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湿地保护恢复策略研究

2019-07-08安树青张轩波张海飞沈美亚王怡道陈俊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小微面积生态

安树青 张轩波 张海飞 沈美亚 王怡道 陈俊

(1 南京大学湿地与滩涂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462;2 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江苏 苏州 215501)

湿地是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交互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湿地国际, 1998),有着“地球之肾”“生物超市”等美称。根据最新数据,全球湿地面积1 210万km2。1970—2015年,约35%的天然湿地消失,消失速度是森林生态系统的3倍;81%的内陆湿地物种数量和36%的滨海和海洋湿地物种数量衰退(Ramsar Convention, 2018)。随着湿地消失或损失的日益严重,人们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认识正在加深,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成为当今的热点。2016年9月19至24日,第十届国际湿地大会在中国常熟召开,会上发布了《湿地常熟宣言》,呼吁全球应在充分认识湿地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Turner et al, 2017)。大会期间,多个重要的专题报告会和专项研讨会对“湿地服务功能、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进行了探讨(An et al, 2017)。因此,进一步深入探讨湿地保护恢复策略,对创新落实生态文明建设非常必要。

1 中国湿地资源现状

根据国家林业局2014年公布的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国家林业局, 2014),中国湿地总面积5 360.26万hm2,湿地率5.58%。其中,自然湿地面积4 667.47万hm2,占湿地总面积的87.37%;人工湿地面积674.59万hm2,占12.63%。自然湿地中沼泽湿地面积最大,为2 173.29万hm2,占自然湿地总面积的46.56%,河流湿地、湖泊湿地、近海与海岸湿地分别占22.61%、18.41%、12.42%。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湿地是针对面积大于8 hm2的沼泽湿地、湖泊湿地、近海岸湿地、人工湿地及宽度大于10 m、长度大于5 km的河流湿地。调查范围之外的小微湿地面积目前尚未见报道。

2 中国湿地保护恢复成效

2.1 湿地保护恢复建设

自2000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湿地保护恢复工程。尤其“十二五”期间,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实施规划,全国实施了1 100多项湿地保护工程和财政补贴项目,恢复湿地16万hm2,抢救性保护了一批重要湿地,工程实施对地方湿地保护恢复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有57处国际重要湿地,898个国家湿地公园。至此,受到保护的湿地面积达2 628万hm2,湿地保护率为49.03%,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湿地保护小区与湿地公园并存,其他保护形式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初步形成(国家林业局, 2017)。由此可见,抢救性保护、示范性恢复工作在重要湿地保护恢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2 湿地恢复保护的保障

中国加入《湿地公约》后,湿地保护和履约机构随之在原国家林业局设立,地方的各级湿地保护管理机构也逐步建立;在政策方面,法律法规文件随之出台,如《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2-2010)》《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十二五”实施规划》《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相应文件;在资金方面,2005年《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2-2010)》决定投资30.3亿元进行湿地保护工程,2009年启动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2010年首次设立了湿地保护补助专项资金,并于2011年颁布了《湿地保护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湿地相关机构的建立及法律、法规、资金为湿地保护恢复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3 中国湿地保护恢复存在的问题

3.1 湿地威胁加剧

从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最新数据来看,近期中国的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337.62万hm2,减少率为9.33%,表明中国自然湿地受到的威胁加剧,其主要体现在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功能退化、不合理利用等方面(国家林业局, 2014)。根据调查到的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状况,湿地威胁的主要因素已从10年前的围垦、环境污染和非法狩猎转为环境污染、人类生产生活过度干扰、旅游活动和建设开发、气候变化及外来物种入侵等多方面的因素(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2019)。

3.2 自然修复难以满足湿地恢复需求

资料显示,自1950年以来,中国湿地面积减少400万hm2(Anet al,2007; 国家林业局, 2014),2017年,《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指出:“到2020年,全国湿地面积不低于533 3万 hm2(8亿亩),湿地保护率达50%以上,恢复退化湿地14万hm2,新增湿地面积20万hm2(含退耕还湿);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按照文件要求,中国湿地保护恢复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恢复退化湿地和新增湿地面积的空缺依然很大,在此背景下主要依靠保护和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已不能满足湿地恢复的需求。

3.3 小微湿地生态问题被忽视

近30年来,中国对重要湿地进行了良好的保护恢复,主要集中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的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区域。由于小微湿地普遍存在重视程度较低、保护恢复的管理机制缺乏、周边过度开发、水质污染严重等问题,导致小微湿地生态状况不容乐观。

3.4 经济发展的积极效应没有充分发挥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现阶段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高涨。因此,充分发挥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正面效应,积极适时调整、探索湿地修复保护的技术措施、指导方向及新模式十分必要。

4 中国湿地保护恢复策略

4.1 抢救性保护转向全面保护

经过近30年的努力,中国湿地保护初步形成了湿地保护体系(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公园及其他保护形式),重要湿地得到良好的保护和恢复。此外,中国分别于2003年和2013年完成了两次全国性的湿地资源调查。经过两次调查,掌握了中国8 hm2以上湿地的本底资源状况。2016年印发《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我国湿地从“抢救性保护”进入“全面保护”的新阶段。这意味着今后的湿地保护恢复工作应从治理环境污染、规范人类过度干扰、限制旅游活动和建设开发、改善气候及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等多方面入手,全面保护生态环境,全方位推进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工作,增强生态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

