词:调节效应融资约束盈余管理

李琳 连怡臻

【摘 要】 文章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作为切入点,选用在沪深两市上市的1 232家企业2007—2017年的财务数据,实证研究了企业融资约束、盈余管理与投融资期限错配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企业的融资约束是造成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重要原因。在不考虑融资约束的情况下,盈余管理将加剧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但其影响能力仅在当期有效。特别的,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能够调节企业融资约束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且企业正向盈余管理的调节作用更为显著。通过对企业滞后期盈余管理所产生影响的研究可知,无论企业是否面临融资约束,若要降低投融资期限错配的程度,盈余管理不会成为一种长效的解决机制。

【关键词】 融资约束; 盈余管理; 投融资期限错配; 调节效应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9)14-0113-08

一、引言

企业投资回收的期限应与融资的期限相匹配,即用期限较短的资金支撑流动资产融资,用期限较长的资金支持长期资产。当投资期限大于融资期限时,投资所产生的现金流可能无法弥补到期融资,当融资受限时,极易引发资金链断裂,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Hart(1995)通过严格的理论模型分析推导认为,长期负债应被用于租赁设备和不动产抵押等资产投资上,短期借款应用于流动资产项目投资上,长、短期借款期限结构与资产投资使用期限相匹配将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1 ]。

然而,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投融资期限错配的现象[ 2 ]。错配主要表现为企业将从外部取得的短期借款等需要在短期内偿还的资金,投资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具有长期经营性质的项目中。造成我国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学者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但大多数学者都将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作为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金融市场不完善、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和金融市场低市场化等。

虽然,大多数国内外研究都将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现象作为造成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根源,但相关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缺乏实证检验为其理论分析做证据支撑。此外,现有研究仅仅讨论了融资约束与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关系,对于融资约束的背景下,企业能否通过某些措施在降低融资约束影响的同时进而减弱投融资期限错配的程度方面鲜有涉及。

我国企业存在较为普遍的盈余管理现象[ 3 ]。李胜楠等[ 4 ]发现拥有投资机会却处于融资约束困境的企业,可以通过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降低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时降低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而李歆和郭星雨[ 5 ]则发现了信息不对称可作为盈余管理和融资约束之间的重要传导机制,盈余管理程度和向上盈余管理对融资约束能够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马红等[ 6 ]研究发现减少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能够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进而降低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程度。总体上来说,现有的大多数相关研究都将信息不对称作为盈余管理和企业投融资约束之间的重要传导机制,但并未在二者所具备的相关关系方面取得一致结论。同时,现有研究对融资约束背景下企业的盈余管理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产生的影响方面也鲜有涉及。

本文根据以往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和尚未解决的问题,首先,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作为中间传导理论机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融资约束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其次,剔除融资约束变量,实证研究企业盈余管理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再次,本文采用调节效应模型,引入企业融资约束与盈余管理交叉变量,实证检验企业盈余管理對融资约束和投融资期限错配相关关系的调节作用。最后,把盈余管理的方向和滞后期的盈余管理纳入考虑范围,分别实证检验企业正向、负向以及滞后期盈余管理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能力。本文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假设,第三部分设定相关实证模型,第四部分为研究的结果分析,第五部分为进一步讨论(主要包括盈余管理方向的差异性讨论和滞后期盈余管理影响能力的讨论),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一)融资约束与投融资期限错配

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主要表现为企业将从外部取得的短期借款等需要在短期内偿还的资金,投资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具有长期经营性质的项目中。而企业层面融资约束的最直接表现为企业在具有投资机会的情况下无法取得充足的资金。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向企业提供短期借款,在市场机制不完备的情况下,企业将面临较为普遍的融资约束现象[ 7 ]。Acharya等[ 8 ]指出融资不能够得到充分满足是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根源。

