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县武当太乙拳(宋氏门)简介
2019-07-08左江桥
武当太乙门的“太乙”,又称太乙数,仿易理所作,属易经象数之学,是古代高层次的一门预测学。武当太乙门的创始人,是唐代中期武当隐修道人金晶子祖师,他将老子的清净无为之道与武轮先祖元圣真灵子(先秦时期人士)所遗留的武道修真密技相结合,集修真、武学大成于一身,确定了以武人道、武道相合的修真宗旨,创立了武当太乙金门,俗称武当太乙门。
常山县民间流传的武当太乙拳(宋氏门),集唐代武当隐修道人金晶子祖师的武当太乙门修真、宋代太极拳始祖张三丰的武学和近代常山宋氏祖传武术于一体。其功法特点是强调内功修练,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短胜长,以慢击快、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偏于阴柔,主呼吸,用短手。功法虽不主动进攻,然亦不可轻易侵犯,犯则立仆。凡搏人皆以其穴,死穴、晕穴、哑穴,一切如铜人图法。有四两拨千斤,后发先制的特点,亦有静如山岳,动如行云流水,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刚柔相宜,含而不露的风格。并具有开人潜能,启人智慧,充人精神,壮人体魄,去病健身,益寿延年的独特功效。“拳功低架沉稳,劲走螺旋缠绕”,有利于经络气血津液的畅通,增强人的体质;以丹田为核心的腰胯运动,盆腔行太极,有利于性腺系统功能的提高,保持人的健康水平;“尚意不尚力”、“贵化不硬抗”,有利于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提高修身养性水平。还包涵了人生的处事哲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养生价值,是中华武术之精华,东方文化之瑰宝。
常山县民间武当太乙拳(宋氏门)及道教文化的来历,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常山县辉埠镇才里村(原宋畈乡坪山村)有一宋姓人家世代耕读习武,到19世纪中期,宋志高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武师,其子宋作宾考取了秀才成为文武双全之人。宋作宾儿子宋步青在习武上更加显示出超人一筹的天赋,其酷爱武术达到痴迷程度。
20世纪初,宋家来了一位云游四方的武当山道士,因年事已高当时落难在宋家三年,宋家大小待其如亲人。为答谢宋家,道士将武当拳教给宋步青。三年后,道士欲再云游四方,遂悄悄离开。宋步青发现师父离开后,怀揣50锭白银追赶,寻找到了师傅并极力挽留。道士深受感动,遂又留下三年,悉数传授其点穴、道医、符咒、针灸、易经、八卦、风水等武当派奇艺绝学。宋步青不负众望,将祖传武术与武当拳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宋氏门武当太乙拳。后来,宋步青将武当太乙拳(宋氏门)及道教文化传于其子宋舍毛。此后,宋舍毛收徒300多(含两个儿子在内),现在得到武当太乙功夫的真传并练成者只常山左江桥一人。
左江桥,男,1950年1月生,常山县天马街道南前坊村民,1972年时年22岁,他开始向宋舍毛先生学习武当太乙拳(宋氏门)及道教文化。他尊师、敬师、潜心悟道,刻苦练习,每天早上4点钟就从城区出发,行二十里路到宋畈乡师傅家学艺,一直要到晚上10时才能到家,6年时间天天如此,深得宋老先生赏识,看准是一块可雕之木。
1978年8月26日,左江桥正式行道教传统的“顶香礼”仪式拜宋舍毛为师。宋舍毛正式接收左江桥为“入室弟子”后,赠送给他二句话:“武者行侠仗义,医者治病救人”。
后来,左江桥习武悟性很高,师傅将武当太乙拳(宋氏门)精髓与道教文化全盘传授予他。左江桥不负师傅厚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拳不离手,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其内功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防人如铜墙铁壁,攻人可伤及内脏而不见外痕,曾有众多民间武术高手信服之并向其求教。同时,他还学会了道医、道术,为民间百姓救死扶伤,做出了很大贡献。先后被评为全国武当武术年会“十佳名师”、国际武道联盟传统武术黑带八段、国家二级武术裁判、传统武当拳内功点穴及推拿传人、国际易经风水研究院高级风水师等多项荣誉。
近年来,作为第五代武当太乙拳(宋氏门)功夫传人左江桥,以发展的眼光审视传统道教文化,努力发掘传播集禅、武、医、艺于一体的武当太乙拳(宋氏门)及道教文化,成立了常山县第一家医易养生馆。2013年10月,投资60多万元,在常山城区创立了“武当太乙拳馆”,在他的努力下,又成立了武当太乙拳传承小组,开展武当太乙拳(宋氏门)的传承工作,如今已吸纳弟子200多人(含子左琦),学员2000多人,天天坚持习武不辍。他决定将自己掌握的武当太乙拳(宋氏门)奇门绝学,通过毕生的努力,准备确定其子左琦为第六代传人,并积极投身于和谐社会建设之中,为弘扬中国传统功夫及道教文化不断发挥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