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舍燕园自然保护小区
2019-07-05马超
马超
2018年,北京大学成立120周年之际,为了保护校园内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探索在未来城市中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北京大学燕园自然保护小区在北大师生的推动下成立了。这一喜讯着实让我激动许久,不仅仅因为这是在国内高校中推行的首个自然保护小区,更因为那些在这座美丽的园子里和谐共生、给我多年学习生活带来无限快乐的可爱小生灵们,将得到更多安全保障。
清幽環境孕育小生态
在北京城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其他生物,燕园都是一块难得的清幽之所。地势绵延的丘壑之间,镶嵌着大量低层的仿古建筑,隐匿于丛林间,犹如世外桃源。这片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侥幸存留下来的山水格局,催生出今日北大校园内一片美丽的草木山川,这里的园林生态景观几乎微缩了东亚平原湿地景观的所有类型,形成城市中独特的半天然林-湿地生态系统。
置身其中,无论是学子还是游人,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本来面貌,让人留恋忘返,我十分有幸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五年。
燕园北部各大池塘湖泊通过多条蜿蜒曲折的古水道相连。既有如未名湖那样大面积的开放水域,也有如镜春园水域那样密布芦苇、荷花等挺水植物的水域。其中大部分水域的水底为天然的泥沙基质,河岸依然保持着明清园林风格的土石驳岸,而没有被水泥固化,这为虾蟹龟蛇蛙等栖息在土壤与水交界地带的生物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空间。
一些池塘中的水岛上长满茂密的植物,又成为水禽们隐藏和筑巢的理想空间。
各大水系周围萦绕着连绵起伏的土丘,其上覆盖有繁茂的天然次生林,林地中一直维持着完整的乔木—灌木—草本的植被垂直分层结构,各自处于自然的演替与变迁过程中,这些自由生长的各类植物共同构成了燕园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
燕园这片水土所孕育的各类生境,为诸多种鸟兽虫鱼提供了安全的避风港湾,使它们能够在繁华的城市中得以繁衍生息。燕园由此成为国内乡土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城市绿地之一。
师生推动
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简称“北大绿协”)自2003年起,即对校园内的生物多样性开展监测活动,主要包括鸟类调查和植物物候监测,至今已持续进行了16个年头。在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指导下,以及通过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合作,绿协的同学与老师们已在校园中记录到鸟类215种,哺乳动物12种,两栖和爬行类14种,鱼类26种,软体动物14种,节肢动物241种和植物570种。(数据还在更新中)
这些动植物是历史留给北大乃至北京城的宝贵自然财富,值得我们趁早采取行动,悉心加以保护和管理。
但如今这座生机勃勃的生态校园也面临着诸多威胁。如校园中数量不断增加的流浪猫、部分水域富营养化和过量的草鱼、城市绿地管理模式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矛盾。再如园林部门日常所进行的树木修剪,会影响到鸟儿们的筑巢繁殖;为防御植物病虫害而播散的农药,会杀死大量昆虫,破坏燕园食物链的正常运转,并可能污染附近水体,造成鱼虾大量死亡等。
如何才能在人口密集、人员活动频繁的大学校园中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呢?“自然保护小区”的构想由此诞生。建立“自然保护小区”对校园管理的精细规划以及对小区内人员活动的合理控制,来达到自然保护的目的。
与传统意义上的大型自然保护区不同,自然保护小区不是依靠把人与自然相隔离的方式,而是通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进行保护,让更多的人了解其重要意义,并参与到保护的行列中来,使自然保护与现实生活相融合。
在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中心的老师们、绿协的同学们和一批热爱动植物的北大师生的长期推动下,2018年6月1日,校园规划委员会同意建立北京大学燕园自然保护小区。其范围涵盖了校园北侧所有的历史园林区域,也包含校园南部的燕南园,后来又加上学校西门外的蔚秀园,总面积约为50公顷。这是国内高校首个自然保护小区,也是北京市第一个自然保护小区。