研究表明,企业的融资约束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具有显著的影响。陈旭[ 9 ]将我国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现象归咎于债券市场的不完善、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和融资制度的约束。陆正飞和杨德明[ 10 ]指出在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的投融资期限错配现象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结果,作为主要资金供给方的银行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金融抑制现象,而我国较高程度的金融抑制是造成企业短贷长投的主要原因。白云霞等[ 2 ]发现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投融资期限错配并不是企业节约融资成本的财务策略,其根源在于中国金融市场结构不完备、利率期限结构不合理以及货币政策不稳定等制度缺陷。特别的,马红等[ 6 ]以企业参股金融机构为研究切入点,实证检验了在降低企业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参股金融机构对企业融资约束和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他们认为除了金融领域系统性方面的约束外,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企业取得长期借款的难度,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融资期限错配现象。

本文认为,我国企业和银行之间确实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由于短期借款的偿还期限较短且违约风险较低,在我国融资渠道较为单一的背景下,企业在筹集长期借款时面临一定的约束,因此企业更容易将从银行取得的短期借款投资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具有长期经营性质的领域。由此本文推断,我国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现象是造成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重要原因,故提出以下假设:

H1:企业融资约束程度与投融资期限错配显著正相关,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越高,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现象越严重。

(二)盈余管理与投融资期限错配

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是多方面的,信息不对称是盈余管理存在的根本前提[ 11 ]。当企业拥有投资机会并面临融资约束时,就需要通过向贷款者提供良好的业绩证明以获取融资,由此便形成了融资约束背景下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

盈余管理主要是企业通过对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实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诸多研究指出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增加了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剧了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Abad等[ 12 ]通过设定信息不对称模型,实证检验后发现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增加了企业自身对财务信息的修饰能力,恶化了企业与银行间以及整个市场内的信息不对称。李歆和郭星雨[ 5 ]指出信息不对称是盈余管理和融资约束之间的重要传导机制,盈余管理和向上盈余管理对融资约束会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雷鹏飞[ 13 ]选取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数据,通过实证研究证实盈余管理增加了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加剧了企业融资约束的程度。

基于前文的分析可知,融资约束是造成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重要因素,并基于以上理论基础,本文认为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增加了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放款意愿降低,企业的融资环境恶化,进而加剧了其投融资期限错配的程度。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企业的盈余管理与投融资期限错配显著正相关,盈余管理越多,错配现象越严重。

(三)融资约束、盈余管理与投融资期限错配

当企业拥有投资机会且同时面临较为显著的融资约束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不一定会产生完全的负向影响,企业可通过盈余管理降低银行对企业融资风险的评估,短期内缓解企业的融资压力,进而降低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

李胜楠等[ 4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由于不完全有效市场的存在,拥有投资机会但面临融资约束困境的企业若进行显著向上的盈余管理,可以缓解企业的市场摩擦,进而减少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卢太平和张旭东[ 14 ]指出融资约束企业一定程度上的盈余管理能够使银行降低其对企业风险的评估,进而起到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马永强等[ 15 ]研究发现,当企业面临融资约束时,可通过盈余管理满足银行对自身盈利能力的评估要求,进而获取更多的信贷资源。企业通过盈余管理上调利润越多,获取的信贷资源也越多。

本文认为,若要确定企业盈余管理对企业融资约束和投融资期限错配相关关系的影响,首先应明确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方向。在融资约束背景下,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之一是取得融资,为了向金融机构证明企业自身具有良好的经营和偿还债务的能力,企业更可能上调利润。本文分析,企业向上的盈余管理行为能够缓解融资约束企业的市场摩擦,降低银行对企业偿债风险的评估,使企业更容易取得借款,缓解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企业下调利润的做法不利于向金融机构证明企业拥有更好的经营和偿债能力,不利于其取得借款,因此企业向下的盈余管理行为将加剧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情况。通过以上理论分析,故提出以下假设:

