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总体会计盈余、账面市值比对GDP增长的预测

2019-07-08刘慧娟

会计之友 2019年14期

刘慧娟

【摘 要】 通过分析我国部分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数据,研究上市公司总体会计盈余和账面市值比能否有效预测GDP增长。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总体季度会计盈余增长率与未来一至四季度GDP增长率有显著相关性,而上市公司总体账面市值比与未来GDP增长率的相关性较弱。进一步研究发现,将两者纳入同一理论模型后,能够明显提高两者对未来GDP增长的预测能力。总体而言,与总体会计盈余相比账面市值比预测GDP增长的功能要弱很多。

【关键词】 总体会计盈余; 账面市值比; GDP增长; 预测功能

【中图分类号】 F2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9)14-0058-04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GDP是经济活动关键的汇总统计数据,也是经济增长分析中最重要的变量,被美國白宫和国会用来编制联邦预算,被美联储用来制定货币政策,被华尔街用作经济活动的指标,被商业界用作生产、投资和就业决策的关键投入。国外相关研究通过实证的方式探明会计盈余可以通过优化财务系统、主体决策以及提高价格效率的方式使得资源配置的效率得到提高,增加经济环境的透明度,但对会计收益与宏观经济之间关系的直接研究较少。会计盈余作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描述企业、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运作和发展,会计盈余有能力解释失业、通货膨胀和GDP等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有相关研究表明,总体水平上的会计收益变化将会导致贴现率和未来现金流量发生变化,最终导致总体会计收益和股票价格变化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国外学者们从理论研究及应用研究层面上都认为会计信息能够有效预测经济发展的趋势,尤其是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总体会计盈余是预测GDP增长的关键因素。现有研究已经检验了会计盈余能够帮助预测宏观经济,不过关于会计盈余在资本市场中的估值功能以及预测价格变化功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除了总体会计盈余是预测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外,研究者还认为账面市值比可以有效预测企业盈利增长和股票收益。著名的托宾Q理论就表明账面市值比率是能够预测未来生产力变化和经济增长的。然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目前关于资本市场中账面市值比对宏观经济增长预测功能的实证研究相对稀少。以往大量会计研究提供了关于会计数据在公司层面的信息作用的证据,然而会计盈余与宏观经济之间的联系究竟如何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本文选取了部分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与上市公司总体会计盈余和总体账面市值比的关系。

(二)研究意义

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总体会计盈余和账面价值比能否预测未来GDP增长的功能既具有学术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在学术研究方面,一直以来学者们都对我国资本市场是否具有预测宏观经济的作用存在较大争议,而英美发达国家已经证实上市公司总体会计盈余和账面价值比具有预测GDP增长的功能,这一作用是否在中国也能有效发挥值得进一步探讨。此外,学者们更重视会计信息质量,深入研究会计盈余、账面市值比等会计信息的重要作用能为研究微观上市公司业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在现实意义层面,上市公司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总体会计盈余和账面市值比能够有效预测GDP增长,就能促使企业进行更加合理的管理,制定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获得更多的盈利。同时也会使得企业更加重视会计信息的披露,保证了会计信息及其他财务指标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从而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推动国家经济健康发展。

二、通过理论分析做出假设

(一)上市公司总体会计盈余对GDP增长的预测功能

总体会计盈余以企业会计盈余为基础,是会计盈余的总合,会计盈余则是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要素。企业部门的总体盈利情况与宏观经济状况息息相关。蒋国华、饶平贵[ 1 ]研究认为,上市公司的运营状况可以从其会计盈余等相关信息分析得出。Kenchitchki and Patatoukas[ 2 ]的研究则认为会计盈余作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和GDP的增长必然存在联系,因此上市公司总体会计盈余同GDP的其他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Dexi早在1998年就对会计盈余的预测能力做了研究,发现会计盈余具有较好的预测未来现金流的能力,并且根据会计盈余信息进行预测的结果更加稳定和及时。综上所述,在理论研究层面,上市公司总体会计盈余应具有预测未来GDP增长趋势的能力。

近几年,国外学者开始关注总体会计盈余与GDP增长的关系。多数研究都已论证了总体会计盈余能够用来预测未来的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后来学者又对会计盈余的预测功能做了更进一步的研究,最为重要的是Shivakumar(2007)的研究,他用实证的方法计算出总体会计盈余与实际GDP增长率具有负相关的关系,然而总体会计盈余却可以预测名义GDP增长。总体会计盈余是整合多数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的信息,Gkougkousi(2014)研究表明,总体会计盈余所包含的会计信息与微观层面单个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信息具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对GDP的预测能力也不同。

