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外科技术在胃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019-07-05曾德刚
曾德刚
【摘要】 目的:观察微创外科技术在胃肠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胃肠疾病患者纳入本研究,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入组患者均经临床保守治疗无效,接受手术治疗。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命名为常规手术组与微创外科组,分别实施常规手术治疗与微创外科手术治疗。结果:微创外科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常规手术组,手术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常规手术组(P<0.05)。微创外科组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手术组,治疗总费用明显少于常规手术组(P<0.05)。微创外科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00%,明显低于常规手术组的22.00%(P<0.05)。结论:较之常规手术治疗,对胃肠疾病患者应用微创外科技术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关键词】 胃肠疾病; 手术; 微创外科技术
doi:10.14033/j.cnki.cfmr.2019.14.0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14-0-02
随着人们日常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工作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并受到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各种胃肠疾病在临床的发病率呈现出越来越高的发展趋势[1]。其中,为数不少的胃肠疾病经药物保守治疗等无法获得理想效果,病情控制效果不佳。针对此类患者,还需要及时的对其实施一定的外科手术治疗。但是,常规的手术治疗在获得一定效果的同时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影响预后效果[2]。近年来,各种微创外科技术开始被逐渐应用于临床,并为胃肠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本次研究即观察微创外科技术在胃肠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100例胃肠疾病患者纳入本研究,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住院患者。纳入标准:均经临床保守治疗无效,符合手术指征者;临床资料完善者。排除标准:无精神系统疾病者;妊娠期、哺乳期者。患者疾病类型统计:急性阑尾炎66例,肠梗阻20例,上消化道穿孔14例。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并分别命名为常规手术组与微创外科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对研究方案的具体流程及相关风险等知情并同意参与研究。
1.2 方法
常规手术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开腹手术治疗,针对不同患者的疾病情况,严格遵照操作规范对患者实施手术。对微创外科组患者均应用微创外科技术实施手术治疗,均应用腹腔镜技术进行治疗。首先对患者实施常规麻醉,密切观察患者临床体征,待获得理想麻醉效果后,经患者脐部做弧形切口,切口长度控制在约1.5 cm,并建立二氧化碳人工气腹。观察患者腹部情况,待达到理想的腹部膨隆效果后,经患者脐部插入Trocar,并经此置入腹腔镜。手术医师通过此腹腔镜镜头对患者腹腔内的具体情况进行观察。并于镜头直视情况下,于麦氏点插入Trocar作为操作孔。之后,结合不同患者的疾病情况与手术操作需要,对相应的病灶位置、病灶大小等予以仔细地观察。进一步置入手术操作所需器械,并针对不同胃肠疾病的具体情况处理相应的病灶。其中,对于急性阑尾炎患者,经过腹腔镜镜头确定阑尾位置,对存在的粘连进行分离,并对阑尾系膜实施凝断处理。之后游离至阑尾根部,利用电钩对阑尾实施凝断处理,彻底切除阑尾,并进行其余操作[3-4]。对于存在肠梗阻的患者,经腹腔镜对皮迫肠管纤维束带予以离断处理,并对存在的粘连予以妥善分离,之后对肠扭转予以复位。对于上消化道穿孔患者,医师在操作中要注意借助腹腔镜将局部脓液、胃内容物及代谢废物等予以彻底地清除。同时,采集病灶周围组织送检,实施病理检查。完成腹腔镜手术后,对患者腹腔予以彻底冲洗,并置入引流管。术后对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止血、抗感染等处理[5-6]。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与手术切口长度)、术后恢复相关指标(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总费用进行统计比较。并记录两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肠粘连、肠梗阻、腹腔脓肿、切口感染等,计算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7]。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将各项数据结果导入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手术切口长度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出血量与手术切口长度比较
微创外科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常规手术组,手术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常规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与治疗总费用比较
微创外科组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手术组,治疗总费用也明显少于常规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微创外科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00%,明显低于常规手术组的2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目前,急性阑尾炎等胃肠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会导致腹痛等多种临床症状的出现,给患者带来较大的身心痛苦。同時,很多胃肠疾病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法获得理想效果,需及时接受手术治疗。
常规手术治疗模式下,大多采用的是开腹手术治疗的方式。该手术方案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但因手术过程中造成的创伤较大,术中出血较多,容易导致术后粘连、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因此存在一定的弊端,从而直接影响到手术效果及患者的术后恢复[8-9]。近年来,微创外科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各种胃肠疾病的手术治疗带来了新思路。微创外科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术中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可以通过尽可能小的损伤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0]。进而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患者的快速康复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往黄进等[2]通过研究指出,临床对胃穿孔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与传统开放性修补术进行比较,对患者实施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并加快患者的术后胃肠动力恢复。另外,在减少手术并发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等方面也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经本次分组对照研究发现,对胃肠疾病患者应用微创外科技术治疗获得了理想的临床效果。在手术情况方面,微创外科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常规手术组,手术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常规手术组(P<0.05)。在术后恢复情况方面,微创外科组的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手术组(P<0.05)。同时,微创外科组的治疗总费用也明显少于常规手术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手术组(P<0.05)。即提示,微创外科手术的应用获得了多方面的理想效果。在具体的治疗中,应选择性利用腹腔镜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腹腔镜手术具有安全、微创等特点,手术操作中所做切口较小,对患者的创伤较轻微[11]。同时,术中医师可以借助腹腔镜镜头实现对患者腹腔内情况的全面观察,有利于帮助医师更好地掌握患者病情,明确病灶位置等。手术操作中,术野也较为清晰,可以为医师分离、切除等操作提供极大的便利。进而更好地提高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在获得理想手术效果的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避免不必要的出血和损伤,更好地控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这对患者的术后快速恢复十分有益,有利于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并减轻其经济负担[12]。
综上所述,临床采用手术方式对各种胃肠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与常规手术治疗模式进行比较,对患者应用微创外科技术进行治疗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微创外科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具备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邓志鹏,董赛晓,张美芳,等.微创外科技术在胃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12):2197.
[2]黄进,刘晓翔.胃穿孔微创术式与传统开放性修补术对患者胃肠动力的影响研究[J].河北医学,2016,22(1):40-43.
[3]王磊.微创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在小儿阑尾穿孔腹膜炎脓毒症中的应用对比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1):149-151.
[4]赵红旗,王丽芳,彭正,等.微创外科技术在结直肠癌伴梗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5,21(5):196.
[5]丁卫星.双镜联合技术在胃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0,13(5):322-323.
[6]褚光平,刘远文.微创技术在普通外科常见疾病中的应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4,26(6):897-898.
[7]姜文典.双镜联合在胃肠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3,3(21):319.
[8]梁振家.腹腔镜在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J].微创医学,2011,6(5):448-451.
[9]丁丹,郑成竹.微创手术在中国肥胖症和糖尿病治療中应用的历史和发展趋势[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6,19(8):854-856.
[10]吴炯,王振宜.内镜相关技术在肛肠外科治疗中的最新应用[J/OL].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7,6(2):127-131.
[11]代学峰,崔海燕.探讨腹腔镜在胃肠疾病诊疗中的作用[J].中国处方药,2015(3):27-28.
[12]王自强.手辅助腹腔镜手术在胃肠外科中的应用及适应证选择[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2,15(8):796-798.
(收稿日期:2018-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