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提出“消灭哲学”观点之探析
2019-07-05王成
王成
【摘 要】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青年时期的马克思通过对德国的实践政治派和理论政治派的深刻批判,提出了“消灭和实现哲学”的思想。面对当时德国的社会状况,两派都是流于空泛的批判,他们的关注重点仍在德国的宗教问题上,他们没有提出具有现实针对性的观点,马克思面对德国的社会状况,他不是从空洞的理论出发,而是从社会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开始进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
【关键词】旧哲学;新主体哲学
一、对德国实践政治派的批判
“德国的实践政治派要求对哲学的否定是正当的。该派的错误不在于提出这个要求,而在于停留于这个要求——没有认真实现它,也不可能实现它。他们以为只要背对着哲学,并且扭过头去对哲学嘟囔几句陈腐的气话,对哲学的否定就实现了” [1]。他们没有把哲学归入德国的现实范围。德国的哲学是与时代同步的,然而德国的现实却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并没有在现实生活上与时代同步。因此,要想使德国哲学被消灭、淘汰,必须先在社会现实中实现德国哲学,让其成为有现实根基的哲学,再由社会的发展进步,从而消灭德国的法哲学。实践的政治派要求人们必须从现实生活出发,然而德国人民现实的生活一向都只是在他们的脑壳里萌生的。这是虚幻的反映社会状况。他们只是在自己的大脑中空想理论,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而且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理论创建。
实践政治派认为当时的德国哲学低于德国的实践和为实践服务的理论,这种看法被马克思所批判,德国的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时代,还处于封建时期,然而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与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现实相当,保持在同一高度。马克思在经过大量深入的研究之后,认为德国的哲学思想没有落后,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批判。在之后的宗教批判过程中,德国的哲学更进一步受到了批判。英法国家处于当时的先进水平,但是仍然没有达到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人”的高度,仍然存在着很多缺陷,依旧是批判的对象。
马克思批判他们说到“你们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消灭哲学”[2],要先实现哲学,就是说要让德国的现实状况达到德国哲学的高度,德国的发展要实现德国哲学所表达的程度,只有在社会的实际发展中完成了哲学,才可以再谈到如何消灭哲学的问题。为实现“真正的人”的解放,必须进行社会的革命,超越政治解放而实现整个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对理论政治派的批判
起源于哲学的理论政治派认为当时的斗争只是哲学与德国世界的批判性斗争,并没有深入思考哲学本身就是世界的一部分这个问题,同时也是世界的观念补充。哲学与世界的关系,既是批判促进,也是互相补充解释。哲学是世界在观念上的表现,同时还要作用于现实世界。
马克思对理论政治派的批判,认为他们对自身采取非批判的态度,不能深刻理解当时的德国哲学,即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他们以为自己已经抓住黑格尔哲学的精髓,批判黑格尔的思想,实际上他们只是各自抓住黑格尔哲学的一个方面,就以为自己已经超越了黑格尔的哲学。他们想要实现的仍然是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思想,他们批判德国的政治状况,想要实现自己认为的政治框架,最终还是没有彻底脱离黑格尔法哲学的范畴。他们对德国的政治现状感到不满,希望实现政治改革,能够像英法等国一样,走上資本主义的道路,这正是黑格尔法哲学和国家哲学表述的情况。马克思批判他们时谈到不消灭哲学就不能够实现哲学,认为应该被消灭的是黑格尔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实现超越性的进步。
理论政治派就是青年黑格尔派,他们的理论贡献就是对宗教的深刻批判,打破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他们的宗教批判思想,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3],他们把宗教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形象揭穿以后,他们把人的自我意识、独立思想等确立下来,确立了人在思想领域上的主体地位。让人们可以用理性来思考哲学问题。他们从黑格尔那里学到了自我意识、唯一者等词语就认为自己掌握了黑格尔哲学,并且也超越了黑格尔,对其进行批判。他们把自我意识单独抽出来,对其大加宣扬,这样自我意识就脱离人而存在,成为独立于人的理念,他们的哲学思想仍然是抽象的观念,不具有现实性,不能为现实的世界提供理论指导,这就是空谈理论而不能为人的现实世界所服务,仍然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对象,马克思的理论就是为无产阶级的行动理论依据,是新的意识哲学,能够指导改造世界的活动,这正是马克思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关键所在。
三、新的主体
马克思对德国社会的调查分析,他对无产阶级有了一定的认识,德国的无产阶级受到了多重压迫,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根本不能享受到任何权利,他们被戴上各种枷锁,受到非人的待遇,从事着最为艰苦的工作,环境恶劣,身心备受摧残。他们所遭受的苦难,因而革命性最强。在《导言》中,马克思指出“德国解放的可能性在哪里,就在于形成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形成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总之,形成这样一个领域,它表明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回复自己本身。社会解体的这个结果,就是无产阶级这个特殊阶级” [4]。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充满了信心,认为在他们身上有无限可能,他们被资本家集中在厂房内,受到过统一的组织训练,革命性、纪律性很强。马克思很重视无产阶级,认为他们是新的社会力量,对社会的运动具有推动力,对他们有很高的评价,同时还谈到了无产阶级与新的意识哲学两者之间的牵连,新的意识哲学不能在社会中改变无产阶级的处境,就没有办法实现自身的理论价值;无产阶级不把新的意识哲学变成自己的主体意识,就改变不了自身的命运。新的哲学要想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哲学,必须坚持为实现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苏醒所用,从而为其找到合适的革命方式。理论的力量也可以影响现实,从而推动历史的进程。无产阶级要想彻底去除自己身上的枷锁,必须依靠哲学对其进行理论指导,正确理论的指导,是革命成功的必要因素。马克思渴望自己的国家德国能够实现政治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双重解放,这样所取得的政治成就是可以超过其他国家,成为新的彻底的解放。
马克思对德国社会以及英法等国的深入研究,对无产阶级的认识更进一步,马克思对其社会地位、历史命运进行深刻分析。无产阶级生活极为困苦,他们有着强烈改变自己命运的渴望,也为之付出了巨大努力。无产者阶级数量庞大,但是个体力量较为弱小、力量分散,马克思敏锐的意识到如果把无产阶级统一起来,用科学的理论来丰富他们的思想,对他们进行社会教育,他们将会成为社会变革的强大动力。无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是有希望摆脱资产阶级的控制,成为独立的主体力量。德国当时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落后于英法等国,在政治理论上的成就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是同步的。马克思认为可以实现新的解放,即整个人类的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赵凯荣.马克思是要消灭哲学吗?[J].铜仁学院学报,2009,第Ⅱ卷,3期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