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
——以辽宁地区为样本
2019-07-06丛中笑
丛中笑
(辽宁省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167)
1 引言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古籍是中华民族“根”和“魂”的重要载体。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完成“十三五“时期古籍保护重点任务,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于2018年针对本省15家基层古籍收藏单位的古籍保护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以期增强对本省基层古籍工作现状的了解,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一步推动辽宁省古籍保护工作的发展。现结合调研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概括分析辽宁省基层古籍保护工作的现状,从中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症结,进而有的放矢地提出该项工作的改进建议和发展对策。
2 基层古籍保护现状及分析
2.1 调研方法
此次调研采用了现场考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调研人员深入到参与调研的基层古籍收藏单位进行实地考察、问询,以获取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调研人员向参与调研的15家古籍收藏单位发放调查问卷,对其藏书量、古籍(民国文献)收藏,保护条件、古籍保护计划的制定实施、专项古籍保护经费等情况进行系统的调查统计,并着重对古籍修复工作及《中华古籍编目·辽宁卷》编撰工作的参与和实施情况进行细致的考察,以求全面、系统、客观地了解和掌握本省基层古籍保护工作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2.2 参与调研单位构成
参与调研的15 家收藏单位中,地级市以上古籍收藏单位6家,约占40%;县级市古籍收藏单位4家,约占27%;县级古籍收藏单位1家,约占7%;普通高等院校图书馆两家,约占13.3%;市辖区级古籍收藏单位两家,约占13.3%,其中旅顺博物馆是唯一参与调研的博物馆,约占7%(如图1所示)。
图1 参与调研单位构成比例示意图
2.3 基层古籍收藏单位面临的现实问题
据《辽宁省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概况》记载,辽宁地区共有近40 家古籍收藏机构,有古籍保护从业人员60余位。自辽宁古籍保护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开展全省古籍普查、组织申报历次《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组织编撰《辽宁省珍贵古籍名录》、启动修复古籍珍品《嘉兴藏》及其他众多珍贵破损纸质文献、组织基层古籍修复技能培训……凡此种种,成绩斐然。然而,我省基层古籍保护单位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参与本次调查的单位虽然只占全省古籍收藏机构的37.5%,但存在的问题却十分典型,几乎涵盖了基层古籍保护工作的所有瓶颈问题。
2.3.1 古籍收藏分布不均衡
15 家收藏单位中,大连市图书馆各方面条件都是最好的。该馆馆藏古籍55 万册,古籍线装书35 万册,其中国家级善本2150 种,计两万多册;作为世界上收藏满铁资料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图书馆,拥有日本文献及满铁资料17万册;还藏有明清舆图5000 余幅,历代碑刻拓本2000 余件,清内府档案1700余件。其馆藏数量质量、馆舍条件、保护状况等均可圈可点,与辽宁省图书馆同为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另外14家收藏单位的情况则不容乐观。14家单位共藏古籍及民国线装书135835册。其中,凌海市图书馆没有古籍藏书;藏书超过万册者有旅顺博物馆、丹东市图书馆、锦州市图书馆3 家,占总数的21.4%;藏有善本者6家,占总数的43%(详见表1)。
表1 各单位历史文献收藏情况一览
通过表1可知,基层古籍收藏单位除了个别者外大多拥有数量不多的古籍或民国图书,馆藏情况差别不大。这种各基层古籍收藏单位各自拥有少量善本(古籍或民国图书)的情况就是辽宁地区基层古籍收藏分布的基本特点。
2.3.2 古籍保护条件差强人意
(1)经费匮乏。虽然辽宁地区古籍保护工作整体成绩突出,但古籍保护经费投入还十分有限。除大连市图书馆、旅顺博物馆有较充足的经费保障外,其他参与调研的古籍保护基层单位很少或基本没有古籍保护经费(详见表2)。
表2 各单位古籍保护工作开展基本情况一览
据2017年有关统计,我国古籍保护及维修专项经费年均100万,却要支付全国所有古籍保护单位的开销,经层层分配到基层古籍收藏机构时已所剩无几,古籍藏量较少的基层单位很难争取到充足的古籍保护经费。古籍保护与文物保护类似,都需要不间断投入大量资金。古籍虽为一类文物,但超过九成以上的古籍收藏在图书馆,而图书馆与文物机构分属不同的管理系统,导致国家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专项资金达3亿元,而图书馆古籍保护却不在分享之列。经费匮乏无疑是辽宁地区基层古籍保护工作不容否认的首要困难。
(2)场所简陋。表现为馆舍破败、场地紧张、设备陈旧甚至不全等等。作为保护古籍工作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提供专门的场所,这是一切工作的起点,但15 加单位中近30%没有专门的古籍库房或修复室;能够实现库房现代化的只有大连市图书馆、旅顺博物馆和盘山县图书馆,占20%;完全没有采取保护措施的有1 家,占7%。其他单位基本保持传统存放状态。卫生状况普遍差强人意,灰尘清理困难,增大了虫蛀鼠啮的危险。部分库房老化漏水,不仅使古籍长期遭受浸染的潜在威胁,还为霉菌的滋生提供了温床(详见表3)。
表3 各单位古籍保护专用场所情况一览
