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参与公共危机的困境分析
2019-07-05李凡
李凡
【摘 要】文章对NGO参与公共危机的困境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NGO;公共危机;困境分析
一、信息来源分散,预警作用缺乏权威性
与政府不同,NGO没有系统的信息收集及处理机构,因此信息质量难以保证。NGO的成员分布广泛,能够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也由于其长时期的接触能够敏锐地感知到潜在的危机。但是,在各种通信设备高度发达的今天,缺乏专业甄别能力的NGO成员极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一条谣言如果经过组织成员的传播就极易演变成为事实,给公众造成更大的误导。在铺天盖地的信息浪潮中,NGO很容易丧失其及时灵活性等特点反而沦为谣言的传播工具。
在重大的危机面前,人们辨别信息真伪的时间及能力都受到极大的限制,处在政府与社会的夹缝中的NGO步履维艰。一方面,在第一时间感知到潜在危机时,迫于政府维稳的压力而不敢轻易公布危机信息;另一方面,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诉求信息使其难辨真伪。这种进退两难的窘境使得NGO丧失了其在危机预警方面的优势。目前中国的NGO在危机预警中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一般都是在官方公布危机信息或是社会普遍感知到危机并已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之后才开始行动的。
二、危机复杂难以处理,成员退缩逃避的心理干扰
公共危机以其破坏性极大而让人们产生恐惧的心理。尤其是自然灾害中,组织成员每前进一步面临的都是生与死的考验,随时都可能受伤甚至牺牲。在危急的情况下,崇高的道德精神难以对抗生死的考验,很多人都会半途退缩下来。有资料显示,在汶川地震刚开始的时候有300多个非政府组织加入到救援当中,但到后来留下来的能够实施救援的只有50多个,而那200多个组织中途退场或是临阵脱逃。
当前我国的NGO成员主要由专职工作人员、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三部分组成。其中,专职人员和志愿者规模不大,更多的是兼职人员。这些兼职人员缺乏专业的救援及自救能力也缺乏参与危机处理的经验,所以在危机中容易恐惧退缩。缺乏志愿者是中国NGO与西方国家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人力资源方面的最大差异,阻碍了NGO的发展。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公民社会发展不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志愿精神和公益精神不足;另一方面,我国的各种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志愿者在危机救援中有太多后顾之忧。参加到NGO当中的志愿者多是青年学生、工人或是企业家,他们也同时承担着许多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在危机中保全自身也是一种为社会贡献的方式。倘若,中国的大部分公众都能够有志愿精神和公益精神,在危机发生后都积极主动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将灾难分解,每一个人的损失就会平均到最小。就算是在危机处理过程中会有组织和人员退缩,但是如果能够有足够多的后援部队填补进去,仍然能够体现我国NGO在危机处理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国的危机应急体系才能不断完善,各种危机带来的损失才能减小到最少。
三、组织松散,紧急状态下易造成混乱加重灾难
“帮忙而不添乱”是芦山地震中灾区人民对于各路志愿组织及人员的呼吁。因为,地震发生后,各种分散的NGO集结物资和人力从四面八方奔赴灾区,一时间造成灾区人满为患,道路堵塞。这些人员和车辆造成本已遭受地震摧残的道路难堪重负,阻碍了救援官兵和医护人员的及时到达,生命通道被一群满怀救人热情的自愿者堵塞,本出于善意的行为却给救援工作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芦山地震中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一辆满载救援物资的车辆停在路中央而司机却不知去向,救援官兵花了整整两个小时才将车辆移开,为救援车队疏通了道路。这因为组织松散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时间和人力的消耗不但没有起到援救的作用反而带来了更大的麻烦。还有一些自愿者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的知识与技能,在余震不断的途中就受伤了,结果反而加重了救援负担。
这并不是质疑某些组织的救援决心和热情,只是这种缺乏系统管理的参与危机救援的方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亦不容忽视。当大量草根NGO拥进地震灾区,很多问题也随之暴露。最大的问题还是‘乱,就是缺乏协调和有效的合作。很多组织对自身能力没有评估,就去了,结果什么事情都做不了还占用了许多紧缺的资源。另外,组织之间的合作散漫。每个组织各自为营,独立开展工作,造成一些灾区受到过度的关注,救援物质富余,而另一些地方则无人问津,人力物力贫乏。i在危机中,我们缺乏的并不是人员和物资,而是有效地管理和协调配合。如果能够将现有的资源合理分配,发挥出其最大价值,就能有效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
四、专业人员缺乏,制约组织规模及水平的提高
当前的NGO的数量日益激增,其成员来源主要有三类:政府扶持的非政府组织成员主要是政府人员或是退休了的政府官员;专业性强的非政府组是成员主要是各个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另一类就是基于共同兴趣爱好或是公益目标而成立的组织,其成员则来源广泛。由此观之,即使是在专业性强的非政府组织中,专业性人员也只占一小部分,因为NGO没有足够的经费来支付专业人员的工资故不能吸引大量的专业人员的加入。就整个社会而言,热心公益事业的人数毕竟是有限的。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大多数人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谋取高额利润以提高生活质量,这也无可厚非。因此,大部分互动的开展还是依赖于业余的志愿者。在政府扶持的非政府组织中,许多成员都是政府官员或是曾经在政府中任职。他们将NGO当做为社会贡献余热的地方,但由于长期受官僚体制氛围的熏陶,他们容易将官僚体系的管理方式引入到非政府组织中,而专业知识水平却无从体现,逐渐模糊了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组织的界限。
五、危机处理后缺乏对组织成员的成绩考核,起不到激励作用
NGO内部的管理出现的另一个漏洞在于缺乏有效地绩效考核。同其他组织一样,NGO成员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在危机处理中也会存在搭便车的现象。组织成员会衡量自己的成本与收益的比例关系,希望通过别人支付成本而自己享受成果。没有有效地将績效考核体系会助长组织中这部分搭便车的人的无所作为,同时积极做出贡献的成员的成绩得不到组织认可,其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会受到打击甚至“泯然众人矣”。
注释:
i马广志.芦山,NGO的背影 [J] .华夏时报.2013 年.第0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