H3a: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对企业融资约束和投融资期限错配之间的相关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H3b:企业向上的盈余管理对企业融资约束和投融资期限错配之间的相关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H3c:企业向下的盈余管理对企业融资约束和投融资期限错配之间的相关关系不具有調节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度量

本文借鉴Frank等[ 16 ]和马红等[ 6 ]的研究思路,使用McLean和Zhao[ 17 ]对企业投资规模衡量的方法,将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的具体衡量公式设定如下:

其中,OSFLI表示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LAO表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等投资活动现金支出,?驻LM表示本期长期借款增加额,?驻CE表示本期权益增加额,ONCF表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LAI表示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等的现金流入。在求出OSFLI的值后利用总资产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并用符号SFLI表示。

(二)融资约束的度量

对企业融资约束的衡量方法有很多。Fazzari等(1988)提出使用投资现金流敏感度指标来衡量企业融资约束的程度,融资约束越强,投资现金流敏感度越高。Kaplan和Zingales(1997)基于一系列财务指标,设计了衡量融资约束程度的KZ指数,但该指数容易混淆企业融资约束和企业财务困境,近年来多次受到质疑。White和Wu(2006)基于动态结构估计方法提出了融资约束WW指数,但我国企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影响企业融资约束的因素与发达金融市场地区不尽相同,因此该方法可能不完全适用于我国企业。孙灵燕和李荣林(2011)提出使用控制规模因素的利息支付来综合反映企业的外源融资约束情况,但该种方法只考虑了企业外源融资的约束情况,无法综合衡量企业的股权融资约束和内源融资约束。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决定采用Hadlock和Pierce(2010)提出的SA指数作为衡量企业融资约束的方法,该方法使用了不含杠杆率、财务指标等因素的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等指标来综合衡量,改进了KZ指数法可能引起的内生性问题[ 18 ]。具体的衡量公式为:

其中,Size代表企业规模,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衡量,Age是企业年龄。SA指数代表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该指数取值越小,表明公司的融资约束程度越大。

(三)盈余管理的度量

在盈余管理指标选择方面,本文选择以修正的Jones模型估计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作为企业盈余管理的衡量指标。当所估计可操纵应计利润取值大于0时,取值越大表明企业正向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该取值小于0时,取值越小表明其负向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可操控应计利润DA由下列公式得出:

其中,Ai,t-1表示i企业t-1年的总资产,TAi,t表示t年应计利润,NIi,t表示i企业t年净利润,CFOi,t表示i企业t年经营现金流量。NDAi,t表示i企业非操控应计利润的估计值,?驻REVi,t表示i企业t年和t-1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之差,?驻RECi,t表示i企业t年和t-1年的应收账款之差,PPEi,t表示i企业t年的固定资产净额,?茁1、?茁2、?茁3取TAi,t/Ai,t-1回归方程的系数。

(四)基本模型构建

为了考察企业融资约束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将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SFLI)作为因变量,融资约束(SA)作为自变量。同时借鉴马红等[ 6 ]的研究思路,将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托宾Q值和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分别用符号Size、TBQ和Lev表示。为了剔除企业年龄和当年经营成果对因变量和自变量可能造成内生性影响因素,本文同时加入企业年龄和总资产净利率两个控制变量,分别用符号Age和ROA表示,?着为随机扰动项。设定基本模型(1)如下所示:

(五)数据筛选

为了防止研究出现偶然性的结果,本文首先选取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全部企业为样本企业,取其2007—2017年的财务数据作为研究基础数据。2007—2017年的11年中,既包含货币政策宽松的年份,也包括货币政策紧缩的年份,较长的时间跨度有利于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样本企业财务数据搜集自国泰安数据库和锐思金融数据库。