(3)设施技术落后。参与调研单位都能够做到防火防盗,少部分已采取防紫外线措施;绝大多数书库既达不到恒温恒湿,也没有防水措施,难以实现杀菌除虫;缺乏函套,存放古籍的铁柜锈蚀、不能锁闭。个别单位甚至因没有库房古籍长期存放在纸箱中,文献脆化、酸化情况日趋严重(详见表4)。
表4 各单位古籍保护设施技术应用情况一览
2.3.3 古籍保护意识薄弱,社会关注度低,人才奇缺,开展工作信心不足
80%的基层单位馆藏古籍或民国图书不及万册,一些单位领导古籍保护意识薄弱,认为古籍占馆藏比例小,即使工作差强人意也不会影响全局,因此仅满足于保证防火防盗,而在人员设置、经费安排、设施配备等方面几乎没有投入,导致专业修复场地缺乏,近90%的单位未设专职修复人员(详见表5),50%的单位没有任何保护计划(详见表2)等。这就会直接影响从业者的职业自豪感,其主观能动性、业务兴趣、钻研热情、对古籍的关爱等逐渐丧失,导致古籍保护工作进展缓慢,最基础的整理工作尚未开展,不掌握馆藏古籍的数量、种类、破损程度等情况,修复、建立数据库、数字化开发、版本研究等后续工作更无从谈起。
表5 各单位古籍保护人员情况一览
3 应对策略
古籍保护是对古籍本体的保护,其实质是对古籍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阐释。一些基层单位如锦州市图书馆、鞍山市图书馆、辽东师范学院图书馆等,虽然经费困难,人手短缺,但仍然在自身现有条件下竭力为古籍保护争取一些机会,并开展了颇有成效的古籍保护工作。因此笔者立足实践层面提出基层古籍保护工作的改进和发展策略。
3.1 鼓与呼,争取社会多方支持
在古籍保护工作诸多要素中,资金是经济基础,技术设备是必要保障,人才是关键。正如文物意识之于文物保护工作、环保意识之于环境保护事业一样,只有在全社会树立古籍保护意识,使之浸润于每个公民的血脉之中,中华古籍保护工作才会迎来真正的春天。
3.1.1 争取政府支持
(1)政策支持。“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十几年来,领导关注度不断提升,决策机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但仍需进一步法制化、制度化。在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各古籍收藏单位可以采取邀请决策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来馆实地考察调研、提交决策内参等方式,强化其古籍保护意识,加深其对基层实际困难的了解,使之在制定政策法规或建言献策时对古籍保护工作有所关注和倾斜。
(2)经费支持。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其运营经费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目前市面上修复一本古籍约需300元。据此推算,辽宁省仅省图书馆和大连市图书馆两家古籍收藏单位需要的古籍保护经费就高达3.48亿。拮据的资金状况必然掣肘场地设施改善、新技术应用、人才队伍建设等古籍保护工作。要在力争本级财政支持的基础上,积极关注了解更上级财政专款的状况,抓住机会,积极申报。拓展经费来源渠道,争取更多经费支持,是维持基层古籍保护机构工作发展,冲破行业瓶颈的重要途径。
(3)编制支持。建立稳定、高素质的古籍保护专业队伍是开展古籍保护工作的关键。基层古籍收藏单位普遍编制紧张,往往一人身兼数职;即使配备了专职修复人员也因单位编制紧张、工作繁杂而被挪作他用。争取政府增加古籍修复人员编制并将其岗位身份“固化”,不失为解决古籍保护人才问题的良策。
3.1.2 加强相关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
在文物保护领域有很多先进技术得到了应用,但由于跨系统的缘故,这些先进技术并未有效应用于古籍保护领域,因相关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造成古籍保护单位不得已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时间、人力去探索保护技术,引发或强化了古籍保护中一系列的问题。仅凭基层古籍保护单位一己之力难以实现终极目标。古籍保护及开发利用工作涉及技术、设备等多种要素,需要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机构或部门之间的交流协作。基层古籍保护单位要努力寻求与社会其他机构的广泛合作。如在技术方面加强向文物机构学习,在数字化开发利用方面积极与信息化数字化运营商合作,在出版方面寻求与出版机构合作等。
3.1.3 寻求社会各界关注
古籍保护工作不只是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的责任,更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古籍文献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华古籍保护工作需要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和密切协作。一是要广泛宣传古籍保护知识。各级各类古籍收藏单位需要通过古籍知识讲座、古籍文献展览、古籍修复成果展览等活动,向社会公众广泛传播古籍文献的认识,增强全社会对古籍保护工作的了解,强化古籍保护意识。二是要招募扩大古籍保护志愿者。面向社会招募在古籍整理、古籍开发、古籍研究、古籍修复等领域具有专长的专业人士,以古籍保护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古籍保护工作。三是要多渠道筹集古籍保护经费。采取募集民间捐赠、跨界合作等方式广泛争取更多社会资金支持。四是建立多元化合作机制。要做好古籍保护工作除了各古籍收藏单位的交流合作,还需要社会多领域多部门的合作。古籍研究机构、古籍出版机构、古籍保护技术开发机构、古籍数字化加工部门、文物保护管理部门、新闻宣传出版部门等,都可以找到与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结合点。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合作机制。
3.2 车头带,强化国家级保护中心的作用
