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的视角解读高考试题——从2018年全国卷Ⅰ理综13题说起
2019-07-08四川
四川
从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的角度,理解高考试题的命题原则,如何考查学业质量标准和化学核心素养,解读试题情景设置、化学知识本身以及实际问题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分析试题难度和学业质量水平的关系,关注课程内容的增减在高考题中的体现等问题。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逐步推进,高考试题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在新高考改革逐步推进的同时,教育部公布了20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这次的新课程标准将全面指导我国的高中教育,包括高考。教师应如何把新课标内容与新高考试题紧密联系起来呢?下面结合自己学习新课程标准内容的心得对全国卷部分试题的进行分析。
由于新课标比旧课标变化很多,在新课标内容的第六部分中,关于实施新课标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考试的开展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因此,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和解读高考题时,要关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个方面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同时要结合新课标的课程内容较2003版内容发生的增减的学业质量标准。教师在研究高考题不仅要熟悉试题的命题框架和命题原则,还要把试题的测试宗旨﹑测试载体﹑测试任务﹑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化学工具这四个因素应用到试题的分析中。结合以上观点我们来解读2018年全国卷Ⅰ部分试题
(2018·全国卷Ⅰ·13)最近我国科学家设计了一种CO2+H2S协同转化装置,实现对天然气中CO2和H2S的高效去除。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电极分别为ZnO@石墨烯(石墨烯包裹的ZnO)和石墨烯,石墨烯电极区发生反应为
该装置工作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C.石墨烯上的电势比ZnO@石墨烯上的低
D.若采用Fe3+/Fe2+取代EDTA-Fe3+/EDTA-Fe2+,溶液需为酸性
从学业考试水平命题建议的第一点“考试目的”这一角度看待此题可理解为:
高考属于新课标中的高中化学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是化学两种学业水平考试中相对困难的那一种,试题的开展肯定也根据“考试目的”中的“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而旧课标重点关注的是知识技能方法。
从学业考试水平命题建议的第二点“命题框架”的角度看待此题可理解为:
图1
图2
由图1(图2是前文的原图,为阅读方便,阅读将其放在此处)可以看出“情境”和“知识”如何服务于“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情境的设计、知识的运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有利于检验学生核心素养的能力。
从学业考试水平命题建议的第三点“命题原则”的角度看待此题可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
(1)测试宗旨(核心素养及学业质量标准)的角度
本试题测试宗旨主要是“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和“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从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综合考虑化学变化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宏观模型和微观微粒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可提升“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具体的测试目标包括:要求学生能分析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原理及其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学业质量水平3-2,题干);能运用宏观、微观、符号等方式描述、说明物质转化的本质和规律(学业质量水平3-2,试题A选项);能在物质及其变化的情境中,依据需要选择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析与推断(学业质量水平4-1,试题B选项);能从宏观与微观、角度对物质变化中的能量转化进行分析(学业质量水平4-1,试题C选项);能基于物质性质提出物质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应用的建议和意见(学业质量水平4-1,试题D选项)。
(2)测试载体的角度
本试题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太阳能研究部研究员李灿以及研究员宗旭、博士马伟光等人发展电催化技术将天然气中二氧化碳(CO2)和硫化氢(H2S)资源化转化的相关研究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Chem.Int.Ed.)上的事实为真实、有意义的测试情境,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该试题的测试任务,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推理和判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题干材料与新课标中的“试题情境体现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发展的成果,注重真实情境的针对性,形成与测试任务融为一体、具有不同陌生度、丰富而生动的测试载体”的文字相呼应。旧课标的相关描述为“应注意选择具有真实情景的综合性、开放性的问题,而不宜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可见在试题情景的角度,新旧课标还是一脉相承。
