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思考及建议
2019-07-05梁佳博马佩军马晓华张玉明
梁佳博 马佩军 马晓华 张玉明
【摘 要】安全管理是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但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造成了师生人身伤害,同时也导致国有资产和科研成果受损,本文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出发,梳理了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思考提出一些工作建议。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全过程管理
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发展起步晚,随着近十多年国家有关部门的持续推动,大多数高校开始重视安全管理,通过学习、探索、实践,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有了很大提升,但总的来说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依然是较为薄弱的环节,存在较多的问题[1]。
一、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
(一)安全事故频发,形势严峻责任重大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危害师生人身安全,同时造成国有资产和科研成果受损。2016年9月21日上海某大学发生实验室爆炸,造成3名研究生严重受伤;2017年3月27日上海某大学化学系实验室发生小型爆炸,1名3年级学生双臂受伤;2018年12月26日北京某大学进行垃圾渗透液污水处理实验过程中发生爆炸,造成3名研究生死亡;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足以表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依然面临严峻形势。
(二)检查指标细化,专项检查力度加大
自2015年起,教育部科技司推出了高校科研实验室专项安全检查,2015-2018年间,年均有近30所部属高校迎接教育部安全督查组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的现场检查,对7所高校进行“回头看”,同时《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检查对照表》由2015年版的251项条款升级到2018年版共计358项,条款共分为12大类,59小类,较2015年版增加了107项条目,检查指标内容要求进一步详细,且增量显著,同时扩大了抽检高校范围。
(三)共性问题显著,安全管理难度升级
综合梳理近年来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检查存在问题分类归属,问题中化学安全占34.5%、安全设施占12%、制度与安全检查占11.1%、场所环境安全占10.9%、组织体系占9.1%、水电与个人防护8.3%,上述六个方面问题是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其中化学安全管理是理工类高校实验室中尤其突出的问题,涉及化学药品范围广泛同时也是管理要求最为复杂的难题。
(四)校园文化丰富,管理理念整体转变
经过近10年的提升,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安全管理理念由过去的“应急式”已逐步转变为“普及式”,大多数高校采取展板、黑板报、标识营造安全氛围,开展安全讲座、考试和竞赛等多形式的安全教育;同时能够对学生进行安全培训和考核,培训内容具有一定针对性,初步实现安全准入制。但安全教育是长期的、递进的系统工程,要想实现“精确式”安全管理还需做大量的工作。
二、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一)综合型大学学科齐全,安全内容繁杂
国内很多综合型大学学科门类分布广泛,包括医学、材料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对应的安全管理内容繁杂,如化学安全、辐射安全、生物安全、環境安全等等,每一类都需要建立成套的管理体系,根据对应的学科特色形成独特的管理制度,而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大多靠各实验室内部管理,管理效果良莠不齐,未形成统一机制,存在较多安全隐患。
(二)研究型大学科研活跃,安全风险系数高
许多研究型大学为鼓励自由探索,促进交叉学科创新合作,往往给予科研人员一定灵活的政策支持,容易造成一些安全隐患;另外活跃的科研活动,也会导致安全风险系数提高,许多创新实验未严格经过危险性论证即开展,缺少有效安全防护措施、应急处置经验等。
(三)部分师生安全意识淡薄,安全工作敬畏不足
虽然很多实验室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但仍有一部分师生安全意识淡薄、责任心差、违反安全管理制度等,如未经报备私自采购危险化学品、用饮料瓶存储液体、生活与工作区域混淆等,总觉得安全事故离自己很远,存在侥幸心理,对安全工作缺少敬畏。
(四)政府相关部门担当不足,高校管理成本过重
高校实验室建设和运行安全需要配合包括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安监部门、环保部门和教育部门等主管部门管理,各部门由于不同的职能权责对安全管理各有要求,这也给高校和实验室安全管理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和压力,有相当数量的高校在与有关部门办理相关许可证中,存在沟通不顺畅、办理不方便、成本过重等问题。
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议
(一)构建责任体系,完善管理制度
随着各高校“双一流”建设工作推进,高校实验室安全责任重大,需建立健全安全责任体系,按“校-院-实验室-个人”逐级分解,最终落实到具体人,避免出现“踢皮球”,同时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完善“组织体系、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培训与准入、检查与整改、应急处置与追责”等全套系统,突出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理念[2]-[5]。
(二)结合学科特色,打造专业队伍
各高校实验室涉及不同学科门类,所以管理队伍应结合自身学科,形成本学科特色的安全管理方式方法,创新思路,勇于实践,并形成可推广管理成果;另外国内实验室目前普遍存在安全管理队伍人员不足,多为行政管理干部兼职负责安全事务,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低,所以对于学科特色显著的校院和实验室,需增加专业安全管理人员负责。
(三)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
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高校应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同时各实验室结合自身特色,开设本专业领域安全培训课程,同时借助新科技新媒体丰富安全培训形势形式,使得安全责任深入每位师生的意识,严守安全红线。
(四)突破重点难题,探索全过程管理模式
化学安全是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危害最重的问题,尤其是管控类和危险化学品管理面临很大的压力,高校需探索从“购买申请、采购审批、使用管控、废液废固处置”的全过程管理模式,既保证实验室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又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下,保障师生人身安全。
四、总结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高校实验室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重要的教学科研平台,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坚持“预防为主、防患未然”的原则,不断提升安全管理工作水平,推进制度化和专业化,切实保障师生人身安全,安全稳定的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坤,李彦启.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 34(1):280-283.
[2] 张飞.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思考与实践——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3] 黄凯.构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2):1-4.
[4] 李丁,曹沛,王萍,赵建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274-277.
[5] 贺锦,乐远,赵艳娥.构建规范化实验室安全培训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5):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