各区域各文献收藏机构在古籍文献数量、古籍保护成果、技术条件、资金以及古籍保护工作面临的任务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强化地区古籍保护中心的作用。地区古籍保护中心应牵头组建区域古籍保护工作联盟,在地区古籍保护工作中发挥组织、协调和指导职能,在规划制定、政策落实、方案执行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重视工作总结和先进技术、先进经验的推广工作,促进地区古籍保护事业的整体发展和协调发展。
3.2.1 完善规章制度
以地区古籍保护中心为龙头,遵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古籍保护经费、设备、技术条件、古籍修复流程与标准、古籍从业人员管理、古籍开发利用、古籍保护工作协作协调等相关工作制度和工作规范、工作标准,为各项工作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保障。
3.2.2 健全保护体系
地区古籍保护中心应进一步摸清本地区古籍收藏数量、种类、破损程度、信息著录、馆舍状态、修复能力等情况,统筹制定地区古籍保护工作阶段性和长期性计划,科学整合、合理调配全省古籍保护的力量。帮助基层收藏机构建立健全保护体系,在古籍保护计划制定、古籍普查登记、古籍分级保护、古籍库房标准化建设、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严格的制度体系和科学的工作机制。如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于2018年对基层古籍保护单位中古籍存量大、保护条件差的多家单位进行遴选,首批选出辽东师范学院图书馆、辽阳市图书馆、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辽宁大学图书馆等四家收藏单位,帮助其尽快建立起了“小微修复室”,无偿代为培训修复人员,提供业务实习机会,无偿帮助配备工具、耗材及部分设备,坚持定期进行技术指导和工作验收,直至其修复工作走上正轨。此外,对没有能力完成古籍整理著录的收藏机构无偿帮助整理著录。
3.2.3 代存代修古籍
基层古籍收藏单位如果不具备良好收藏条件,地区古籍保护中心可为基层单位代存古籍,这是解决现实古籍存放困境的有效方法。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中心代为长期保存古籍,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提出任何条件,只要收藏单位需要,可以随时提走代藏古籍。目前,沈阳慈恩寺将其所藏3000余册古籍已运至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位于辽宁省图书馆的古籍书库。同时,对申请帮助修复破损古籍的收藏单位,提供无偿修复的服务。
3.2.4 代培专业人才
开展各类古籍保护专业培训是地区古籍保护中心应该承担的重要职能。近年来,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将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各种古籍保护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结合行业特点、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将古籍修复、古籍整理、版本鉴定、古籍编目等诸多古籍保护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一批一专多能的古籍保护人才。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不仅组织面向省内古籍收藏机构专业培训,还多次组织全国性的古籍修复专业技能培训。享誉海内外的赵嘉福老师多次到培训班授课,并现场指导修复中心的工作,让从业者受益匪浅。
3.3 聚合力,加强跨行业跨区域协作
古籍保护工作需要基层古籍收藏单位之间的交流协作,也需要跨机构、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交流协作,需要调动各相关单位的能动意识,发挥社会各界人财物资源的优势,形成古籍保护事业的合力。古籍保护工作者应强化书史知识、出版史知识以及现代书籍装订技术、出版流程、编目分类等知识的学习,通过专业知识的深化学习和社会实践,开拓合作视野,启迪合作思路。古籍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应走出去,多调研,多学习,多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学习更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才能跟紧行业发展潮流。
3.4 稳队伍,健全考核奖励机制
古籍保护工作是一项枯燥而繁琐的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性情,更需要潜心钻研和长期磨练。为建立稳定的古籍保护人才队伍,必须营造适于专门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环境。从辽宁省古籍保护工作实践来看,现有从业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匮乏、岗位更换频繁,日复一日地工作,其工作成果常常被人们无视,从而限制了从业者的发展空间。在国家大力提倡“工匠精神”的当下,应建立健全古籍保护、古籍修复人才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对他们的工作成果给予客观评价,让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辛勤付出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在职称申报、职级晋升、干部提拔等方面获得与他人同等的待遇。同时,应建立地区或全国范围的古籍保护行业评优评先机制,及时发现行业内的典型人物、典型案例、典型单位,以典型人物的事迹、典型案例的经验,典型单位的作为,引导和激发从业者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弘扬其爱岗敬业、勤于钻研、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提升古籍保护专业人才的职业获得感、自豪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