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扎根理论的海绵城市建设制约因素研究
——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

2019-07-08

关键词:制约海绵编码

(1.浙江工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2.嘉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嘉兴 314050)

城市雨洪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和重视的一大课题。传统的雨洪管理模式在导致经济损失的同时,还对公共健康和城市安全造成了威胁。作为传统雨洪管理的替代方法,可持续雨洪管理通过利用土壤和植被的自然过程恢复景观的水文和生态功能。尽管目前可持续性雨洪管理的多重效益在西方学界有着丰富的认知[1-3],且经过了专家二十余年持之不懈的宣传以及在不同气候地区成功实施的案例示范,但总体而言,其推进实施的速度依旧迟缓[4-6]。同时,即使传统的雨洪管理方式有着诸多弊端,但仍被各地区和国家广泛推行。由此可见,可持续性雨洪管理方面的知识与实践之间的脱节尚未得到学术界及政策制定者的充分关注[7]。

海绵城市的提出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场意义重大的绿色变革,其核心是推行现代可持续雨洪管理体系[8]。浙江省嘉兴市作为全国首批海绵试点城市之一,在国务院提出《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9]之后,产生了“制度压力”,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导则纷纷出台,大量项目投入建设。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自上而下的转型方式虽然有着极大的制度优势,但由于跳过了西方国家技术转型发展路径中的研究积累、知识传播及多方合作等阶段[10],在推进过程中暴露出理念不清、工作实践经验不足、制度不完善、后期维护不力等一系列问题,产生了部分海绵设施日渐衰败、预期效果不理想及群众热情下降等诸多后果。为此,本文对国内外可持续性雨洪管理制约因素的文献进行梳理,通过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嘉兴海绵城市建设制约因素的机理理论框架,从而对未来海绵城市的有效推进提出更科学的建议。

一、文献回顾

(一)海绵城市建设制约因素研究综述

迄今为止,对于现代可持续雨洪管理的实践似乎仅限于示范区或试点项目[11]。在国外有限的同行评审文献中,Roy等对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背景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确定了这两个国家共有的7个制约因素:成本和绩效的不确定性,缺乏工程标准和指导原则,职责分散,机构能力不足,缺乏立法授权和对变革的抵制[12];Brown和Farrelly从城市雨水管理角度对三个澳大利亚城市——珀斯、墨尔本和布里斯班——进行了调查,并将确定的制约因素分为管理安排和责任,法规和审批流程,以及资金和维护成本三大类[13];Matthews等学者通过对爱尔兰及英格兰的规划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的形式,确定了社会制度、认知、自然资源相关问题是主要制约因素[14];Krishna等学者通过对文献的批判性分析,综合美国10个城市的实施状况,确定了五类制约因素,并提出大部分制约因素来自认知局限和社会制度安排[15];Shula等学者则从社会技术变革转型的角度出发,认为文化认知、技术规范及法律调控是阻碍传统排水至可持续性排水管理的主要制约因素[16]。尽管地理位置、规模、背景以及列出的制约因素类别的名称和数量存在差异,但上述所有研究都认为,大部分制约因素来源于个人认知及现有的社会制度。

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市政工程及风景园林等技术相关领域,优先解决海绵设施的物理性能问题而较少关注技术转型过程中的文化及政治制度方面的制约因素。车伍等针对目前海绵城市的推行状况,提出内涵及指标认知、工作难度认知与投融资模式认知不清是未来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难点[17];刘剑等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建设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18];左其亭基于水科学的角度,阐述水科学各个分支在海绵城市的应用,提出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将面对水文模型及污染物模型的构建及计算、风险管控体系等方面的难题[19];姜勇、叶晓东等学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探讨武汉、宁波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20-21];杨青娟以澳大利亚水敏感性城市的发展作为参照,基于社会技术转型理论,提出海绵城市的建设将会面对社会大环境、管理机构、技术体制及公众认知方面的困难[10]。

(二)现有研究的不足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虽然技术困难可能阻碍雨洪管理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22],但影响海绵城市建设推进的大多数制约因素被认为具有社会文化和制度特征[12,23]。相较国外研究,国内目前关于海绵城市建设制约因素的文献大都停留在定性分析与经验总结层面,关于制约因素作用机理的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推进。为此,本文采用了以建构理论为目的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在对相关参与方的访谈记录进行编码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建构一个理论模型,以期从本土化情境中获得对海绵城市建设制约因素问题的系统认知,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由Glaser和Strauss[24]提出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起源于社会学领域,摆脱了传统研究方法中先提出假设后进行论证所导致的结论并非真实反映现实的缺陷,被认为是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中最为科学的方法论之一。它是指研究人员在不进行假设的前提之下,通过介入式观察或非结构性访谈的方式获取原始资料,借助一套完整的信息编码方式对现象进行归纳并加以分析整理的自下而上构建理论的方法。在理论构建过程中,需要将整理归纳出的概念与原始资料进行不断的比较修正,形成最终概念,并在概念之间建立联系,直至提炼出扎根于原始资料与现实的理论体系。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方式,强调研究者及访谈人员在数据的搜集与分析中共同建构理论[25],具体研究流程如图1所示。

