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特点变迁研究
2019-07-05徐思倩邓志鹏石家磊徐小强童彦钧
徐思倩 邓志鹏 石家磊 徐小强 童彦钧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观点、思想和行为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大学生作为生活在这社会环境中的具有高知识储备和社会责任感的特殊群体,是最能体现时代思想潮流的风向标。认真分析和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变迁,矫正大学生群体思想的消极性,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改革开放;大学生;思想变迁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卓越代表,其思想观点、政治立场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重视青年工作,尤其关注大学生的思想[1]。
二、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特点变迁
(一)个人主义色彩逐渐浓重,利己主义占重要地位
建国之初,我国塑造了和计划经济高度一致的集体主义。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绝对集体主义价值观开始动摇;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進程的不断深入以及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导致我国深层次的矛盾变得尖锐,再加上市场经济和个人冲击,极端集体主义在青年中渐渐消失。80年代末90年代初,尽管我国主导文化仍侧重强调集体主义,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功利的主义思想在青年思想中日渐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经济秩序逐渐稳定,大学生的奋斗目标都在直接或间接的跟自我获利有关。当代大学生把拥有丰厚的物质待遇、享受美好的物质生活作为自身追求的目标,他们更多的是关心个人前途,缺少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国家情怀。
(二)价值观从一元化趋向多元化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缓慢的脚步追赶不上世界水平快速前进的步伐。面对暗潮汹涌的国际形式和国内严峻的局势,我国采取了更广泛的外交政策和市场经济改革措施。在此之前,大学生的价值观仍是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一元主导地位。随着外交的不断扩展,源源不断的涌入西方思想势必会对大学生思想有着猛烈的冲击,例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同时随着经济体制的改变,社会经济成分呈现多元化,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也呈现多元化,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社会是宽容的,人们的追求是多元的,因此人们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化也是必然的趋势[2]。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也得到承认,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已经变成多元兼容。他们在价值取向上不会二选一,而是趋向多元发展,如社会价值和个人利益兼顾、精神丰满和物质财富共赢。他们既追求远大理想、乐于奉献,也致力于个人奋斗、讲求实效实惠,还存在部分人崇尚金钱地位、贪图安逸富贵等。
(三)政治观冷热交替,爱国情怀热度不减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大学生政治观由冷漠变为热衷。改革开放初期,他们对政治普遍感到排斥,认为学习业务技术比政治更有用。1981年,《中国青年报》组织开展了“读书与政治”的大讨论。在这次大讨论中,大学生意识到自己应该关心政治。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大学生的政治热情迅速上升。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大学生的政治热情逐渐冷却。这一时期出现的分配不公、腐败贪污等问题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一些大学生对国家和个人的前途出现了困惑,出国热、经商热的现象开始出现。90年代至今,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经济时代,大学生政治追求比较淡薄。他们对政治不狂热,对政治问题的复杂性估计不足,参与政治的角色意识不强,容易以偏概全,但是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时事政事,坚决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他们的大体政治观是正确的,但是政治信仰淡薄,在政治信念上也存在一定的模糊。都有一颗爱国心,把国家的强盛看作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大环境。
(四)思想越加活跃,心理抗压能力减弱
改革开放至今,科技的快速发展促使了高度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技术的更新换代,改变着人类的交往形式、交往范围与交往内容。承载着无限量信息的互联网为大学生跨越历史长河俯瞰今朝提供了渠道,电脑、智能手机、移动网络等的普及,为他们打开了随时了解世界的窗户。一些新鲜的文化和思想通过互联网能够直接传达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同时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也可以在网上随时搜寻答案。在信息体系高度发达的时代,大学生能够随时了解最新的思想理论,对各国的风土人情都能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思想越加活跃,思想意识也比较先进,对新事物也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但是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却没有增强,反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有逐渐减弱的趋势。我国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为大学生创造了越加安逸的成长环境,导致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做事失败后或者受挫后情绪会大幅度波动,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严重时会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
(五)人生追求短期化、现实化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各项事业逐渐从寒冷中复苏,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斗志昂扬,“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是大学生发自内心的表白。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人生目标是符合整个社会期望的,比起改革开放之前的目标,显得更加符合社会现状,更具有指导性意义。20世纪8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陷入逆境,加上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又没有跟上当时形势,在理想与现实面前,大学生陷入迷茫,进而失去了长期目标。在这一时期,大学生时期理想目标倾向短期化,同时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滋生了实用主义思想。90年代起,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和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大学生思想特点有了改观。由于高校改革及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一入学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们不再空谈理想抱负,而是将时间注入可以在短时间给自己带来经济利益的事情上,于是忙着实习、考证和参加各类社会实践,以期在毕业时能找到好工作。在这一时期,大学生较多关注眼前或者短期利益,把是否有用,有多大用,多长时间能够实现作为抉择标准。
三、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的变化轨迹在不同历史时期受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利己主义、价值观多元化等特点。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规律性,这是由于大学生作为特定的社会群体接触新事物多、信息面广、思维敏捷,其思想特点在一定时期有其相对稳定,较为一贯的基本倾向;同时,它又是发展的,在不同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又有其不同的表现。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与否。因此,准确地把握不同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认真分析和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规律变化,引导大学生群体思想的积极性,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
【参考文献】
[1]陈梓琦,江志彬等.浅论党的十九大精神对大学生品德教育的启发[J].改革与开放,2018(18):106-108.
[2]王帅.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变化的特点与规律[J].思想理论教育,2018(09):102-107.
[3]郭淑颖.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传承发展的特点与经验[J].思想教育研究,2013(05):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