2018年高考化学试题的真实情景较多,例如全国卷Ⅱ第8题和海南卷第12题的雾霾,海南卷第10题考查化学品在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全国卷Ⅰ第7题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呈现环境保护的素材;全国卷Ⅱ第36题以葡萄糖以及用葡萄糖为原料制得的山梨醇和异山梨醇等生物为背景的绿色生产技术试题,全国卷Ⅱ第36题治疗心绞痛的药——硝酸异山梨酯,海南卷抗心律失常药——盐酸美西律以各种药物和食品添加剂的试题情景。还有北京卷第10题为一种应用广泛的高强度芳纶纤维;第25题为一种重要药物中间体和常用金属离子络合剂;第26题为湿法磷酸(半水法)的工艺流程;第27题为利用硫的热化学循环实现太阳能的转化和存储的最新进展所呈现的真实情景。
(3)测试任务的角度
本试题基于真实、有意义的测试情境向学生提出了四个实际问题,涉及电解的原理,电极反应的书写,该体系的物质转化关系,以及化学反应条件的选择方面,要求学生在观察和分析试题中的宏观模型以及微观微粒的转化等基础上,灵活运用化学知识与方法进行解答。试题充分体现测试任务与真实情境之间紧密的联系。题干中出现的转化装置示意图为测试核心素养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服务,而图中的宏观结构及微观粒子体现出测试核心素养中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服务。
(4)解决问题的工具的角度
本题为选择题的最后一题,根据试题难度和学业质量水平的关系可理解为:A选项和B选项两个选项均体现新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水平4-1中的“能在物质及其变化的情境中,依据需要选择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和推断”和4-2中的“能根据化学反应原理预测物质转化的产物”3-2中的“分析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原理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和3-4中的“能运用化学原理和方法解释或解决生产、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可见,本题测试难度要求体现了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
由于考试的开展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标准则基于新课标课程内容,所以新课标课程内容较2003版课程标准有增减的地方在高考试题里面也可见一些端倪。例如以下例题
(2018·全国卷Ⅰ·28·节选)
(2)②研究表明,N2O5(g)分解的反应速率v=2×10-3×pN2O5(kPa·min-1),t=62 min时,测得体系中pO2=2.9 kPa,则此时的pN2O5=________kPa,v=________kPa·min-1。
快速平衡
慢反应
快反应
其中可近似认为第二步反应不影响第一步的平衡。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标号)。
这部分内容可以理解为是对新课程标准在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要求新增的预热。在化学反应原理的主题2中新增了“知道化学反应是有历程的,认识基元反应活化能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通过新增内容要求,让化学动力学的内容在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中变得更加丰盈。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三套全国卷均涉及化学动力学中反应历程和基元反应内容,具体情况如下:
(2018·全国卷Ⅱ·27·节选)(2)②在一定温度下,测得某催化剂上沉积碳的生成速率方程为v=k·p(CH4)·[p(CO2)]-0.5(k为速率常数)。在p(CH4)一定时,不同p(CO2)下积碳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则pa(CO2)、pb(CO2)、pc(CO2)从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
由于这两次课标在内容要求上的描述方式略有不同,2017版新课标的内容要求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新增:1.知道内能是体系内物质的各种能量的总和,受温度、压强、物质的聚集状态的影响。2.了解浓度商和化学平衡常数的相对大小与反应方向间的联系。
在模块2物质结构与性质中新增:1.知道介于典型晶体之间的过渡晶体及混合型晶体是普遍存在的。2.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聚集状态随构成物质的微粒种类、微粒间相互作用、微粒聚集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知道物质的聚集状态会影响物质的性质,通过改变物质的聚集状态可能获得特殊的材料。3.知道原子光谱、分子光谱、晶体X射线衍射等是测定物质结构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手段。4.了解从原子、分子、超分子等不同尺度认识物质结构的意义。
在模块3有机化学基础中新增:1.认识官能团的种类(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羟基、氨基、碳卤键、醛基、酮羰基、羧基、酯基和酰胺基)。2.知道醚、酮、胺和酰胺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我们相信这些增加的课程内容在以后的试题中会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