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需求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9-07-05徐平华邹奉元

纺织服装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服装设计服装个性化

徐平华,邹奉元,杜 磊

(浙江理工大学 a.服装学院;b.服装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c.服装设计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8)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数字化、智能化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特征,深刻影响着服装行业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消费市场呈现多样化和细分化趋势,个性化、定制化、品质化成为行业发展的三大趋势[1]。大批具有前瞻视角的服装企业布局服装定制领域,整合上下游供应链资源,建立合作或垂直的定制电商平台,推动着中国服装定制产业的快速、多元化发展。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需要大量具备专业技能、数字技术及智能制造等知识的复合型工程人才的支撑。当前我国服装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难以达成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能力目标[2-3]。本文结合浙江地区服装产业人才需求,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支撑条件等方面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分析,探析适应服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 服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北美、西欧以及日韩等发达地区及国家在服装设计、品牌营销及品质控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消费口碑。中国是服装制造大国,但在全球服装产业链分工中长期处于低端制造的地位,产品的附加值未能有效体现,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流行趋势研判、高品质材料研发、品牌运作、先进制造、跨国营销的中高端产业人才。从产业转型升级和国际化业务拓展的角度看,劳动力、土地及生产资源等要素成本的持续上升,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亟需变革。《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培育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定位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在服装消费结构性需求转变的趋势下,服装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的模式成为服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任务。服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融合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多种前沿技术,基本涵盖了服装设计、制造、营销、物流等环节所需的关键技术,打造了个性化、高品质、短周期的新的增长点。

面对市场和行业亟需的中高端人才,发挥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是顺应人才供给侧改革,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智力保障。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聚焦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实施以社会需求为核心的反向教学设计,有必要厘清新形势下服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人才素养的关键要素。服装定制一方面解决了消费市场的需求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商品生产与消费错配、产品库存积压的重大难题,在融合数字技术、智能制造、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服装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和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服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是供给侧和需求侧、技术与时尚无缝对接的前沿领域模式,需要适应流程模块化、场景可视化、产品和服务平台化、互联网+智能制造一体化等复合型人才。图1描述了服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流程、核心技术及具体应用中的软硬件工具。在技术创新和产业推广应用中,服装智能便捷的测体服务、人体数据库的建设和标准制定、服装三维虚拟展示、智能制造、柔性供应链、信息交互和产业链协同运转方面亟需大量的人才对接和支撑。在培养现代服装工程人才的过程中,高校应当聚焦科技、时尚和艺术的多重元素融合,革新教育理念,梳理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完善适应行业发展并具有前瞻性的师资队伍。

图1 服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技术分解图

服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发展,必将构建以消费者为中心,从传统资源导向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的新格局、新体系。服装企业在积极拓展业务新蓝海的同时,亟需熟悉服装定制流程、掌握服装定制相关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的支持。面对当前适应服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工程人才的急迫需求,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应当与时俱进,调整培养方案,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培养兼具服装专业技术、信息技术、精益生产、智能制造等交叉学科技能,实现产教的深度融合。

二、 当前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服装行业正处在增长速度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动能转换这一关键战略期,既要客观面对行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又要加快打造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合作交流五大职责,然而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对照时,人才培养这一核心职能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与产业发展本质需求存在偏差

应用型本科高校所设置的工程类专业应当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辐射周边甚至全国的产业发展为主线。近年来,浙江省顺应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技革命发展趋势,演绎了从信息技术导入到信息产业发展,再到以信息经济为第一经济形态的区域发展范式的实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有机融合了科技与艺术两大学科,可以将服装产业由生产主导型向高新技术、融合时尚艺术的高附加值方向提升。以浙江省八大万亿产业规划为例,时尚产业占据了重要经济地位,地方服装院校在服装专业定位中应当积极承担人才培养的重任,明确细化培养目标,凸显教学重点和特色。而当前省内本科服装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基本雷同,与省外的同类院校几无差异,没有和地区产业的发展需求和趋势紧密相连。此外,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未能把握产业发展的本质需求,为了服务社会,一味地简单迎合产业用人需求也是走向另一极端的表现。

2.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工程知识体系尚未健全

当前浙江省服装产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也是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开局时期,在产业发展中高校输出的人才应当具备解决行业现实问题、拥有行业发展前瞻性视角。而现实教学中,缺乏与服装产业深度衔接的课程设置和课程资源建设。在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内容上与服装企业生产和经营现状脱节,对服装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新技术、新模式没有深入研究和课程支撑,无法提供在服装定制大趋势下行业发展所需的技术人才。知识体系架构空洞,内容陈旧,与行业转型升级需求脱节。而服装定制模式下新产品、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中,并没有将服装专业知识、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智能技术有机融合,课程过于孤立,缺乏一定的启发性,培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仍是今后高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持续努力的方向和任务。

3. 学生创新、创意、创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距明显

企业亟需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专业人才,但毕业生的能力与社会需求不符,其根本原因是在校教育过程中没有培养良好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操作能力[5]。一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欠缺,缺乏独立思考、计划、阶段评价的自我提升意识,同时也缺乏自我获取资源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在创新、创意、创业(“三创”)师资方面也相对匮乏,各阶段的指导不充分,导致学生在进入社会后需要经历较长一段时间的社会磨砺和提升,才能适应社会需求。除此之外,与服装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软硬件支撑也相对匮乏,学生没有良好的实践锻炼环境,教学过程中只能以理论知识填充学分空缺,逐渐步入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轨道。