自管自治
该自然保护小区的管理由师生和校内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不包含校外机构。为了保证这个特殊的保护小区的长远发展,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计划。
划定并圈围明确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区,在生物多样性保育区内维持各种植被的自然演替,保持草本地皮的野生状态,不清理灌丛、枯木倒树、林下的枯枝落叶,不堵树洞,不喷农药,以提升保育区内较低等生物类群(如昆虫群落)的生存能力,为鸟类提供更为丰富的食物来源。
对于水体,总体上保证水位的自然涨落。如遇枯水年份,需保证水位可以支持陆地生态系统和水体生态系统物质流动和物种交流,例如为龟鳖上岸产卵或蛙类下水产卵提供适宜的水位条件。
同时,控制草鱼的种群数量,每年秋季捕捞当年体长40cm以上草鱼数量的50%。
向学校主管部门获取注入校园水体的日排放量,并获取中水水质指标数据,以红湖西南角方池子、红湖和镜春园水体作为监测对象,监测其中水质变化和水生生物变化,在其中恢复水体生物群落,并测定水质稳定时生物群落组成。
对重要物种栖息空间,进行空间位置标定,将大树和关键树洞、水岛及其周边植被的空间位置标定在地图上,并及时反馈给学校园林部门,避免在修正草木时产生不良影响。保证大树和关键树洞不被填,如果大树靠近交通道路,则需要进行评估,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保证水岛及其周边植被不被收割。
鸟调相见恨晚
我所在的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简称绿协),一直是燕园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监测的主要承担者,是北大的著名品牌社团之一,由一群热爱大自然的学生和少数老师组成。社团的有两项最主要的工作任务,分别是植物寻护与物候监测和校园鸟类调查。此外绿协也肩负着校园内野生动物救助的责任,并热心记录着发生在这片土地的自然故事,向人们科普生活在北大校园中的各种草木虫鱼鸟兽。校园鸟类调查是为了保护校园内的鸟类而开展的,自2003年开始至今,已经坚持了16年之久,积累了丰富宝贵的鸟类数据记录。
生活在燕园的各种鸟类,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同季节能看到的鸟类种类有很大差别,春季与秋季记录的鸟种数较多,而夏、冬两极记录的鸟种数较少。
在每年春季的4~5月,正是大量候鸟过境之时,它们在南方度过寒冬后,飞回北方繁殖,很多候鸟会选择燕园作为调整、补充能量的临时歇脚点,这段时期是一年中记录鸟种最多的时期,也恰逢华北地区春暖花开、气候怡人,因此是最佳的观鸟时期。
到了每年秋季的9~10月间,燕园的鸟种数量亦会呈现一个高峰,这是由于大量候鸟南下,途经燕园。这里是中国东部鸟类迁徙路线上多种鸟类的歇脚点,随着东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像燕园这样的歇脚点将愈发珍贵。
我与北大自然保护小区的亲密接触就是从“鸟调”开始。“鸟调”是校园鸟类调查活动的简称,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每周进行两次,分别在周二、周五的上午, 其路线全长约4公里,几乎贯穿保护小区内所有重要的动植物栖息地,全程走下来通常需要3个半小时,绿协的老师和同学会记录路线两侧的鸟种、數量以及位置坐标,调查结束后将数据统一存入保护中心,以供查阅和科研分析。无论任何时节,每次均能记录到20种以上的鸟类。
2018年初,我与绿协同学一起在浙江省古田山自然保护区进行的物种调查,从此与观鸟结缘。回来后不久,便买了一个长焦镜头,迫不及待地加入到每周例行的校园鸟调活动中来。
鸟调可以说是一项耗时、耗精力的体力活,最初尤为辛苦,提着3公斤多重的相机,期间要无休息地连续走上三四个小时,这是对自身耐力和臂力很大的考验。下午回到办公室后,立即瘫软在座位上,浑身像散了架一样。不睡一会儿的话,根本恢复不过来。
当时对于拍鸟的热情完全冲淡了身体上的疲倦,每周最期待的日子就是周二和周五,甚至巴不得天天上午都有鸟调。几个月坚持下来的好处是,身体素质比原来好很多,体力大增,胳膊明显变粗不少。那时,上午鸟调完,下午出去拍照,晚上再继续游泳一公里都毫无压力。
2018年上半年,是我学生生涯的最后一个学期,也是我参与鸟调的唯一一个学期。十分遗憾直到那时才真正感受到北大校园中隐藏着如此迷人的生态系统,眼见自己在校园的时光已进入倒计时,内心满是不舍。在这座美丽的园子里,每天都在上演着无数鲜为人知的生命故事,还有那么多的精彩瞬间等待着我去记录,实在是不想离开。我也曾无数次幻想,要是刚入学的时候就参加鸟调,那该多好!
责任编辑:朴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