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前教育中的培养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
2019-07-08林秀慧
摘 要:在教育领域中,幼儿学前教育直接影响到幼儿良好品格的养成。幼儿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幼儿教师应通过有效的管理理念,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以素质教育为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文章主要对幼儿学前教育中培养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学前教育;行为习惯;有效方法
幼儿阶段,幼儿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在这一时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一、提高思想重视,设置适当的期望值
根据相关部门调查,适当的期望值可以不断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若没有设置期望值,就不利于培养幼儿的上进心;若设置过高的期望值,则会影响到幼儿的自信心。教师需要了解每一位幼儿的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设置不同的期望值,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幼儿教师可以制作一些好儿童卡片,对于表现好的幼儿进行发放,幼儿都想获得教师的肯定,日常表现也就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端正了自身的行为习惯。教师在设置期望值时也应考虑到每位幼儿的差异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教师也应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意识,使幼儿具有正确的思想理念,推动幼儿教育工作的开展[1]。
二、开展游戏活动,规范幼儿的行为习惯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游戏活动,提升幼儿的实践能力,开发幼儿的思维逻辑,拉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加强交流。在幼儿成长阶段,游戏活动已经成为幼儿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幼儿更愿意接受。对幼儿意识的培养是促进幼儿形成良好习惯的第一步[2]。
三、通过情景教学模式,创建良好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提升幼儿的积极性,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正能量的学习氛围,强化幼儿的行为习惯。教师应注重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利用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情感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情境教学设置,使幼儿在教学情境中受到感染,从而端正幼儿的行为习惯,促進幼儿健康成长。幼儿教师也可以利用其他教学形式,引导幼儿将行为习惯融于生活,在良好教育环境中培养幼儿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四、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作用
幼儿阶段,幼儿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以模仿为主。家长和教师作为幼儿接触最为密切的人,会使幼儿产生一定的依赖感,更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与家长应端正自身的行为习惯,在与幼儿沟通时应运用优美的词句,并用丰富生动的表情与孩子交流,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家长与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就会受到启发,自身的言行都会被幼儿看在眼里。因此,家长和教师必须做到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首先,从细节出发,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其次,应教育幼儿珍惜玩具与食品,不能做到无限制的浪费。最后,在幼儿园内,教师应规范幼儿的行为,使幼儿在模仿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利用细节,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说过,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因此,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时,需要注重细节的把握。幼儿的习惯都是在反复训练后形成的。在幼儿课堂中,不经意的细节,有时会直接表现出幼儿的某种习惯。幼儿教师应加强对每一位幼儿的了解,通过日常的细节,分析幼儿所产生的行为习惯。每个班级总会出现一位性格内向的幼儿,总是自己一个人玩耍,不善于与其他幼儿进行交流。教师对于这一类的儿童,应加强关注,了解幼儿的内心想法,并帮助幼儿敞开心扉,投入班级这个大集体中。
六、结语
幼儿学前教育中,家长与教师应重视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养成的,幼儿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耐心。在实践过程中,从细节入手,通过不断的引导,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教师应根据幼儿性格特点以及个体差异,制定有效的教育理念,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幼儿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刘显琴.浅谈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J].今古传奇:文化评论,2017(1).
[2]王敏仪.浅谈在幼儿学前教育中怎样养成良好习惯[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1):119-121.
作者简介:林秀慧(1983—),女,浙江瑞安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