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与西部贫困地区传统村落的活性保护

2019-07-05马菱蔚

智富时代 2019年5期
关键词:精准脱贫旅游产业

马菱蔚

【摘 要】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活态遗产”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目前中国对传统村落保护已经取得共识并上升为一种国家行为,这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了认识和政治保障。然而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传统村落相比,西部贫困地区的传统村落却地处偏远的贫困山区,劳动力流失使传统村落的保护雪上加霜。因此,对于贫困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既要解决这种地域性贫困问题,又要把地域性脱贫与传统村落的保护有效结合起来,而活化利用传统村落的资源,发展传统村落的旅游业是实现传统村落保护和精准脱贫的最佳路径。

【关键词】西部传统村落;精准脱贫;旅游产业;活化利用

传统村落是一种“活态遗产”,意指其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建筑、民俗、考古等多方面的遗产价值。[1]中国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结晶,是前人生活智慧的体现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被破坏和遗弃的主要对象。在传统村落遭遇破坏和加速消亡的背景下,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挽留住民族的文化记忆既应当又迫切。然而。西部地区的传统村落在空间上与贫困地区的高度耦合却增加了保护的难度,如何理解西部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的“困”与“解”是当下的首要问题。本文选取乐山地区的中国传统村落为样本,分析西部地区中国传统村落面临着地处偏远山区、传统村落日渐凋敝、村落经济功能丧失、劳动力流失等严峻形势,提出把精准扶贫与传统村落的优势资源结合起来,通过精准扶贫+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精准脱贫的双赢模式。

一、乐山市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主要困境

为全面了解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和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先后公布了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的国家名录,经过四次全国性调查认定,全国有4157个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国家名录。乐山市共计六个村落被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沐川县箭板镇顺河古街是第三批被列入国家名录的传统村落,五通桥区竹根镇兴隆里村、犍为县罗城镇菜佳村、犍为县芭沟镇芭蕉沟社区、犍为县铁炉乡铁炉社区、井研县千佛镇民建村五个村落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乐山市的中国传统村落是西部地区农耕文明和西部民族文明的文化载体与见证,这些传统村落的民族性和独特性使其极具保护价值。但这些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却并不令人满意,其日渐衰败趋势并没得到有效遏制。目前对传统村落的保护遭遇着保护意识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度保障缺失等瓶颈性障碍。

1、对传统村落的价值认识不足。调研发现,不仅当地的村民对传统村落的价值及其保护政策缺乏认识和了解,就连当地基层政府对传统村落相关信息的了解以及保护意识也较为缺乏。对村民而言,由于受现代化的冲击,很多村民对传统的青石板、小青瓦的原生村落面貌认可度低,更加愿意住上城市现代化楼房。这种对现代化城市生活的向往也导致村民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不足,甚至还带有强烈的排斥感和嫌弃的心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很多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家乡外出打工谋生,带来严重的村落“空心化”“空巢化”。对政府而言,传统村落发展的严重滞后也使其对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的信心不足,有的甚至认为传统村落的落后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大势所趋,对这种基于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传统村落已经以其落后性证明应该是被淘汰的,因此不必对传统村落加以保护,应该顺历史潮流而行。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乐山市这六个国家名录中的传统村落除五通桥区竹根镇兴隆里村距离乐山市中区较近以外,其余五个村落基本位于偏远的乡村,距离县城达一个多小时的车程,部分甚至连客运车都还没有开通,村民主要靠摩托车和步行出行。交通的可达性和通行能力较差是这六个传统村落面临的共同问题。除此之外,这六个村落的公共设施和居住环境同样不尽人意,诸如公共照明、消防、街面道路、污水处理、垃圾回收、公共娱乐场所等基础设施缺乏,人畜共处、家禽散养、房屋常年失修等也导致人居环境较差。

3、产业单一且缺乏规模效应。由于这六个传统村落都位于比较偏远的山村,在产业发展上仍然是传统的农业为主。农业经济缺乏规模效应,村落发展无支柱产业。部分村落雖然有种养殖业,栽种有李子、猕猴桃等水果树木,但规模较小,不仅没形成规模,也没有多少经济产出;而且这些村落的地貌大多以山地为主,地无三分平,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较为艰难,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受当地人口、财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上后劲不足。