4.2 合理选择湿地恢复等级

湿地恢复具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的理解(Zedler 2000; Liet al, 2014)。湿地恢复狭义上的理解是采用生态技术、工程修复或重建退化或消失的湿地,再现湿地干扰前的结构、功能及相关的物化、生物学特性,让湿地充分发挥原有的生态功能(彭少麟等,2003),适用于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等关注恢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区域。湿地恢复广义上的理解是采用各种有效措施改善湿地的生态功能,进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Baron et al,2002)。湿地恢复广义的理解,不仅强调复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更强调改善和提高湿地综合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Baron et al, 2002; Dale et al, 2012)。

湿地恢复等级可分为保育、复原、恢复和重建等几个层次(图1)。保育是维护物种生长繁殖,恢复受损程度低的生态系统;复原是通过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将生态系统恢复到原始状态;修复是指受损生态系统得到恢复、重建和改进,以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为主,而以外界人工调控能力为辅 ;恢复是通过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规律,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重建是将受损或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再次建设的行动或过程。湿地退化的程度越轻,就越容易恢复为原生境状态,随着湿地退化程度的加重,通常只能恢复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并需要付出更多的投入,包括引入目标物种、改造地形以及恢复类似湿地的水文特征等。湿地重建是投入最多的一种恢复策略,主要针对湿地已经极度退化或无法满足原有湿地类型的外部条件,水文状况的根本性改变促使管理者选择湿地重建。基于上述湿地恢复理论,应根据湿地退化的程度确定湿地的恢复策略。

图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Fig.2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图1 湿地恢复等级Fig.1 Wetland restoration level

基于中国湿地不断减少和《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对恢复退化湿地及新增湿地面积的要求,且考虑到目前重点湿地已受到良好保护的背景下,在保育和复原退化较轻湿地的基础上,增加湿地恢复和重建的外界调控能力应是今后中国恢复退化湿地和新增湿地面积的重要举措。

4.3 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并重

1995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格罗斯曼和克鲁格等经济学家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指出环境退化指数与居民收入水平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图2)。根据这一假说,一方面经济增长带来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既需要更多资源的投入,但又带来更多的污染排放,对环境质量产生负面效应 ;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通过清洁能源及新技术的使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调整等,对环境质量产生正面效应。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推算,2013年中国人均GDP 5 434美元,2018年中国人均GDP近1万美元,且部分污染物指标也已经出现下降趋势,表明中国已经到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转折点,这与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相吻合,同时也表明湿地生态修复已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因此,在强化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应投入一定资金用于环境改善,充分发挥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正面效应。具体可遵循“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转变为“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并重”的策略。实践证明,通过投入资金,采用一系列湿地恢复和人工湿地技术等,在改善湿地环境、提升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可有效消减氮磷污染物,实现流域水质的持续改善(An et al, 2019)。

4.4 注意中度干扰应用

很多因素对生物系统的动态变化产生贡献,如干扰现象,干扰可分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两种类型。其中,人为干扰可理解为人类的行为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或积极的影响。人为干扰有不同的方式,其造成的影响在空间上大小不一,对生物系统及生物的影响也不同。“中度干扰假说”提出,生态系统或群落遭受某些中度水平的干扰可使生态系统更完善、物种丰富度更高。中国研究人员也得出类似的研究结果(李政海等, 1997)。在实践应用中,干扰时机、干扰程度应把握好,前期的论证评估非常重要。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在适当时机采取适度的人为干扰,可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

4.5 创新湿地保护恢复新模式

中国拥有大量的小微湿地,它们发挥着调蓄洪水、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重要作用(赵晖等,2018)。城市中的小微湿地是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扩张的结果,大多数小微湿地也是城市发展中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小微湿地作为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可有效改善城市的环境、居住环境。农村小微湿地多以“乡村湿地”出现,蕴含着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新兴湿地管理模式(康晓光等, 2017)。由于前期的保护恢复及监测管理主要针对大型湿地,小微湿地的生态状况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中国的两次湿地调查也未涉及小微湿地。因此,探索小微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新模式,对扩大湿地面积、提升湿地的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落实湿地全面保护的重要落脚点。

5 小结

(1)中国湿地保护恢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形势依然严峻,中国湿地保护修复工作任重道远。

(2)湿地保护恢复工作由抢救性保护转向全面保护阶段,主动保护应成为今后湿地保护恢复的主要方式。

(3)生态恢复和生态重建是今后中国湿地恢复的主要策略,人工干预可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

(4)湿地修复由“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转变为“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并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5)小微湿地保护恢复应与建设美丽中国相结合,探索乡村振兴或社区发展“三生融合”的新模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建设生态文明,扩大湿地面积,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猜你喜欢

小微面积生态
帮扶小微企业 山西成绩优异
怎样围面积最大
小微课大应用
最大的面积
“生态养生”娱晚年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巧用面积求坐标
小微企业借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