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谈经济发展与我国初等教育发展的关系
2019-07-05刘永叶
刘永叶
【摘 要】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初等教育一直被视为儿童成长成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深入研究经济发展和我国初等教育发展的关系,有利于总结经济发展与初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对我国初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初等教育;发展
在中国,初等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小学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新生后代,为他们以后接受高等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时期,中国的教育事业没有取得很大进步的发展,这种情况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改革开放后,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中国的教育事业才有了大踏步的发展。
一、建国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是一个经济体系崩溃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在这样一个刚经历战乱的国家中,如何摆脱战争留下来的阴影,如何恢复国民经济,如何走出现在一穷二白的经济,如何鼓舞人民投入到新的生产中,这都是新生的政党必须要面对且解决的问题。我们没收了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并把它们改造成社会主义民营企业,党在总结东北和华北解放战争期间接管城市经验的基础上,确定对官僚资本主义企业采取不破坏它们的机构,按照原来的机构和生产系统,然后,逐步的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这样,工作既做到了快,又防止了乱,基本上没有出现停顿或设备破坏的现象。党1949年1月25日物价上涨最猛的时候,全国各大城市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一致行动,敞开抛售,使物价迅速下跌,是我们对资产阶级进行限制和反限制斗争中取得的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得到了人民群众包括愿意从事正常合法经营的资本家的广泛的支持。至此,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初步取得了稳定市场的主动权。
要从根本上稳定物价,必须做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和市场物资供求平衡。1952年以后,国家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对象是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确定了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到1955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总之,建国初期,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加上苏联和其他友好国家的支援,同样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了起来。
二、建国后我国初等教育发展的状况
建国以来, 一穷二白的国家经济现状及我国将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情况, 窘迫的财政状况迫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只能走精英化路线。建国初, 每1万人口中, 大学在校生仅2人。而这种大学在校生占人口比重极低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了21世纪初。21世纪初的高等教育改革虽然走了“教育市场化”之路, 但是确实是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精英化的状况。这也得益于建国以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等教育的支持, 也有经济发展对高等人才需求加大的市场因素的需求。
新中国的教育是在一个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受我建国之初,新中国对旧有学校进行了接管和改造。1952年以后,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進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在各级学校中开展教学改革,创办了工农速成中学,积极开展成人教育,规定了所有学校都向工农开放,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1953年新中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教育事业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在这个时期,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从而教育工作的地位、作用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和加强,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近二十年来,全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和合格劳动者。基本改变了我国文盲、半文盲大国的状况,国民素质和社会文化程度明显提高。
通过教育宏观结构的调整,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的三级分流,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 展。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比例目前已经达到56%,20年来中等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培 养了2770.22万中等实用型技术人才。 我国原有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已得到补充和充实。
高等教育在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同时,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发展格局,培养了一大批专门 人才。以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一批大学和学科为宗旨的“211 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面向21世 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提高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 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断提高, 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 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 在高等教育人才的支撑下, 我国在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越来越靠上, 甚至如高铁、宇航等高技术行业已经走到产业链的顶端。但是在更多的工业领域, 在全球政治体系、经融体系中我们还没有获得支配性的地位。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我们的高等教育水平, 而进一步提高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必由之路。提高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则会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水平: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 高等教育大众化也是不断缩小向各高等学校投入资金差距从而缩小各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差距的一个过程。
三、经济增长和初等教育发展的关系
受封建男女不平等思想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男女入学率有非常严重的偏差,在贫困地区尤为明显。在改革开放之后,一部分地区走在了经济建设的前列,成为改革开放的弄潮儿和试验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大农村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之,教育的改革也不断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中国已经实现了中小学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性别平等,将提升女童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摆在重要位置,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保障女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普通高等学校女大学生在校生的比例是25%左右,然而到90年代中期以后快速上升到35%左右,到1999年女大学生在校生人数占在校生总数的39.7%。尽管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断增加,与男性之间的差异在逐渐缩小。令人可喜的是,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进入高等教育的比例越来越高,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女性入学率已和男性相等甚至超过男性。但在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区域,女性入学率仍然较为低下,城乡和阶层之间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是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机会较少的主要原因。这也使得她们与发达地区的女性相比,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下在实现其受教育权方面的差距越拉越大。但是促进公平不能急于求成,要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特别是许多政策思路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具体问题和障碍,需要加强调查研究,结合实际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使教育公平的步伐迈得更扎实更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