在筛选样本企业时,为了防止汇率因素对研究结果准确性的干扰,剔除所有在B股上市的企业,同时剔除在2017年末被认定为S股、ST股等的企业,并剔除部分数据缺失的企业。由于金融类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结构与其他企业有很大不同,本文在研究时也剔除了所有上市的金融类企业。筛选过后共保留样本企业1 232家,本文使用STATA1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运算。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样本企业数据描述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可知,因变量的平均数约为-1.8371,其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数值差较大,表明样本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性。而自变量的标准差相对较小,表明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状况的差异性不大。因变量与自变量的数据分布特征表明,我国企业确实面临普遍的融资约束情况,但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程度却有很大差异,因此有必要探讨融资约束是否确实能够对企业投融資期限错配产生显著的影响。

盈余管理变量的平均数约为0.2320,其最大值为正数,最小值为负数,表明样本当中既包括存在正向盈余管理的企业,也包括存在负向盈余管理的企业,因此在做实证研究时,有必要根据各个企业盈余管理的特征,分别考察企业不同方向的盈余管理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二)Pearson相关性检验

通过相关性检验,可得到主要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水平。由表3可知,融资约束变量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具有显著的影响能力,盈余管理变量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影响不显著,但同时,企业规模、托宾Q值、总资产净利率和资产负债率都与二者显著相关,说明在没有加入控制变量的情况下,模型极易出现内生性问题。特别的是,盈余管理变量与企业融资约束变量显著相关,因此在讨论二者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分别会造成怎样影响的基础上,有必要讨论二者交叉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关系。

(三)实证回归结果

模型(1)、模型(2)和模型(3)的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模型(1)主要考察企业融资约束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由表4可知,模型(1)调整后R2为0.9999,Prob>F的值为0.0000,说明模型构建较为科学,拟合效果较好。样本企业融资约束自变量SA的系数为-1.0809,且在0.01水平下显著,表明融资约束与投融资期限错配显著相关。自变量系数的符号为负,表明融资约束自变量SA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因变量SFLI会产生负向的影响作用。由于企业融资约束变量SA的数值越小,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越高,因此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越低,SA数值越大,当系数数值不断增大时,对于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因变量SFLI的负向影响作用越强。由于SFLI指数越大,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越高,因此自变量SA对其的负向影响作用可解释为: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越低,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也就越低;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越高,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情况也就越严重。假设H1得到证实。

模型(2)主要考察盈余管理自变量DA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因变量SFLI的影响,由表4可知,模型(2)调整后R2为0.9999,Prob>F的值为0.0000,模型的拟合效果依然良好。在没有融资约束变量的情况下,DA的系数为0.1040,且与SFLI在0.01水平下显著相关。该回归结果表明,在剔除企业融资约束影响的情况下,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将加剧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越严重。实证研究的结果支持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假设H2的得到证实。

模型(3)和模型(4)应用调节效应模型,此时SA为自变量,DA为调节变量。由模型(3)的回归结果可知,模型(3)调整后R2为0.9999,Prob>F的值为0.0000,模型的拟合效果依然良好。同时,与模型(1)和模型(2)相比,自变量SA和调节变量DA的系数符号没有发生变化,调节效应模型设定的适当性获得通过。

模型(4)主要考察盈余管理与企业融资约束的交叉变量SA×DA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因变量SFLI的影响。由表3可知,模型(4)的拟合效果依然良好。SA×DA的系数为-0.0286,且与SFLI在0.01水平下显著,表明盈余管理调节变量对融资约束对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所产生的影响具有调节作用。

由表4的回归结果可知,?茁1的符号为负,取值为-0.9326,?茁3的符号也为负,取值为-0.0286。当DA取值为正数时,?茁1+?茁3DA的值将小于?茁1,即SA对SFLI的负向影响作用会随着DA的增大而增强,即伴随着盈余管理变量DA的增大,融资约束变量SA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变量SFLI的负向影响能力将增强。其经济意义可解释为,企业增加盈余管理的行为,增强了企业融资约束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能力。盈余管理变量DA的调节作用存在,假设H3a得到证实。

