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大县”如何孕育“百亿小镇”?
——来自浙江德清的启示
2019-07-05高旭天
文 | 高旭天
德清,这个只有43万人口的浙北小县,是全国百强县排名36位的经济强县,也是名副其实的“改革大县”,共承担省级以上试点改革65项。而短短数年间崛起的地理信息小镇,则成为德清新的亮丽名片。
占地仅数平方公里的地理信息小镇,属于非建制镇。这里聚集着近200家高科技企业和一大批科研院所,有着亚洲最大的微波测量实验室,诞生了“德清一号”光学遥感卫星,举行过联合国首届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形成了从芯片研发、装备制造到数据生产信息服务的完整的地理信息产业链……
要探讨浙江的高质量发展,这座小镇无疑是一只值得“解剖”的“麻雀”。
据统计,人类80%的信息都和地理位置相关。地理信息产业是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度融合的产业,也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
人们说,在德清,地理信息产业是“无中生有”。这样说,也对,也不对。说它对,因为德清在地理信息领域确实是零基础起步;说不对,因为德清其实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就有产学研结合寻求高端产业转移的传统。
早在2009年,德清就开始规划一个面积近5平方公里、产城融合的科技新城。2010年,国家布局地理信息产业“一主十副”园区,浙江争取到了一个名额。已有科技新城规划的德清抓住了机遇,于2011年和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签订协议,合作共建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2015年,这里成为全省首批特色小镇之一。
诚然,地理信息产业与德清的对接,一开始多少有些机缘巧合的因素。然而,一旦对接,德清便能够将地理信息产业做专、做精、做长久、做到世界闻名,其中的原因何在?
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德清县位于长三角的中心区,距省会杭州半个小时车程,到上海大约200公里,地价远低于沪杭,区位堪称优越。众多高科技企业之所以“扎堆”地理信息小镇,区位优势固然是一方面因素,但小镇更大的吸引力,还在于德清这个“改革大县”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人才环境。
近年来,从“产学研”到“政产学研金介用”,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到“标准地”改革,从“最多跑一次”改革到城乡体制改革、综合医改改革等,德清在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一大批可复制、能推广、利修法的改革经验的同时,也为本地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市场准入效率和公平正义保障。
为了帮助众多企业在落户之后发展壮大,小镇出台了行动计划,按照营业额和税收贡献给企业划分不同级别,级别越高,税收奖励和项目补助上的倾斜度就越大。“放水养鱼”的做法,让小镇的产值和税收逐年高速增长,朝着“百亿小镇”的目标稳步迈进。
产业做大做强,关键是项目,核心是人才。2017年,小镇出台了科技、人才“双十条”新政,着力解决事关人才切身利益的“房子、车子、孩子、本子、票子”等问题,吸引了大批专业人才纷纷前来。目前,小镇已集聚3000多名高层次及应用型人才,其中包括海内外院士、国家和省“千人计划”人才。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资本、技术和高层次人才的嗅觉无比灵敏。众多的改革试点为德清造就了优越的营商环境,优越的营商环境则赋予了德清堪比真金白银的吸引力,为德清的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开拓出无限广阔的天地。
在上述过程中,德清身上的“改革基因”也得到了不断的固化。出于“改革应当连续系统”这一规律,德清越是深化改革就越是领先,越是领先就越具备取得新突破的条件,这种强者愈强的良性循环,让德清的改革“停不下来”。
事实上,德清的成功,不仅要归功于来自五洲四海的高技术人才队伍,还要归功于另一支重要性毫不亚于前者的队伍——敢闯、敢试、敢创新的干部队伍。正是他们直接塑造着德清的改革基因,营造着人人关心改革,人人支持改革,人人参与改革,以改革为先,以改革为荣的氛围。
崛起于德清这个“改革大县”中的地信小镇,生动地诠释着什么叫“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