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国外资本主义国家有非常大的差别,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都对中国资本市场中的会计信息能否预测宏观经济感到好奇。近年来,国内众多优秀学者通过对多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总体会计盈余和GDP变化的分析发现,我国GDP的增长总是伴随着总体会计盈余的增长。这足够证明在我国GDP的变化与上市公司整体盈余状况是有密切联系的。Gallo(2013)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上市公司总体会计盈余增长能够预测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就实际应用层面而言,宏观经济的预测者忽视了会计盈余的重要功能。然而泰勒(1993)等研究认为由于货币政策是GDP增长预测误差的函数,可以基于总体会计盈余增长对未来的GDP增长进行预测。克拉丽达(2000)研究认为可以基于总的会计盈余增长来预测未来的货币政策反应。

在我国,有244家上市公司属于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且这些公司大部分都是A股上市公司。这些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并与大型民营企业共同主导我国资本市场的运作,因此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资本市场的运行情况。此外,在行业构成方面,依据我国的行业分类标准,上市公司主要由制造、信息技术、零售及批发贸易三大行业组成,并且中国所有A股上市公司中有73.55%的企业属于这三大行业。这三大行业能够帮助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还具有降低市场风险方面的作用。由此可见,这三大行业对中国实体经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也离不开这三大行业。上市公司在我国的经济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上市公司的运营情况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整体经济的微观运营情况。所以,无论是从产权性质还是从行业构成来看,在我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都可以用来代表我国企业部门整体的盈利情况。

通过上文的理论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会计盈余信息应该具有预测宏观经济增长趋势的功能,故此,本文做出以下假设:

H1:我国上市公司总体会计盈余与未来GDP增长呈正相关。

(二)账面市值比和宏观经济预测

账面市值比是股东权益除以公司市值。Fama和French(1993)在股票收益解释研究中引入公司规模和账面价值比,构建了一个著名的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三因素模型。之后,学者们开始不断研究在微观层面及企业自身方面账面市值比的信息含量。陈新元和张天宇(2001)研究发现,账面价值比的会计信息内容对公司的预期收益具有显著的解释力。周芳等(2012)研究发现,账面市值比也是影响股市的收益率及风险水平的关键要素。账面市值比是Tobin Q的倒数,具有预测投资和实际经济增长机会的能力,然而现有研究大部分是分析账面市值比能给微观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并没有将关注点放在宏观GDP是否与其有一定联系。Abdalla(2016)为了研究账面市值比是否具有预测宏观经济的作用,使用100个美国大型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将其纳入理论模型中去验证账面市值比和宏观经济增长趋势这两者是否有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呈显著相关性,因此账面市值比能够有效地预测宏观经济增长趋势,在深入研究后还发现其具有较好的功能去预测未来实际GDP增长率。此外,在对未来长远预测方面,相比于会计盈余,账面市值比能更加有效地预测宏观经济增长。通过分析发现,总体账面市值比变化与宏观GDP增长也有一定联系。

虽然账面市值比是会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上来说能够预测GDP增长,但是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资本市场中,关于账面市值比是否还具有这一能力,一直存在争议。这些争议可以分为两个阵营,一种是认同,另一种反对,并分别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罗宏[ 3 ]的研究认为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与我国GDP的增长正相关,即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能够预测宏观经济增长的趋势。第二,谢三百和章鑫来[ 4 ]研究认为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中对市场融资功能过分重视,并且发行新股的价格过高、股权分置改革帶来的压力过大等因素影响了中国资本市场预测宏观经济的功能。此外,辜胜阻(2016)研究认为在外部因素方面,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和信息披露体系尚不健全、法律体系仍未完善、执法力度不到位等现实情况,削弱了资本市场预测宏观经济的作用,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我国资本市场波动幅度较为剧烈但GDP仍在增长的现象。因此,在我国还没有清楚的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总体账面市值比能够预测GDP的增长情况。

通过上文的理论分析,本文假设GDP的增长是可以通过上市公司总体账面市值比预测出的,即:

H2:我国上市公司总体账面市值比与未来GDP的增长呈正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建立模型

国外已有研究采用100个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验证了总体会计盈余和账面市值比能够较好地预测未来GDP的增长率,并具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模型和方法。本文为了检验我国上市公司的总体会计盈余和账面市值比是否同样具有预测未来GDP增长率的能力,借鉴已有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总体会计盈余和账面市值比与未来四个季度GDP增长率的变化,构建如下研究模型:

因为各个季度的RESg和MBg都存在明显的序列相关性和季度效应,而这一特性或许会对时间序列的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本文的研究将数据进行一阶自回归处理而不是直接采用总体会计盈余的同比增长率,进而得出更为精准的变化情况,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查看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选取了2003年到2017年的GDP增长数据。同时,从CSMAR数据库中选取了2003—2017年我国部分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在数据选取时,将上市公司季度会计盈余与账面市值比低于1%和大于99%的样本加以剔除,这样可以减少极端值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

四、实证分析

本文将选取的108个观测点数据信息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后,得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表1中的数据主要展示了各变量的基本信息。当前季度的总体会计盈余RESg的均值为0.1687,相应的标准差为0.2935,最小值为-0.6325,最大值为1.3123;当前MBg的均值为0.1712,相应的标准差为0.4015;当前季度GDP增长率均值为0.1425。通过表中数据能够发现,2003年到2017年,我国GDP一直呈现持续稳定增长情况。也就是说,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稳定健康发展之中。

接下来分析总体RESg、总体MBg与当期季度?驻GDPg、未来第一季度?驻GDPg+1、未来两季度?驻GDPg+2、未来三季度?驻GDPg+3、未来四季度?驻GDPg+4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系数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表2呈现了主要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表2中的数据显示,当期季度总体RESg与未来四 个季度GDP增长率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也就是说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正相关关系,不过季度总体RESg与当期实际GDP增长率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然而,季度总体MBg与当期实际季度GDP增长率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显著性水平为5%;与未来一季度GDP增长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呈负相关关系,相关性最强,预测第一季度GDP增长率的能力也最强;与未来二季度GDP增长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呈负相关关系,与其他季度的GDP增长率的相关关系不显著。这一数据说明了总体RESg、总体MBg都能够对未来宏观经济的增长趋势进行预测,不过这两者的预测方向不同。

下面从整体角度分析我国上市公司总体RESg、总体MBg与未来GDP增长率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了更直观地展现三者的变化趋势,本文将相关数据做成折线图,如图1所示。图1展示了2003—2017年我国部分上市公司总体MBg、RESg与我国总体?驻GDPg三者之间的变化趋势和相互间的关系。通过折线图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我国上市公司总体RESg、总体MBg的变化走势大致相同,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且总体RESg、总体MBg与GDP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和变动方向均大致相同。因此,有理由认为,我国上市公司总体RESg、总体MBg具有较好的预测GDP增长率的功能。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选择了2003—2017年我國部分A股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总体会计盈余和账面市值比是否具有预测GDP增长的功能。通过实际检验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总体MBg和RESg与未来季度的GDP增长率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一结果说明上市公司总体MBg、RESg能够很好地预测未来季度GDP增长率。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某种程度上,上市公司总体RESg、总体MBg具有预测我国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功能。

本文参照理论模型,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验证了中国上市公司的季度总体账面市值比是否具有预测GDP增长率的功能。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的总体账面市值比与我国未来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GDP增长率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负相关关系,而与未来第三、四季度的GDP增长率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因此我国上市公司总体市值比只能对短期的GDP增长进行预测。而欧美上市公司的总体账面市值比与其GDP增长率有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我国企业微观会计信息的能力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同时,本文将季度总体会计盈余与季度总体账面市值比纳入到同一理论模型,研究他们对GDP增长率变化趋势预测能力。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两者共同存在时对GDP增长率变化趋势的预测更为准确。

本文的研究表明,中国资本市场中总体会计盈余和账面市值比预测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作用还有待提高。这可能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出现的时间较晚,尚未发展成熟,也有部分原因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法制建设滞后,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仍然存在诸多弊端,针对资本市场的监管体系尚未完善。因此应当努力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提高资本市场会计信息对GDP增长的预测作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中国资本市场更快更稳定地发展。如:进一步加强对市场、企业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会计制度,借鉴国外市场的经验做出符合国情的决策;进一步改善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等。

【参考文献】

[1] 蒋国华,饶品贵.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拓展会计与财务研究新领域[J].会计研究,2011(3):9-18.

[2] KENCHITCHKI Y,PATATOUKAS P N.Accounting earnings and gross domestic product [J].Accounting Review,2014(2):89.

[3] 罗宏,曾永良,方军雄,等.会计信息的宏观预测价值:基于中国制度环境的研究[J].会计研究,2016(4):9-18.

[4] 谢三百,童鑫来.何以中国股市不是宏观经济“晴雨表”[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10):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