4、传统村落保护的制度保障缺失。自2012年由住建部、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提出具体指导性意见,由此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上升为一种国家行为,政府加大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但是,各地就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和开发性利用的成效却不尽一致。整体而言,国家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缺乏制度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不成体系,在保护主体、责任范围、资金投入、考核与惩戒等内容上都缺乏统一的规定,从而导致因保护力度不够产生的传统民居建筑损毁现象严重。乐山也不例外,除了犍为县罗城镇菜佳村在旅游产业的支持下得到了有效保护以外,沐川县箭板镇、井研县千佛镇民建村、犍为县铁炉乡铁炉社区、犍为县芭沟镇芭蕉沟社区的古建筑自然性损坏和建设性破坏都较为严重,尽显破败与凋敝景象。

总体情况是,乐山市这六个国家名录中的传统村落基本处于记忆性保护阶段,主要是对传统村落的基本信息进行挖据整理,具体的保护性措施和行动还没能及时系统有效地跟上,还没做到具有可持续性的生产性保护。

二、乐山市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精准扶贫具有内在一致性

从保护历史和文化的角度看,传统村落需要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而传统村落面临的困境又增加了传统村落的保护难度,这就是目前乐山甚至是西部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的基本处境。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成了保护传统村落需要首先思考的问题。在这道看似无解的难题上,如果我们把精准扶贫和传统村落的保护结合起来思考,不难找到破解这道难题的有效办法。

1、传统村落与精准扶贫在地域分布上具有一致性

从区位分布不难发现,中国大量的传统村落都位于我国的中西部与民族地区,并且与我国的贫困地域分布存在着空间上的高度耦合。[2]换言之,西部大多数的传统村落都是分布在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二者之所以具有这样的耦合性,主要在于正是经济的欠发达和地域性贫困才使得这些村落保持了它们的原生态,才成其为了传统村落;这种传统村落在贫困地域的分布状况既加速了传统村落的衰败,同时也加深了传统村落的保护难度。因此,对于贫困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首先就要解决这种地域性贫困问题,只有实现了地域性脱贫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些传统村落,保护好传统村落也才做到了扶贫与脱贫。从这个角度讲,精准扶贫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乐山传统村落的分布也主要集中在贫困地区。乐山市沐川箭板镇、五通桥区竹根镇、犍为县芭沟镇和铁炉乡、井研县千佛镇都处在精准扶贫地区。这些乡镇由于农业发展模式落后、基础设施欠账太多和村落空心化带来劳动力不足等诸多不利因素,因而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属于国家精准扶贫的重点对象。这六个国家名录中的传统村落保护既缺乏内生动力也缺乏外在支持,因而尽显破败与凋敝之景象。

2、传统村落保护与精准脱贫具有路径上的一致性

精准扶贫是新时代我国对待贫困问题采取的一种全新应对方式,这种方式新就新在“精准”二字上。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与精准评估等方面,要求在扶贫对象、措施、项目、资金使用、帮扶主体和帮扶成效上都要精准。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精准脱贫的路径也多元化,具体包括民生兜底脱贫路径、医疗保健脱贫路径、教育救助脱贫路径、残疾扶持脱贫路径、产业增收脱贫路径、异地扶贫搬迁脱贫路径、公共服务提升脱贫路径等12项脱贫路径和45项帮扶措施。

而传统村落在保护路径上同样需要精准,做到精准识别、精准保护、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为实现传统村落保护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尤其需要发展适宜的产业和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积极的产业发展可以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注入动力与活力,实现村民的就地就业和增加收入,只有村民获取实际的经济效益,才能增加村庄吸引力和凝聚力,让村庄活起来。改善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的提升可以增强传统村落的吸引力,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最终用新生活新环境来留住原住民。

在调研中发现,乐山这六个国家名录中的传统村落在保护过程中仅仅停留在破旧建筑的外观修缮上,村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卫生并没有彻底改观,现有的人居环境难以满足原住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而原住民对传统村落的保护缺乏动力甚至纷纷离乡远走。很显然,落后与空心化不是传统村落保护想要的结果,因此,人居环境提升和产业发展才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活水。

3、传统村落保护与精准脱贫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精准的扶贫方式带来精准的脱贫成效,按照规定,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之际,农村贫困人口要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真正做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在微观上,精准脱贫的目标设定更加强调确保一个人生存所必要的物质条件,注重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宏观上,中国的精准脱贫强调贫困人口在规模和数量上的全面下降;最终实现人人奔小康,人人都能享受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成果,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尽管传统村落的保护目标与精准脱贫目标并不是完全的一致与重叠,从长远和抽象意义来看,传统村落的保护更加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但传统村落保护的近期目标实质上还是实现传统村落的居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只不过要做到这“四好”是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前提下实现,既要让村民享受现代文明成果,实现安居乐业,又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传统习俗,保留富有特色的传统建筑,要做到传统与现代的同时并存和完美融合,从这个角度讲,传统村落的保护与精准脱贫的目标一致,任务也更为艰巨。