4. 校企协同育人、产教融合的机制仍不完善

高校教师在校企合作中服务企业解决行业技术问题的路径相对清晰和明确,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做出了重要的智力贡献。然而仅限于校企科研合作,在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空间。尽管国家大力倡导校企协同育人,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从7个方面提出了30项措施意见,但是由于缺乏顶层的政策制度,没有稳固的利益联结体系,在具体实施中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如接受学生毕业实习、临时性的服装创意设计活动等。除了机制的缺乏外,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实际工作所需的素质和要求不一致,也是双方合作的障碍之一,进一步造成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通过产教融合培养在校新人。因此,在引企入教、开展产教深度融合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机制,寻找契合点,共同承担服装专业高质量人才的培育工作,进行新形势下的产业中高级人才的培养和综合能力提升。

三、 服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人才培养的探索

针对新形势下服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人才培养需求,结合我校(浙江理工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近几年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内容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革新、软硬件支撑资源建设四个方面对服装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进行探索。

1.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优化

结合基于学习产出(OBE)的教育理念,聚焦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以服装产业发展本质需求为核心进行反向教学设计。学校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顺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对2015至2018级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逐步优化和调整。其中,从服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本质需求出发,推导出本专业毕业生毕业5年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并进行了细化和分解。在构建服装工程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新兴技术,拓展国际化视野等方面做了明确的目标设置。

以服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市场需求为例,从产业的工程技术核心需求出发,推导出相应的培养目标(见图2)。由服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6大工程技术需求,结合工程教育理念和对应的指标体系,按贡献度融入到2018级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中。

图2 由服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需求推导出培养目标

2. 课程设置及内容调整

针对服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当前和未来发展需求,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在厘清产业发展本质需求后,建立了以服装专业知识、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智能制造为主线的课程群。保留“服装材料学”“服装色彩与搭配”“服装商品企划”“服装生产管理”“服装舒适与功能”等课程,优化“服装学科导论”“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设计”“服装设备及应用”等课程结构和内容,新增“数字化服装技术综合实践”“服装终端系统管理设计”“服装项目管理实践”“数值分析与应用”等课程,删除了孤立、非系统性的课程,更加紧扣产业发展的需求,支撑服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职业能力各项毕业要求的达成。

3. 软硬件支撑资源建设

我校服装学院在智能化制造及服装个性化定制的实验实习软硬件建设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目前拥有国家级服装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教学平台,拥有丝绸文化传承与产品设计数字化技术文化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服装数字化技术浙江省工程实验室以及浙江省服装个性化定制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6]。如图3所示,在教学内容和模式改革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实验平台,将资源集聚,实现资源系统化、平台化。在我校时尚学院的建设中,增设了1万平方米的服装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的科创平台(功能布局如表1所示),其中二楼为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的示范工厂,实现物料自动识别和检测、基于知识的踏板压脚感应、特殊部位一体化加工、基于人工智能的产品质量控制等生产环节关键技术的可操作化,为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实战模拟平台。

4. 教学思路和模式革新

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尝试引入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龙头骨干企业共同参与,成立了时尚人才培养产教联盟,以多元化的办学新机制完善服装工程化教育的不足之处。多方共同参与学科专业设置评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评价。其中,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企业包括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华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杭州红袖服饰有限公司等省内10余家知名企业,发挥校友的帮带作用,逐步由产教项目结合、产教育人配合向产教协同育人深度融合转变,打造“培养链、产业链和创新链”为一体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新模式和新格局,培养学生深度探索理论知识、熟练应用专业技能、交叉融合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工程技术能力。此外,积极发挥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实施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推动教学实践一体化,构建合作与互动的育人机制,形成全程育人的格局。

图3 服装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思路

区域一楼二楼三楼四楼五楼基本功能时尚发布实习实训职业培训科技创新众创孵化功能分配产教融合展厅生产数据分析与展示区面辅料创新设计与开发实训室服装技术研发区众创空间企业服务交流中心智慧仓储区服装个性化定制设计中心机器人、先进制造研发区创业讲堂区服装发布区前道准备区服装版型培训室材料开发区孵化咨询室化妆间智能制造区服饰文化传承研习馆+名师工作室信息技术研发区创业导师工作室服装服饰陈列室产品质量控制及后道区服饰品加工与3D打印实训室智能包装、物流研发室多功能大型会议室贵宾休息区智能物流区智能制造与大数据处理实训室产品检测与评估实训室创业咨询辅导室卫生间、茶水间卫生间、茶水间卫生间、茶水间卫生间、茶水间卫生间、茶水间

四、 结语

新形势下的服装产业快速发展和变革,在解决供给侧和需求侧匹配的需求下,服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应运而生,但高素质服装产业工程人才紧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紧跟服装产业发展,加强学科交叉,培养创新、创意、创业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从产业发展的本质需求出发,推导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我校近年来在服装定制领域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探讨服装产业高素质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在服装行业个性化定制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深度融合前沿科技与行业技术,高效配置服装教学资源,积极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为浙江省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持续的技术、人才和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服装设计服装个性化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让人心碎的服装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服装设计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