(二)数据来源

深度访谈法是被学界认定有效的质性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方式之一。本研究采取一对一的访谈方式求得第一手资料,以规避传统调查问卷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研究局限。鉴于质性研究要求受访者对访谈主题有一定的理解与认识,故将访谈对象限制为海绵城市推进过程中所涵盖的规划、设计、施工及运维人员,并通过滚雪球(snowball sampling)的方式由初始访谈对象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符合访谈主题且持有不同观点的人群进行补充。由于访谈对象的特征将对研究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对不同工种的访谈者的比例进行了设定,以提高原始数据的科学性。样本量遵循“理论饱和原则”,即在新获取的数据不再对理论建构有新贡献时,便判断理论饱和,停止抽样。

在研究准备阶段,首先根据国内外文献的阅读及嘉兴实际项目的走访,初步制定了本次研究的访谈提纲,随后通过预实验及专家咨询等方式,针对提纲的不足进行修正。资料收集阶段,出示“保密承诺书”以打消受访者的犹疑与顾虑,对项目相关负责人直接提出问题,启发受访者谈论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阻碍其推进的因素,采用现场录音及笔录的方式整理出访谈笔记,共形成访谈资料12份,录音文稿及访谈笔记6万余字。

三、数据编码及模型建构

(一)数据编码

质性编码是扎根理论中对数据进行分析性解释的第一步,指对所获取的数据片段以简短的话语概括,并进行归纳分类。在扎根编码过程中,将访谈得到的原始资料随机选择了2/3(8份)进行编码及模型建构,将剩下的1/3的数据留作理论饱和度的检验。同时,为了减少研究人员的偏见或定见,采取小组讨论及专家咨询的方式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1.初始编码。初始编码(initial coding)是指对原始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整理,生成与访谈记录相关的能够反映行动的语句。同时,在分析过程中使研究者认识到访谈数据中所存在的漏洞并逐步修正。研究采用逐句编码[26]的方式对访谈记录进行编码,在剔除了过于模糊或前后矛盾的回答之后,尽量使用受访者的原话作为编码名称以消除研究者个人的偏见影响,最终生成初始编码128个。表1为访谈对象录音原句的初始编码编辑过程摘录,为节省篇幅,仅列出其中的一小部分。

表1 初始编码编辑过程部分内容

2.聚焦编码。聚焦编码(focused coding)是指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对编码进行高度凝练,相比初始编码更具指向性、选择性和概念性[27]。在此阶段,研究根据编码出现的频次高低,在数据之间进行反复的比较和筛选,将意思相近的编码归纳整合,共获得聚焦编码36个。如通过初始编码与数据的比较,注意到公众对于嘉兴目前的环境状况存在误解,认为“嘉兴的水资源情况良好”“嘉兴不缺水不需要改造”“雨水并不会造成污染”,还有部分百姓存有“对于水环境情况漠不关心”的观念。因此“环境问题认知”便自然涌现,成为其中一个聚焦编码(表2),并引导研究者进一步了解环境认知对海绵城市的推进所造成的影响。

在得出聚焦编码之后,结合原始资料中编码形成的语境和实际情况,进一步提炼编码,并根据编码之间的关系,最终归纳生成理念、资源、组织、制度4个主范畴,如概念认知、社会文化背景、传统制度依赖这三个编码便是“理念”的体现,具体编码整合过程见图2。

表2 聚焦编码编辑过程部分内容

(二)理论构建

1.理论类属饱和度检验。本研究用预留的1/3的访谈记录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显示模型中的类属已足够丰富,在阻碍海绵城市推进的4个主范畴(理念、资源、组织、制度)之外未形成新的重要范畴,且对应范畴内部也未形成新的构成因子。

2.理论编码。理论编码(theory coding)是指将聚焦编码过程中所产生的类属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具体化的过程。于海绵城市而言,不同类型的制约因素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和交互作用的。在这一阶段,研究者回归原始访谈资料,着重把握受访者所提及的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不断比较使编码之间的隐性关系得以自然显现,也使概念变得理论化。表3列出了部分理论编码的编辑过程。

四、海绵城市建设制约因素模型的理论阐释

基于扎根理论的编码与提炼发现,海绵城市建设制约因素模型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综合性模型(图3),主要划分为理念、资源、组织和制度4个主范畴。其中理念是指不同人群对海绵城市的实施态度及认识程度,是影响海绵城市推进的内在驱动力。组织不单指项目的参与主体,也囊括了各主体分工、分组与协调的方式;资源涵盖了技术、人力、资金等各种类型,此二者为影响海绵城市推进的内部情境因素。制度是指海绵城市实施时正式与非正式的法令准则,是影响海绵城市推进的外部情境因素。其相互关系表现为:

一是理念的改变对海绵城市的推进至关重要。民主接纳可以被认为是技术转型过程中最具决定性的驱动因素,技术的产生是人目的性引导的结果,没有社会意识的变革,新的技术和实践便不能被广泛引入。目前,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各相关参与方对于海绵城市的概念认知并不深刻,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甚至是相反的优先目标排序,在理念传达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公民的素质及责任意识较发达国家落后,一部分民众虽意识到嘉兴的水环境问题,但心理上听之任之、消极对待,另一部分民众对于实施后的效果认知片面,认为海绵城市不过是政府的一项政绩或形象工程,导致抵触心理。

二是内外部情境因素既影响了理念落地的过程,也受到了理念的制约。海绵城市相关理念提出之后,灰色基础设施的技术锁定及原有体制的路径依赖效应成为了海绵城市可持续推进进程中的一大掣肘。而资源的有效配置与组织的合理构建让突破成为了可能,而健全的制度建设也为可持续转型提供保障。因嘉兴市由中央财政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受访人员表示,相比资金而言,人力及技术资源的匮乏更是影响海绵城市推进的一大因素。尤其对基层组织而言,规范指南编写得过于学术化,造成部分施工及维护人员难以清楚地理解海绵设施的相关技术,无法有效地将可持续雨洪理念融入到当下的海绵城市建设。而后续相关的考核及维护细则的缺失,弱化了对相关机构的激励及约束,使建成效果大打折扣。与此同时,理念的深化也会促进内外部情境的改革。一方面,跨学科交融的思想理念将引领管理思维的改变,推动多层次、多主体的联合创新行动机制的形成;另一方面,公民责任意识及环境问题认知程度的提高将萌发其参与建设海绵城市的热情,提高海绵城市推进的效率。

表3 理论编码编辑过程部分内容

三是外部情境与内部情境之间相互依存、渗透,并影响着海绵城市的推进。一方面外部制度环境影响和约束着组织行为,需要实施的土壤——组织才能发挥其作用;另一方面,组织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着制度的影响,而是有所反馈。在海绵城市建设初期,或许会由于社会沉没成本等因素而未能表现出较以往的排水方式更好的绩效反馈,需要政府部门下达行政指令,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并改变传统的组织结构来给予保护和支持。受访人员表示,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系统,嘉兴市虽有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指挥部这一综合协调机构,但其存在的法律地位并未得到明确。而目前分散的治理结构造成了方案评审阶段的繁琐,耗费了较多时间成本,导致了组织的低效。

四是作为内部情境的构成因子,资源为组织的成长提供了物质载体,而组织框架则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情况。治理主体力量的分散,职能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将导致资源无法有效整合情况的发生。目前的海绵城市建设,还是以行政主导的方式进行,但海绵城市项目本身具有正外部性、公共性和长期性的特征,应结合市场规律建立要素配给机制。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以海绵试点城市浙江省嘉兴市为例,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探讨了相关参与方对于海绵城市建设制约因素的看法,并基于访谈结果构建了海绵城市建设制约因素、因素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结果表明,海绵城市建设的制约因素可分为内在驱动力、内部情境因素和外部情境因素三个维度,对应着理念、资源和组织以及制度四个主范畴。在此基础上,本文探索性地勾勒出各主范畴之间的关系以及范畴与海绵城市推进之间的作用:一是理念作为根本性动力因素,不仅有显著的驱动效应,而且推动了内外部情境的改变,却也在落地过程受其约束;二是内外部情境因素是海绵城市推进过程的基础与保障,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影响着海绵城市的推进。

(二)建议

在对制约因素模型构建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工作背景的受访者对于所提及的制约因素的重要程度的描述及关联,认为政策制定者及管理者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提高社会接受度,促进新型城市法制的发展。通过教育和宣传等方式来提高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民众对于海绵城市内涵的认识,消除理念上的误区。只有当海绵城市工程被认定较原有的排水方式更具有价值,对主流的环境变革产生贡献时,才能引发更广泛利益相关方参与,实现对已有体制及技术(知识)市场的延伸与转变。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及组织结构,破除传统技术的锁定效应。一方面,从高层决策者到设施所在社区的所有利益相关方都应该接受相关的知识培训以提供更为优质的人力及技术资源。政府管理层面应制定政策来培训现有员工,从而提高他们在可持续性雨水管理方面的相关素养;学术研究层面应鼓励大学、研究所等机构为想要专注于雨水管理的市政、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提供课程和研究机会。另一方面,社区是离人民群众最近的组织,为面对面的互动提供更好的机会,应在社区层面加大治理监管力度,实现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转变,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三是加强制度供给,抵抗传统路径依赖。针对省、市、县各层级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使海绵城市建设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建立统筹协调机构合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法律意义上增强协调统筹机构的权威性,并明确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责任主体。

猜你喜欢

制约海绵编码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生活中的编码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煤矿通风安全的制约因素及防范探讨
Genome and healthcare
海绵是植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