三、实施精准扶贫与传统村落保护融合發展的新路径

要破解传统村落保护与地域性贫困的困境,最好的办法还是借力打力,充分考虑精准扶贫战略与传统村落保护二者之间具有的内在一致性,一方面借助于精准扶贫的东风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另一方面通过传统村落的保护带动当地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和贫困人口的就业与增收。而传统村落旅游业则是实现传统村落活性利用和精准脱贫的最好路径选择。

1、传统村落保护是贫困地区实施产业扶贫的最好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工作成为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在全国各地积极推开,其目的是要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之际一个都不落下的奋斗目标。然而,要达到持续稳定的脱贫效果,唯有产业扶贫才是最有效、最根本和防止返贫的最佳和最有质量的脱贫方式,习总书记在考察宁夏固原时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3]尽管产业扶贫是实现“输血式”脱贫向“造血式”脱贫转变的根本之策,但对于贫困地区而言,要找到合适当地的产业和产业发展需要的资源也是普遍面临的难题。

在调研中发现,乐山传统村落所在的深贫区在竭力寻找产业资源的时候,这些传统村落很难作为一种可利用的资源进入人们的视线。传统村落的破败景象迫切需要改变,因而容易被看成是精准扶贫的负担和拦路虎,传统村落所蕴含的宝贵价值却难以被发现。事实上,传统村落是不同历史时期乐山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遗产,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农耕文明的遗存物与见证物。因此,传统村落本身就是精准扶贫中最好的产业资源,而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是贫困地区产业脱贫的最好路径。通过挖掘和利用传统村落的文化习俗,修缮古建筑,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贫困人口向传统村落搬迁聚集,重新让传统村落焕发生机与活力,成为产业脱贫的源头活水。

2、发展传统村落旅游业是西部贫困地区产业脱贫的最佳路径

传统村落因其具有历史、文化、建筑、民俗等显著的遗产价值而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独到的价值在现代化的今天更加具有吸引力,人们过久了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以后会对充满田园气息和怀旧韵味的乡村慢节奏生活充满向往,渴望一种心灵的回归和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空间转换是现代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因此,乡村的价值从来都会因为人的多元精神生活而存在,永远也不会消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每一个现代人内心的向往。和钢筋水泥充斥的城市相比,青山绿水、吊脚楼、石板路、木板房一直都有一种宁静、古朴和沉静而独具魅力。因此,农耕文明下的传统村落和现代化的城市之间可谓是相互弥补,相得益彰,为现代人创造出一种心灵滋养的空间。

乡村旅游业是实现乡村与城市生活切换的最佳途径。乡村旅游既可以让城市人享受乡村田园的宁静,也能让乡村与城市资源的双向流动,从而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对于贫困地区而言,促进城市资源向贫困乡村流动是显得更为迫切,而传统村落正是实现二者结合的有效途径。传统村落有历史有文化,有习俗有看点,适合开发旅游业加以充分利用,实现历史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从而让村民富起来,留下来。

根据乐山市这六个中国传统村落各自具有的自然禀赋,可以开发出不同的产品形态。沐川县箭板镇顺河古镇位于宜宾、犍为和沐川三县交界处,有“一脚踏三县”的说法,古镇依山傍水,在明清时期就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街道房屋沿河而建,房屋全都采用吊脚楼形式,独具特色,古镇于2011年就被评为“四川十大宜居街巷”。加上古镇周围有种植业的产业基础,古镇及其周边村落很适合发展休闲度假型旅游业态。五通桥竹根镇兴隆里村由于是清末盐商统一规划分批修建而成,已经具有现代“小区”规模,其古建筑的破坏较小,可以形成观光型旅游形态。乐山市井研县千佛镇民建村有河流穿过,沿河而建的青瓦民居错落有致,因势成景,其明清楼台别具风格,石板街巷保存着古风民俗,其中赫赫有名的雷畅故居极具文化和艺术价值,雷畅一家“九子十翰林”的故事一直被广为传颂。民建村的建筑、历史和传统文化价值及其周边的盐马古道、熊克武故居,连同井研县的柑橘之乡、垂钓之乡、国学之乡等丰富的文旅资源,一处融度假、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目的地可谓是浑然而成。