最后在控制变量方面,四个模型中,企业规模(Size)、托宾Q值(TBQ)、企业资产负债率(Lev)、企业年龄(Age)和总资产净利率(ROA)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均显著,表明这些控制变量对模型的约束作用较为稳定,模型设定较好。各控制变量的系数显示,企业规模和托宾Q值与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正相关,企业资产负债率、企业年龄和总资产净利率与投融资期限错配负相关,表明当企业注重于扩张和提升市场表现时,可能会加剧其投融资期限错配的程度,当企业注重于长期负债融资并提升经营能力时,其投融资期限错配的程度将会得到缓解。

五、进一步分析

(一)有关盈余管理方向差异性的讨论

盈余管理有正向和负向之分。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企业正向的盈余管理行为加剧了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并将加剧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然而基于市场摩擦和风险评估等的相关理论与研究,企业正向的盈余管理行为帮助企业减小了其遭受市场摩擦的程度,降低了金融机构对企业偿债风险的评估,缓解了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现有研究针对相关问题并未取得一致结论,本文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争论,参照李歆等[ 5 ]的做法,将可操纵应计利润为正的取值设定为正向的盈余管理,将其为负的取值设定为负向的盈余管理,并分别用符号DAZH和DAFU表示。同时将区分了方向的盈余管理变量与融资约束的交叉变量用符号SA×DAZH和SA×DAFU表示,设定模型(5)、模型(6)和模型(7)、模型(8)如下所示:

同时,由模型(8)可知,企业负向的盈余管理与融资约束的交叉变量SA×DAFU的系数为-0.0024,但是二者与因变量SFLI的相关关系不显著,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企业负向的盈余管理能够对企业融资约束和投融资期限错配之间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假设H3c得到證实。

(二)滞后期盈余管理的影响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会加剧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但现有研究仅仅考察了企业当期的盈余管理行为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从未讨论过企业盈余管理能否在对未来时期的投融资期限错配造成影响,因此更无从谈起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可能对未来时期融资约束和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之间的相关关系产生的影响。本文基于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将有关盈余管理的变量DA和DAZH全部取滞后一期的数据,用符号DA-1和DA-1ZH表示。由于负向盈余管理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不显著,故在此不再做讨论。随后设立模型(9)、模型(10)、模型(11)、模型(12)和模型(13)如下所示:

模型(9)主要考察在没有融资约束的影响下,滞后期盈余管理变量DA-1对企业当期投融资期限错配因变量SFLI的影响。从表6中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自变量DA-1的系数为0.0002,虽然其系数为正,但不显著。因此,没有证据表明企业上期的盈余管理行为能够对企业当期的投融资期限错配产生显著的影响。

模型(10)和模型(11)主要考察了滞后期盈余管理变量DA-1对融资约束变量SA和因变量SFLI相关关系的调节作用,从表中的回归结果可知交叉变量SA×DA-1的系数约为0.0067,但不显著。因此,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企业滞后期的盈余管理行为能够调节融资约束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

模型(12)和模型(13)主要考察企业滞后期正向盈余管理对融资约束变量SA和因变量SFLI间相关关系的调节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SA×DA-1ZH的系数为0.0000,且不显著。同样没有足够证据证明企业滞后期正向的盈余管理行为能够调节融资约束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

从该部分的实证研究结果来看,无论是否加入企业融资约束变量,企业滞后期的盈余管理行为都无法对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产生显著的影响,企业试图通过盈余管理降低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尝试只在当期有效。在这五个模型中,控制变量ROA与因变量显著负相关,表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越小。由此可见,无论企业是否面临融资约束,若要降低投融资期限错配的程度,盈余管理不会成为一种长效的解决机制,企业更应当注重提升自身的经营能力。

