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
2019-07-05马霞
马霞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篇,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结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始终,成为报告的鲜明主线。而且,据统计,总共三万两千多字的报告中,“人民”二字出现的频率就多达203次,其中4次提到“以人民为中心”,尤其是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写入报告.再回想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问题的关注,思考和论述,可以看出,以人民为中心已然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灵魂和精神旗帜。那么科学把握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以及科学内涵,必将对新时代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指导意义。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实践来源
古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都有着深厚的理论源头。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形成自然也不例外,探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始终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就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我们细细品读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早在这个时期,马克思就已经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随后,在《神圣家族》(“提出充分体现人民群众是力量源泉的著名论断‘工人才创造一切”——恩格斯)、(“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壮大。”——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中,马克思恩格斯都对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持续深入的探讨研究。直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才真正确立。马恩开始着眼于从现实出发,用一种全新的批判视角去阐释人民主体思想。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人民主体思想的最终指向是实现人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说到人的解放,马克思的一生堪称就是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早在他十七岁中学毕业时,少年马克思就萌生了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这一宏大志愿。当然他也为这个选择贡献了一生,奋斗了一生。而就如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问题上,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做出了明确的阐述:“代替那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段论述也被称为代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最高命题。习近平总书记也一再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他说:“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人民主体思想的深刻认识和坚定发展,才最终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题中之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丰厚的文化积淀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这些被时间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长的沃土。尤其是其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民本思想。早在殷周时期,《尚书·秦誓》就有“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的语句,这是古人对君主和人民关系的思考,认为“君”与“师”皆为民而生。而在古代真正体现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尚书·五子之歌》中就提出“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这里,它就认为“民”是固国安邦的基石,是稳定政权的保障。此后,历代思想家,政治家都对君民关系进行了探讨,比如,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汉唐,尤其唐太宗时期,更是深切意识到“民水君舟”的道理等等。中国这些传统意义上的“重民”思想在当时当地确实体现了它的先进性,但是如果用现在的眼光去審视它,出于历史局限性,它还存在着一个非常严重的缺陷,那就是“它终究无法摆脱君主专制主义的束缚,不可避免地存着自身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这是传统的民本思想,而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传承古代民本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了“子民”的狭隘界限,不是将“民”归与“君”“官”相对应的位置。它既充分借鉴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注重关注百姓生存的积极因素,又抛开了其中“君为主体,民为从属,民为君用”的消极因素,在继承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肯定了人民的中心地位。
三、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人民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来源
正如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一样,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之上。97年来,不忘初心,97年来,与民同行,历代共产党人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人民主体思想,比如毛泽东时期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纵观毛泽东的革命生涯,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人民观堪称是带领我们夺取革命胜利的伟大武器,也是我们党最终能够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那么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曾经写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正是基于这种对人民的深情厚爱,他后来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重要标准,其中一条重要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充分发展革命时期毛泽东人民观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体现坚持以人民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一条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这样一脉下来,我们可以看出历代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性作为执政的核心理念,其实质仍然是“以人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基础上,丰富了“人民主体”新的内涵,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