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业状况分析
2019-07-05王志丹
王志丹
【摘 要】随着高校教育的普及化,社会、就业单位对毕业生有了更高的标准和新的要求,对地方大专院校学生来说,就业就变得更难,只有高度重视、把握好形势,分析好自身就业状况,并积极采取主动的应对措施,才能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学校也才有发展的空间和可能。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分析
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显得日益严峻,边疆、地方的大专院校就业就更加困难,根据我校近五年来的就业情况进行如下分析,为解决该问题提供有效对策建议。
一、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一)总体规模
我校2014至2018年的毕业生人数维持在1800—2400之间,就业状态平稳,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1%以上,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
(二)性别分布
我校近五年的毕业生男女性别比约为1:4.5,女生人数比较多,占比约为80%,这与我国绝大多数师范院校的性别情况类似。
(三)生源分布
近五年来,我校毕业生以本省生源为主,占比高达93%,非本省生源占比為7%。外省生源中贵州省人数最多,占外省生源的27.2%;居于第二位的是四川省,占外省生源的20.2%;居于第三位的是重庆市,占外省生源的16.7%。数据结果显示,我校学生主要来源于西南地区。
(四)师范类别分布
我校近五届毕业生中以教育类学生为主,占比高达73%,非教育类学生占比仅为26%,这与我校的定位一致,主要培养的是教育人才。
二、就业率
近五年来,我校初次、年终、签约就业率波动不大,总体平稳,签约就业情况有待提高。
三、就业行业分析
(一)用人单位性质
从用人单位性质出发,教育单位、培训机构占比31.55%,位居首位,其次是住宿和商务服务业占比19.25%,其他还有分布在文化、娱乐业、信息传输业等20多个领域。
(二)就业职业分布
就工作职位类别来看,位居第一位的是占比29.65%的人员选择了教学岗位,排名第二位的是27.93 %的人员选择了商业和服务业岗位,第三大类是20.30%的人员选择了办事和有关岗位。从数据结果来看,可以看出师范院校的学生从事教学相关的人员最多,这也符合了我校办学的初衷。其次,就是专业技术性的岗位人员不多,专业性不够强。
四、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情况
近五年来我校专业对口就业情况总体波动比较大,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形势不利,2014—2018年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分别为:44.6%,29.13%,5.31%,3.24%,29.13%,2018年有所回升。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绝大多数选择就业岗位与本专业无关的原因是:本专业工作岗位招聘少、本专业工作不符合所期待的职业、还有部分是学生自身原因,未能达到本专业工作的要求、或本专业就业岗位的工作环境不好,薪资待遇不高等。综上因素,造成了我校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低。
五、毕业生去向分布
我校学生就业中,升学就业为主要就业形式,约占46.02%。升学原因:近年来,升学就业的形式越来越好,很大程度上学生是由于外界就业压力增大,为了增加择业资本、站在更高的求职点上,提升自我的综合能力的一种表现,还有学生是由于对专业感兴趣,想继续深造学习,或者是想延缓面对就业、择业的困难,第三种是想借此机会来转换专业。
六、就业地区分布
我校学生就业按地区分布以省内为主,占整体就业的94%,省外仅占6%,而省内又是以丽江市、昆明市为主,分别占比28.16%,22.55%,其他地、州、县、乡覆盖面广,但人员相对分散。
七、自主创业情况
我校毕业生创业行业共分布在4个行业类别中,分别是:教育行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四个行业类别中的创业人数比例相同。在选择创业的学生中,创业的主要原因是对创业充满兴趣、激情、父母家庭的支持鼓励,受他人邀请进行创业,有好的创业项目、未找到合适的工作。数据结果显示,学生在有良好的外援情况下还是很愿意创业的,学校应针对学生的创业特点做好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八、未就业情况
针对未就业或暂不就业的学生来看,很大程度上的学生还是秉承着想找个安稳、可靠的铁饭碗心态,正准备着公务员、事业单位、各大银行等考试工作,还有的同学可能是在备考一些职业资格考试或是工作还在转换中,再有就是还没找到满意工作,处于观望阶段,最后一种则是找不到工作。
九、对策建议
1.升学就业为毕业生的主要去向选择,所以今后在开设课程、人才培养方案上可以适当增加些专升本方面的课程,满足学生的需求。
2.根据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师范生占的比重最大,就业所在地主要还是集中在本省,我校可以多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学校就业。
3.毕业生希望学校能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指导需求,为更好的提升就业质量服务。
备注:
论文中数据来源:云南省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就业办公系统。
【参考文献】
[1]程宏如.地方高校人力资本投资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探析[J].江苏高教.2013(5);
[2]陈迎明.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研究十年回顾[J].现代大学教育.2013(4);
[3]阎凤桥,毛丹.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资本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