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国行疆
2019-07-05刘继
刘继
小时候读中国近代史,最崇拜的人物是我的湖南同乡、收复新疆的左宗棠。“大将筹边尚未還,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从此立下志愿,长大后,一定要去这片土地看看。
2017年7月,作为北大第十九届支教团成员,我终于踏上新疆这片热土,开始一年的支教生涯。11月,北大全球校友会三十多年来首次在乌鲁木齐召开。会上有一个特别的仪式,就是为在新疆工作超过50年的校友颁发奉献奖章。看到一位位白发苍苍的老学长依次上台,讲述自己卫国戍边超过半个世纪的奉献和坚守,坐在台下的我热泪盈眶、深为感动,并在心里暗暗许愿,一定要以老学长们为榜样,为这片土地多做一点事情。
2018年春天,新疆南部的和田地区掀起国语教育改革热潮,面向全区招募国语教师。我当即向支教总团提出申请,于3月初来到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巴克墩村,在村小学担任国语老师,也由此成为支教团历史上第一个下南疆的队员。
可巴克墩的生活比我想象的还要艰苦。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这里常年干旱少雨、沙尘暴频繁。基础设施薄弱,小学部9个班的教室只有两栋板房,全校300多名师生共用的卫生间就是沙地上铺了两块木板的大坑。安全环境也十分复杂,每位支教的男老师必须全副武装在校门口24小时轮流站岗,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的紧急状况。面对这种种困难,我们只有全力以赴。没有书就从头编起,没有基础就从头教起,除了教学还得给孩子们当爹当妈,给他们做饭洗衣、教他们待人接物,日均工作16个小时是家常便饭,而且寒来暑往、日日如此。
一学期下来,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国语交流覆盖率从30%提高到90%,整体成绩更是从全乡倒数跃居全乡第二,成为远近闻名的国语教育示范校。虽然我个人因水土不服和痢疾感染,体重在短短三个月内下降了二十多斤,但我仍然认为,对一个年轻人来说,身体的损失是一时的,而在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事业中担当先驱报效祖国的机会则一去难再遇,因此我不后悔。
100年前,我的另一位湖南同乡、五四先驱邓中夏曾在北大平民教育演讲团的启事中写道:“共和国家,以平民教育为基础……若教育不能普及,则人民智识必大相悬殊,社会之平等,必层见叠出。”由此可见,百年前的先辈们深入平民讲演,与今日青年奉献西部教育,形式与对象虽有所不同,强国报国之志始终如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深入西部、奉献边疆,但只要怀揣一颗报国之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久,便多少能为我们所热爱的祖国带来一些温暖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