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太湖模式
2019-07-06陈世超安徽省太湖县畜牧兽医局
文│陈世超(安徽省太湖县畜牧兽医局)
太湖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丘陵低山区,面积2040平方千米,辖15个乡镇,人口58万,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生猪调出大县,同时也是大别山区深度贫困县。畜牧业是太湖县的主导产业,也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抓手,多年来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2017年太湖县申报实施了首批中央财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2018年年底全县规模养殖场资源化利用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3.96%,项目目标全部完成,成效显著,并且总结出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工作模式和经验。
一、基本情况
1.畜牧业生产情况。太湖县以猪、肉鸡为主,肉牛、肉羊、蛋鸡、水禽为辅。现有规模养殖场591个,其中生猪87个,肉鸡397个,蛋鸡19个,肉牛21个,肉羊19个,水禽48个。2018年出栏生猪53万头,家禽3200万羽(其中肉鸡3020万羽),肉牛1.85万头,肉羊3.2万只,肉类总产量8.8万吨,禽蛋产量0.78万吨,畜牧业产值22.8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1%,全年饲养畜禽总量折合猪当量约171万头。
2.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情况。2017—2018年,太湖县以整县推进为目标,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其中中央财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资金支持3650万元),因地制宜新建了3个年处理能力均在5万吨以上的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因场施策改造升级了535个规模养殖场和52个养殖专业户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建成干粪堆积发酵棚等固体粪便处理设施面积47841平方米,污水厌氧发酵池等液体粪污处理设施79162立方米,污水收集输送和液肥还田利用管网115120米,沼液车、干湿分离机、自动刮粪机等专用设备698台(套)。全县规模养殖场资源化利用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3.96%。
二、主要做法
1.理清工作思路。全县紧紧围绕“规模养殖场资源化利用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探索构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长效机制”的工作目标,以实施项目为抓手,以种养结合为方向,以新建第三方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和全面改造升级规模养殖场粪污源头减量、收集转化和还田利用设施为重点内容,以粪污肥料化、基质化、能源化利用为主要路径,因地制宜,点面兼顾,整县推进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
2.强化工作保障。
(1)强化组织保障。县政府组织成立了县、乡两级领导组织和工作组织,其中县级成立领导小组、专家组、验收组和督查组,各乡镇成立领导小组和技术服务队。县领导小组由政府负责人担任组长,政府办、农业、环保、财政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顶层设计、组织部署、调度指挥和部门协调;县专家组、验收组和督查组均由农业、环保、财政、审计4个部门工作人员组成;乡镇领导小组对照县领导小组成立,负责组织辖区内具体工作开展;乡镇技术服务队由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组成,对上负责联系县专家组,调查和提供项目基础数据,协助专家组制定“一场一策”,对下负责对接养殖场,指导项目申报和资料归档,督促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
(2)强化技术保障。首先是落实“一对一”联结机制,为每个养殖场安排县专家组和乡镇技术服务队指导人员各1名,负责项目全过程指导;二是广泛开展技术培训,举办市级培训1次,县、乡两级技术培训20余次,累计培训1100余人;三是为提高专家组水平,县政府聘请了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杨兴明为项目实施首席专家,担任专家组组长。
(3)强化制度保障。项目落实了督查调度制度,县领导小组对项目进行全程监管及分月调度,每月下发督查通报。
(4)强化经费保障。2018年县财政安排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专项工作经费95万元,用于专家指导、技术培训、专项审计及工作开展,并将该项经费纳入下年度政府财政预算。
3.制定技术模式。在农业农村部和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基础上,在各级专家指导下,经过广泛调研,太湖县结合县情制定了6种技术模式供养殖场参考,包括:固体粪便堆肥利用模式、肉鸡垫料堆肥利用模式、污水肥料化还田利用模式、异位发酵床模式、粪污专业肥料化(基质化)利用模式、粪污专业能源化利用模式,并参考国家相关标准设计了资源化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设计图。
