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术式治疗经括约肌肛瘘的临床效果比较
2019-07-05张朝生林丽珠
张朝生 林丽珠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肛瘘挂线术和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经括约肌肛瘘的临床效果。方法:以随机抽样的方式从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经括约肌肛瘘患者中选取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实施分组,划分为结扎组,包括50例患者,以及挂线组,包含50例患者。挂线组患者采取肛瘘挂线术,结扎组患者采取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挂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组术后48 h NRS评分显著低于挂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疼痛、红肿、渗液、创面面积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结扎组术后上述指标均优于挂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结扎组术后上皮开始覆盖创面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挂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Wexn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组术后不同阶段Wexner评分均显著低于挂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肛瘘挂线术相比,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经括约肌肛瘘的临床优势显著,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较轻,且创面愈合较快,肛门功能可获得更好的保护,临床可将该术式作为治疗经括约肌肛瘘的首选疗法。
【关键词】 肛瘘挂线术; 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 经括约肌肛瘘
doi:10.14033/j.cnki.cfmr.2019.01.06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01-0-02
经括约肌肛瘘是肛瘘的一种,是指瘘管累及或穿过括约肌的肛瘘类型[1]。作为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肛肠科疾病,经括约肌肛瘘会对患者的健康产生较大的危害,从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2]。因此,积极地对经括约肌肛瘘实施治疗,是提高患者疗效,改善其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3]。目前临床上对于经括约肌肛瘘的治疗主要以手术疗法为主,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促使患者获得持续的治愈效果,同时保护患者肛门所具有的自制功能[4]。肛瘘挂线术和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两种经括约肌肛瘘治手术治疗方式[5]。为进一步探究经括约肌肛瘘的最佳手术疗法,笔者对不同术式在经括约肌肛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0例于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就诊的经括约肌肛瘘患者,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肛瘘Parks分类标准中的经括约肌肛瘘诊断标准,并最终由临床确诊为经括约肌间肛瘘;(2)患者具备完整的肛门形态、结构和功能;
(3)无肛门手术史的患者;(4)能够完整阅读并理解本次研究内容,且同意参与的患者;(5)可配合本次研究实施的患者[6]。排除标准:(1)同时结核性感染、肛瘘癌变、直肠息肉或肠道感染疾病的患者;(2)同时合并外痔的患者;(3)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4)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患者;(5)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6)合并精神疾病、意识障碍和语言沟通障碍的患者[7]。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实施分为结扎组和挂线组,每组50例。结扎组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22~64岁,平均(40.6±5.2)岁。挂线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24~65岁,平均(39.3±4.7)岁。两组研究对象各项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该研究在立项前上报并经过了伦理委员会的同意和批准。
1.2 治疗方法
挂线组患者采取肛瘘挂线术,患者采用截石位,并进行腰部麻醉,消毒直肠和肛管部位,从外口将探针放进内口,将肛瘘以下、直肠环以及肛管部位进行切开,并且将腐肉进行清除,在瘘管的顶部进行肛瘘挂线的基本操作。
结扎组患者采取經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采用左侧位体位,从外口将探针放进内口,用探针引导瘘管。管的上侧,沿着肛门边缘在括约肌之间划一条1.6~2.0 cm弧形切口。到内括约肌平面在此之后,横向瘘需要分离,患者的内括约肌应该缝合。将括约肌向外分离,完全切断括约肌侧口,并送检查相应的瘘管组织。从瘘管病中完全清除感染的肉芽组织,用0.9%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调整。对肛瘘栓或组织补充物进行盐水浸泡然后将其放在患者的瘘管里,用可吸收的线缝合稳定,用纱布压住
切口。
患者在手术治疗后,按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遵循无菌原则进行创面消毒和换药,换药频率保持在2次/d,1周后改为每日换药1次,2周后改为每隔1日换药1次,直到痊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48 h NRS评分,并比较手术前后疼痛、红肿、渗液、创面面积等指标,以及上皮开始覆盖创面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以及手术前、出院时、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Wexner评分比较。NRS评分标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Wexner评分为肛门功能评分,0~20分,0分表示正常,20分表示为完全失禁。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处理两组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挂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组术后48 h NRS评分显著低于挂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创面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疼痛、红肿、渗液、创面面积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義(P>0.05);但结扎组术后上述指标均优于挂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结扎组术后上皮开始覆盖创面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挂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Wexner评分比较
两组术前Wexn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的不同阶段,两组患者的Wexner评分相比,结扎组均显著低于挂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是一种顺应外科微创化理念发展起来的手术方式,该手术治疗方式是建立在肛瘘发病学说中肛腺感染学说的观点之上的,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在确保患者能够获得理想疗效的基础上,最大化的为患者保留了括约肌功能,这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意义重大[8-9]。且患者术后恢复较快,因此能够显著缩短患者术后的住院治疗时间,这对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也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肛肠所具备的特殊生理结构,导致经括约肌间肛瘘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其创口的愈合速度较慢,并且由于肛门生理功能的特殊性,导致患者术后创口炎症反应比较严重[10-11]。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临床积极探索解决的问题。从上文表2中的数据可知,采取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的患者,不管是预后的创面愈合情况,还是愈合时间,都比采取肛瘘挂线术治疗的患者,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主要是由于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在对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手术切口较小,长度仅为2 cm左右即可。手术切口的减小,使得手术创伤显著降低,这对于患者术后快速恢复具有显著意义。不仅如此,该术中所采取的特有的隧道式挖除括约肌间和残余瘘管壁中感染组织的操作方式,使其在控制患者术后感染中具有突出优势。
综上所述,与肛瘘挂线术相比,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经括约肌肛瘘的临床优势显著,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较轻,且创面愈合较快,肛门功能可获得更好的保护,临床可将该术式作为治疗经括约肌肛瘘的首选疗法。
参考文献
[1]安啸海,程滢瑞,高莹,等.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复杂性肛瘘44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6,23(4):484-486.
[2]刘进中,马莉.生肌玉红膏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1):69-71.
[3]陈豪,杨柏霖,杨光,等.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经括约肌肛瘘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6,15(8):825-829.
[4]朱传想,王业皇.挂线疗法治疗高位肛瘘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9):3669-3671.
[5] Parthasarathi R,Gomes R M,Rajapandian S,et al.Ligation of the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 for the treatment of fistula-in-ano:experi-ence of a tertiary care centre in South India[J].Colorectal Dis,2016,18(5):496-502.
[6]田颖,张忠涛,安少雄,等.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在单纯肛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5,18(12):1211-1214.
[7]武文静,杨关根,杜忠举,等.改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单纯性经括约肌型肛瘘的临床疗效[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4,17(12):1194-1197.
[8] Romaniszyn M,Walega P J,Nowak W.Efficacy of lift(ligation of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for complex and recurrent anal fistulas-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Pol Przegl Chir,2014,86(11):532-536.
[9]郑毅,王振军,杨新庆,等.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慢性肛瘘的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42):3454-3457.
[10] Amato A,Bottini C,De N P,et al.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erianal abscess and anal fistula:a consensus statement developed by the Italian Society of Colorectal Surgery(SICCR)[J].Tech Coloproctol,2015,19(10):595-606.
[11]王志刚,乔运余,张勇,等.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在低位肛瘘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4):628-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