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协同培养模式助推大学生双创教育
2019-07-05高晴
高晴
【摘 要】新时代产学研融合背景下,为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以高校为主,政府、基地、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成为改革创新的一大趋势。高校当秉承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指导思想,依托行业办学优势、学科特色、科研实践基地等资源,大力推进与企业的深度协作战略,力求形成“教育有体系、实践训有
平台、孵化有支撑、服务有保障”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推进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大学生;双创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响应现代化复合型人才的号召,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从校企合作的模式出发,助推“双创型”人才培养是现阶段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背景下,产、学、研融合发展既是教育模式升级的方向,更是产业改革转型的通道,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人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的成长。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科技活动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引导科研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加紧密结合, 为支撑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有效成果。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鼓励大学生与科研人员面向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横向合作,与企业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当前,高校扩招、人工智能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高校毕业生待业现象开始呈现,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培养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引导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有助于提升当代毕业生的竞争力与适应性,從人才生存发展的角度稳定就业造福民生。
二、校企合作提升大学生双创能力的策略路径
(一)树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合作机制
第一,对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双创人才能力素质培养体系。与企业共同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新创业认识教育、职业规划教育、专业实践教育、创业能力实操教育方案。第二,与企业进行项目横向合作,将与企业专家纳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来,与校内专业教师形成授课团队,并以项目为依托开展学习教育,通过“双师”从课本和市场内容中交叉学习。第三,创新探索多样的合作方式,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配套设计科学评价体系,形成系统化的具有普适性、推广性教育模式。
(二)整合资源深度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平台
遵循不同产业、专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规律,探索形成不同的合作模式。与企业共建实习园区
将校企资源相互转化,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价值共享互惠互利,有助于高校与企业实现从浅层次合作向深度融合转型。一是共建软件教育园区,将企业生产项目、技术、管理和人力资源补充到校内教育教学活动中。二是将高校科研成果产业链延续到企业,设立众创空间,培育创意生成、项目分享、成果转化的生态活力。三是开展主题创新创业大赛、专业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能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成效。
(三)重视理论实践研究,建设双创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应用教育,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也是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主要内容。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要吸纳企业人力资源要求,以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评估三个维度为突破点,着实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以专业课程链为横轴,以理论课程、实验实训、实战运营、实习就业、创业、认证、竞赛等模块与具体任务为纵向培养模块,用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有效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场景,全面了解并亲身体验,深化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参考国外可借鉴的课程设计,结合学生特点和时代需求培育创新创业导师,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水平,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三、结语
校企合作把产业界的需求真实、及时地输入到大学教育当中来,正视、拥抱这些真需求、急需求,会对人才培养工作产生极大的促进。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是对现有的教学观念的变革,是对人才培养的一次具有探索性的创新,现阶段校企合作虽已经大面积的在高校中实施开展,但其中也有着专业人才不足、资源拓展困难、观念陈旧落后等问题。高校当主动向社会对接需求,打开象牙塔的大门和天窗,充分投入人力物力,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推进双创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如涛,朱扬,陶辉.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推动的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基于X高校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湖北开放职学院学报,2019,32(07):3-4.
[2]罗江.校企协同育人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探讨[J].蚌埠学院学报,2018,7(04):69-73.
[3]邹克俭,李凌峰.深化产教融合 推进校企合作[J].先锋,2018(08):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