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eBye,原生家庭之殇
2019-07-06聂炜
◎聂炜
客观,回归理性
原生家庭是指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家庭。
当下关于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充斥着各种不理性的声音。举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简而言之,是“父母皆祸害”,对父母的愤怒溢于言表,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问题都归因于父母曾带给我们的伤害,同时又对摆脱父母的负面影响充满了无助感。另一种是“原生家庭论是彻头彻尾的伪心理学”,认为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微乎其微,强调要体谅和理解父母的难处。
平心而论,这两种观点既不科学,也无益于问题的真正解决。从笔者阅读的大量心理学书籍,以及上千个咨询个案积累的经验,我对原生家庭的影响持以下几点看法:
1.原生家庭对个体不能说是唯一的影响,但一定是最主要的影响。家庭塑造人,并不夸张;
2.没有一对父母是完美的,他们有他们的痛苦和创伤,但这并不能否认父母曾带给我们的伤害;
3.只有处理了从父母而来的伤害,表达了我们对父母的愤怒之后,才能真正去认识并接纳父母的不完美,达到与父母的真正和解;
4.既不能否定父母过去对我们造成的伤害,也不能就此将我们不那么美好的现在完全归咎于父母,因为已经成年的我们完全有能力,也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我们可以选择不再受过去经历的影响,所以如果继续让父母为我们的未来承担责任,那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了。
过去,如影随形
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会在其成年后的各个层面体现出来,比如亲密关系,又比如职场人际交往。在我从事的大量企业EAP(企业员工心理援助)项目中,常常能清晰地感受到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影响。
A公司的李小姐,不论是同事,还是主管,只要有人随口说声“你这样做效率不高,你可以怎样怎样做”,或者善意地提醒她“你下次注意点”时,李小姐都会十分敏感,觉得大家是在嫌弃她能力差,然后陷在深深的自卑中不能自拔。追根溯源,是因为李小姐从小是在家人“你笨死了,什么都不会”“就没见过你这么笨的人”的责备声中长大的。所以,李小姐将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在自己的能力上,所有的努力也只为能证明自己的能力,一旦能力不被认可,她就感觉天塌下来了,认为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B公司的王先生,有一位极尽挑剔之能事的老板。无论员工做得有多好,他总能火眼金睛“直击要害”,发现还不尽如人意之处。这样一位不讨喜的老板,自然得不到下属的认可。大家都能躲则躲,不把老板当回事。而王先生却对其反映强烈,一方面他喜欢这份工作本身,不愿离职;但另一方面,因为这位挑剔的老板,他内心充满着愤怒、害怕、恐惧等各种复杂的情绪,甚至有些抑郁而害怕去上班。
在王先生的原生家庭里,有一位父权无限扩大的父亲,他对王先生各种巨细靡遗的约束,令其养成了敢怒不敢言的性格。在工作环境中,虽然老板并不比王先生年纪大很多,但老板和父亲一样都拥有权威的身份地位,因此王先生不自觉地把与父亲的关系投射到与老板的关系上,将老板视为父亲的化身。他对父亲的诸多愤怒从未得到处理,一直积压着,而老板的行为就像扳机一样,触动了他的回忆,重新唤起他过去的痛苦体验,所以王先生的感受就会比其他同事强烈得多。
可以合理地推测一下,这位老板“挑剔着魔”的行为很可能也与他的原生家庭有关。
治愈,未来可期
否认原生家庭给我们造成的伤害,并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只有正视这些伤痛,才有可能治愈我们自己。正视,才能看见;看见,就是了解我们自己。一个人不能了解自己的痛在哪里,怎么能够清理伤口,使其痊愈,并且以后避免再次被伤害呢?
所以对于李小姐们和王先生们,治疗的第一步,是分辨在因工作关系引发的情绪中有哪些是与父母关系的投射有关。
其次,梳理过去的经历和情绪,看到父母带给我们哪些伤害和影响。
然后,处理父母带来的伤害和影响。处理的方式就是接受“我们可以对父母的行为表示愤怒”的观点,试着去表达愤怒。当情绪被表达和宣泄后,我们才有可能开始看到父母当年那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他们如何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中艰难地煎熬和拼命地挣扎,这才有可能接纳父母的不完美,才能放过自己、面向未来。
最后,需要知道,无论我们曾经是否有过如李小姐和王先生那样的童年经历,成年后的我们依靠努力工作已能实现经济独立,可以选择不再受父母影响,选择我们想要的生活状态。我们的未来,完全由我们说了算。如果说,过去的伤害父母要负主要责任,那么未来的各种不如意,是不能推卸给父母的。
如果你没有能力去做童年创伤的自我疗愈,那么请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是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