六、结论

本文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作为切入点,选择在沪深两市上市的1 232家企业2007—2017年的数据,首先,探讨了融资约束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越高,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情况越严重。其次,剔除融资约束变量的影响,探讨企业盈余管理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结果证实盈余管理将加剧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再次,为了探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对企业融资约束和投融资期限错配相关关系是否具有调节作用,在基础模型中加入了融资约束与盈余管理交叉变量,实证结果显示该交叉变量与投融资期限错配因变量显著负相关,说明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增强了企业融资约束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能力,盈余管理对企业融资约束和投融资期限错配相关关系的调节作用存在。

在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区分方向后,得到企业正向的盈余管理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融资约束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能力,但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负向的盈余管理对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会产生显著影响。

最后,文章讨论了企业滞后期的盈余管理行为对当期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无法证实二者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当将滞后期的盈余管理变量引入与企业融资约束的交叉变量后,实证结果仍不显著,即无法证明交叉变量与投融资期限错配因变量显著相关。引入企业融资约束与滞后期正向盈余管理的交叉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该交叉变量仍不显著。有关滞后期的研究表明,无论企业是否面临融资约束,若要降低投融资期限错配的程度,盈余管理不会成为一种长效的解决机制。

总结来说,企业的融资约束是造成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重要原因。在不考虑融资约束的情况下,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确实能够增加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不对称,加剧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但面临融资约束的企业适当的盈余管理,也能够增强融资约束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程度。同时,进一步的分析讨论证明,正向的盈余管理行为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能力更强,但该种缓解作用只在当期有效。因此当企业面临融资约束又恰巧需要进行一些投资时,可以适当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以解燃眉之急,但长久来说,企业仍需以提升经营能力作为主要的目标,盈余管理不会成为解决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HART O.Firms,contracts,and financial structur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 白云霞,邱穆青,李伟.投融资期限错配及其制度解释:来自中美两国金融市场的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16(7):23-39.

[3] 刘行健,刘昭.内部控制对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J].审计研究,2014(2):59-66.

[4] 李胜楠,蒋敏,都琳.盈余管理能否帮助公司摆脱融资约束困境[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6(8):79-90.

[5] 李歆,郭星雨.盈余管理、审计意见与融资约束:来自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J].财会月刊,2016(3):97-101.

[6] 马红,侯贵生,王元月.产融结合与我国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基于上市公司经验数据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8(3):46-53.

[7] FAZZARI S M, ATHEY M J. Asymmetric information,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investment[J]. 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1987,69(3):481-487.

[8] ACHARYA V V, GALE D, YORULMAZER T. Rollover risk and market freezes[J].Journal of Finance,2011,66(4):1177-1209.

[9] 陈旭.上市公司投融资期限错配及其风险研究[J].财会通讯,2009(21):93-95,161.

[10] 陆正飞,杨德明.商业信用:替代性融资,还是买方市场?[J].管理世界,2011(4):6-14.

[11] DEMSKI J, SAPPINGTON D.Delegated expertise[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7(25):68-89.

[12] ABAD D,CUTILLASGOMARIZ M F,SANCHEZBALLESTA J P,et al.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in the equity market[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18(27):209-235.

[13] 雷鹏飞.融资约束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数据[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6):578-583.

[14] 卢太平,张东旭.融资需求、融资约束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4(1):35-41.

[15] 馬永强,赖黎,曾建光.盈余管理方式与信贷资源配置[J].会计研究,2014(12):39-45.

[16] FRANK M Z, GOYAL V K. The effect of market conditions on capital structure adjustment[J].Finance Research Letters,2014,1(1):47-55.

[17] MCLEAN R D, ZHAO M.The business cycle, investor sentiment, and costly external finance[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14,69(3):1377-1409.

[18] HADLOCK C J, PIERCE J R. New evidence on measuring financial constraints:moving beyond the KZ index[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10,23(5):1909-1940.

猜你喜欢

调节效应融资约束盈余管理
农户融资约束的后果分析
融资约束:文献综述与启示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盈余质量对投资效率影响路径的理论分析
浅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两税合并、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
青少年自我效能感对现实—理想自我差异与抑郁间关系的调节效应
服刑人员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人格特质P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