3、发展传统村落旅游产业助推旅游脱贫的可行之举

尽管乐山的中国传统村落具有丰厚的旅游资源值得开发,但缺资金、缺意识和缺机制成为了发展传统村落旅游产业的三大瓶颈。因此,鉴于乐山市传统村落分布在贫困地区,在保护传统村落上可以转换思路,借精准扶贫的东风,通过传统村落保护+旅游脱贫的模式,变劣势为优势,变困境为机遇,把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精准扶贫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发展传统村落的旅游产业实现精准脱贫。目前特别需要做好以下三个结合:

第一,传统村落保护与产业扶贫相结合。精准扶贫的路径多样,各地根据致贫原因对症下药,因病开方,施行包括教育救助脱贫、医疗脱贫、民生兜底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异地搬迁、产业脱贫等多种脱贫路径,尤其是产业脱贫,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施行了多种养殖产业。乐山的贫困地区在产业扶贫上多是种植水果、蔬菜、药材、花木,养殖家禽、家畜等,但这些种养殖产业扶贫路径也出现了产业项目造血功能不强、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弱以及数字脱贫的现象。与其发展这些不相适宜的产业为脱贫而脱贫,倒不如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发展传统村落,把传统村落的旅游业培育成经济增长的重点和亮点。目前乐山的这六个中国传统村落已经具备这样的潜质和美誉,而且其旅游业已经起步,只是欠缺资金进一步发展。因此,如果把产品扶贫资金用于传统村落旅游业,那将是一举两得的事。

第二,传统村落保护与异地搬迁脱贫的结合。乐山市的连片贫困区多分布在地理位置较为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的高山地区,由于自然条件难以满足人的基本生存条件,而且交通、电力、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教育、医疗服务设施薄弱,建设工程难度大,运行成本高,因此扶贫搬迁是最好的解决方式。据统计,在十三五期间乐山市的异地扶贫搬迁有40863人[4]。哪些人搬迁、搬迁到哪里、搬迁后怎么脱贫等问题都是异地搬迁移民工作需要考虑的问题。实际上,在乐山的这六个中国传统村落所处的区域,其搬迁人口可以向这些传统聚集,通过发展劳务经济和旅游服务业既可以确保贫困人口的就业,实现稳定脱贫,同时也解决了传统村落发展旅游业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更能解决搬迁地无产业支持的困局。对传统村落进行功能区的划分,通过搬迁安置提升村落的道路、安全饮水、医疗卫生以及其他基礎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的提升,逐步实现传统村落的新型城镇化。

第三,传统村落保护与技能脱贫相结合。“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荒年也饿不死手艺人”,技艺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精准扶贫中,通过对贫困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让贫困者掌握就业技能进而通过就业实现脱贫是各地普遍的做法,因为只有技能脱贫才是“脱真贫、真脱贫、可持续、不返贫”。在传统村落旅游业发展中,技能脱贫就要更具针对性和特色性。在技能培训内容上要更加侧重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如古建筑修复技能、传统民间技艺和旅游服务技能的培训。业务技能和服务技能的提升要紧紧围绕传统村落的保护而展开,在技能培训的对象和目的上要兼顾精准脱贫的任务。只有培养出一支有利于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技术性人才队伍,才能实现传统村落的静态保护向活化利用转变。

西部传统村落大多地处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的偏僻山区,其分布与地域性贫困区分布的高度耦合给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精准脱贫带来了内在的冲突与困境,然而如果把精准扶贫和传统村落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既可以实现两种资源与机遇的有效利用,也是化劣势为优势的最佳途径,而旅游活化利用传统村落则是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精准脱贫的最佳路径。西部传统村落的民族性、独特性和古建筑保存的完整性为旅游业发展预备了最好的资源,精准扶贫工程为西部传统村落的保护带来了资金、项目、技能培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的前所未有的机遇,把精准扶贫的各种资源与传统村落的资源有效结合是真正的两全其美之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文化部 财政部关于公布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的通知[EB/OL].(2012-12-20)[2015-06-19].

[2]吴小雪,侯本柳.中国贫困区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7):3-5,12

[3]新华网.产业扶贫是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2017-6-1.

[4]新华网.乐山市易地扶贫搬迁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2018-8-20.

猜你喜欢

精准脱贫旅游产业
产业扶贫是实现精准脱贫之主策
北京市旅游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