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小区停车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9-07-05曹心怡
曹心怡
【摘 要】在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居民小区,停车供需矛盾突出,停车难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分析了居民小区车辆停放特征和停车现状,提出了落实停车位配套标准、合理设计小区内部道路、充分利用价格杠杆等解决城市居民小区停车难问题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居民小区;停车现状;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汽车保有量迅速增长,特别是大量私家车的出现,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居民小区的停车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当下人们的车辆停放需求,影响了居住的环境质量和内部的交通流畅,甚至带来很多安全隐患。如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将对未来的和谐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一、居民小区车辆停放特征
居民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民小区内人口密集,多为长期居住人口。一般来讲,工作日期间“上班族”早出晚归,白天停车位使用率比较低,夜间停车需求集中,停车位潮汐特征明显,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在节假日,居民的出行没有固定的规律,成临时性分布。
二、居民小区停车现状
目前,居民小区的停车场地主要有地面停车场、地下停车场两种。地面停车场是指直接设置在小区地表,以划线分割方式标明的停车设施,按用地性质可分为路外停车位和路内停车位,路外停车位则是在红线外专辟的停车场地,路内停车位是在红线内划定的供车辆停放的场地,主要在车行道边缘。地下停车场是指建筑在地下用来停放各种大小机动车辆的建筑物,通常由房产开发商利用地下空间建造而成。
(1)停车位配建标准较低,供求矛盾突出。停车率是居民小区内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6年6月发布的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的规定,居住区内必须配套设置居民汽车(含通勤车)停车场、库,停车率不应小于10%。在城市住宅开发时,一般当地规划局也会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小区停车率提出相应的要求。如《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管理技术规定》要求,新建居住建筑基地,位于中心城地区的,汽车停车率应不小于60%。显然,这样的配建标准与近几年私家车保有量迅速增长的现实不相适应。更何况即使这一较低的停车配建标准,在实施中也往往由于缺乏有效监督手段而执行不到位。由于停车配建标准较低,且标准执行又不到位,致使很多居民小区停车位缺口较大,供求矛盾突出。
(2)地下停车场利用率偏低。地下停车场容量大,基本不占用城市土地,使城市能留出更多的开敞空间用于绿化和美化。地下停车场主要由停车间、通道、坡道或机械提升间、出入口、调车场地等组成,造价高,工期长。由于在设计的合理性、出入的方便性、使用环境等方面与地面停车场存在一定差别,特别是收费价格倒挂(地面停车位的价格一般只有地下停车库的一半),因此,很多人宁愿选择停放在路面上而不愿放在地下车库,由此出现了地面停车场饱和而地下停车场利用不足的现象。
(3)停车秩序混乱。居民小区设在车行道边缘的路内停车位设置简单、使用方便、用地紧凑、投资少,适合车辆临时停放。但是,路内停车位在给小区业主提供了快捷的停放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个别小区业主为了停取车方便,将车辆随意停放,特别是停放在小区道路关键节点、道路交叉口处、单元门口人行道、宅间绿地上的车辆,不仅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出行,干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也恶化了小区环境。另外,居民小区的私家车一般是日出夜归,在上下班的高峰时段,小区出入口及小区外的道路会排长队,容易导致小区外社会车辆的交通秩序混乱。
三、居民小区停车问题应对之策
(1)落实停车位配套标准。停车位指标的制定是一个前瞻性很强的工作,是在停车需求预测的基础上确定的。当前,虽然很多城市已提高了新建小区的停车位配建标准,但这个标准也要与时俱进,每3~5年进行一次系统的停车需求研究和对现行指标的分析检讨,既要留出适当的发展空间,又要保证指标合理可行。
(2)合理设计内部道路。居民小区的内部道路分为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联系的主要道路和用以内部交通联系的次要道路以及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宅前小路。
①用以内部交通联系的次要道路宽度应当充分考虑提高停车率和车辆交会的需要,妥善处理停车用地和绿化用地之间的关系。由于车主的驾驶技能水平不同,在小区内车辆进行缓慢交汇时,车与车之间的距离不能小于0.3m,车辆轮胎与两侧道路之间的距离在0.15~0.3m的范围内。因此,在设计停车位的道路时,最窄的路面宽度不能小于4.2m,用地宽裕的路面不能小于4.5m。尽可能多采用直线型或是曲线度较小的弧线道路,不用或少用曲线、弧线形道路,提高道路利用率。
②将以往的树状布局道路设计改进为环形道路设计。树状布局道路设计,主干路分出次路,次路再分出支路,支路即为末端道路(即宅前小路,设计时许多为断头路),比较适合非机动车行驶。在私家车大量普及的今天,树状布局道路设计再也不适用于小区内的道路建设。环形道路设计的特点是道路连通,形成环路。道路连通后,不需要为车辆原地掉头而特意设置回车场,可以选择绕行掉头,同时也为单侧设置停车位提供了方便,提高了车辆停放的使用空间。
(3)充分利用價格杠杆。由于居民对停车费用较为敏感,调整停车费用可以改变居民的停车方式,通过价格杠杆可以促进现有各类停车设施的合理均衡利用。例如,当地上与地下停车费用比率调整时,可以引导一部分居民由地上停车转向地下停车,促进地下停车设施的合理有效利用,避免造成浪费。从居民小区外停车的角度考虑,如果居民小区内不能提供给居民足够的停车位,居民区外提供停车设施且有一定距离时,适当降低社会停车场停车费率将吸引部分居民小区停车者到社会停车场停车。这将有助于降低居民小区内的停车压力,提高社会停车场停车设施的利用率。
(4)推广使用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目前多数居民小区的停车场多为露天区域,占地多,利用效率低。机械式立体式停车场是采用智能机械设备提高车辆存贮量的一种节约型停车方案,停车容量大,占地面积小,空间利用率高。虽然机械式立体停车库成本较高,但可以通过出售车位实现资金的筹措,其养护也可以通过停车费实现。
(5)探索居民小区与毗邻商业区停车位共享机制。居民小区和商业区的停车高峰时段呈现一定的差异化,但同时也有互补特性,具备共享的基本条件。特别是毗邻居民小区的商业区,由于夜间停车需求较少,停车后的步行距离较短,如果合理利用,将会有效缓解居民小区高峰时段的停车需求。因此,基于共享理念,根据商业区和居民小区停车需求时段的错峰特征,验证利用自身的闲置时间共享停车位的可行性,小区与商业区相互开放、资源共享,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停车位利用率,缓解停车难问题。
(6)加强管理和引导。物业公司要配合业主委员会共同制定小区停车管理制度,切实做好小区车辆通行和停放秩序的管理,提高小区车位利用率,确保行车畅通。
四、结语
对居民小区的停车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停车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举措,对城市居民小区停车问题的解决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周灵芝.城市住宅小区停车难问题的解决对策[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6).
[2]殷焕焕,秦焕美,关宏志.北京市居民区停车调查[J].城市交通.2007(11).
[3]刘太鹏.城市居民区内道路设计及停车位处理[J].中国房地产业.2013(1).
[4]陈桂福,陈丹妮.城市停车政策研究综述[J].四川建材.2019(1).
[5] 张文会,苏永民,戴静,王连.居住区共享停车泊位分配模型[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9(2).
[6]李甜.基于居民小区分类的停车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