4.规范项目流程。作为首批项目县,自主设计一套项目流程和档案资料范本,用于规范项目实施,提高项目成效。
(1)摸底排查。项目实施之初,农业系统对全县规模养殖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拉网摸底,登记养殖场地址、规模、现有资源化利用设施条件、环评情况等基本信息,分乡镇汇总后上报县专家组整理分析。
(2)入场指导。根据摸底结果,县专家组分为4组分片指导,现场对各养殖场设施设备配套情况进行分析,筛选项目实施主体,拟定资源化利用模式和项目建设内容,制定“一场一策”,教给乡镇技术服务队和养殖场负责人。
(3)项目申报。各养殖场在乡镇技术服务队指导下填写县级制定的申报文本和省级制定的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案表,经乡镇初审后汇总上报县专家组申报项目。
三是大力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各市县要根据工作需要,从自治区切块下达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的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等后续扶持工作,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有收入。
(4)项目评审。专家组定期召开集中评审会议,分批评审申报文本后,报县领导小组批复。
(5)项目建设。养殖场根据批复内容,参考《太湖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设施建议设计图》及专家意见建议进行项目建设,同时做好环评备案工作。
(6)项目验收。县验收组组织分批入场验收,验收内容包括项目建设内容完成情况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情况。
(7)结果公示。验收结束后,县级统一对验收结论和审计结果进行公示。
(8)资金拨付。公示无异议后,及时拨付奖补资金。
(9)资料归档。县专家组对项目实施主体档案资料进行分户归档和统一保存,归档资料共有11项内容,包括:资源化利用方案表、资源化利用考核验收表、养殖场环评资料、项目申报文本、项目验收表、项目审计结果、项目设施照片、项目建设发票、配套土地证明、资源化利用台账、扶贫结合资料。
5.探索长效机制。
(1)制定《太湖县种养结合循环发展规划(2017—2020)》。以地定养,调整产业布局结构和发展方向。
(3)搭建种养结合信息互通平台。通过微信群将养殖、种植主体紧密联系到一起,实现资源互通共享,打通种养结合通道。
(4)加大执法监管力度。2018年县环保执法部门对3家规模化养殖场环境违法行为依法立案查处,给予停产整顿、罚款、拘留等处罚,强化倒逼机制。
(5)加强工作考核。县政府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列入了乡镇年度考核,并且与乡镇政府签订责任书。
(6)加强后续监管。2019年开始,县督查组每季度开展“回头看”专项行动,对各项目主体设施运行、资源化利用等情况进行全覆盖式督查,巩固项目成果。
三、特点及不足
1.太湖模式的特点。
(1)体现了整县推进。按照“拉平补齐”的原则,将项目启动时已建成的规模养殖场均列为支持对象,累计改造了535个规模场及52个专业户的资源化利用设施,规模场覆盖率达到96.9%。
(2)体现了重点突出。一是将3个生猪养殖密集区作为项目重点区,新建了3个第三方集中处理中心,投入了1100万元左右的中央财政资金,约占30%;二是将粪污产生量最多、资源化利用难度较大的生猪、肉牛养殖场作为规模养殖场改造升级重点,投入了2000万元左右的财政资金,约占55%;三是针对大型养殖企业制定了100万元的中央财政资金奖补上限,确保财政资金更多用于中小型养殖场改造。
(3)体现了因地制宜。一是太湖县的6种主推技术模式和设施建设标准,是充分结合县域县情和畜牧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的,并没有生搬硬套,其中既有适合中小型养殖场的简易模式,也有适合于大型企业和处理中心的产业化模式。二是建设畜禽粪污处理中心并没有一味追求“高大上”,而且结合县域地理环境、养殖分布情况以及企业产业基础,建设了3个布局合理,规模适中,产业稳固的处理中心。3个中心分别位于小池镇、新仓镇、江塘乡3个养殖密集区,其中小池处理中心项目实施前是太湖最大的苗木和栽培基质生产企业,土地资源丰富,每年可以利用和销售大量的栽培基质、有机肥和液肥;江塘处理中心项目实施前是太湖最大的秸秆产业化利用企业,每年有大量的废弃秸秆可以用于生产有机肥;新仓处理中心项目实施前是全市惟一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运输网络发达,并且拥有太湖县最大的绿色大米生产基地,每年可以利用大量有机肥和液肥。
2.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1)种养结合不够紧密。太湖县大部分养殖场自身都没有配套土地,而种植大户承包土地的基础设施和现有的设备又不利于有机肥、液肥还田利用,使用成本高,加上缺乏鼓励性政策支持,难以紧密结合。建议各级政府加大有机肥补贴力度,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增强有机肥生产及还田相关技术、设备研发,提高有机肥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2)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健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社会化服务体系及运行机制不健全,尤其是还田利用环节基本没有社会化服务。建议各级政府加大支持和培育力度。
(3)处理中心用地难以落实。我国人口密集,人民群众对在周边建设生活垃圾、畜禽粪污、病死畜禽集中处理类工程抵触情绪非常大,新建第三方集中处理中心选址和用地存在困难。建议加强正面宣传,支持和鼓励畜禽粪污第三方集中处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